制度创新的几个层面 教育创新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育创新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仲秋,张录强

摘要:本文就教育创新过程中几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首先,教育的本质对教育的行为具有质的规定性,而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其次,学术自由是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合理的教育层次的宏观功能定位是教育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教育是一个尤其不适合于急功近利的行业,教育的短期行为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公害;最后,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严重的问题正是目前我国教育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层次,教育短期行为

 

教育应随社会的发展而进步,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更新。教育创新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的课题,各个国家几乎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育创新,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环境。教育创新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教育创新的措施和效果。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整体规律大于局部规律之和,局部规律只有在整体规律的调节下才有意义。因此,教育创新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关全局的创新应给予优先考虑,减少局部、甚至盲目“创新”可能造成的危害,才能够保证教育创新有序、有效的进行。教育创新也是一个对已有教育扬弃的过程,没有继承就没有跨越,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总之,教育创新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现就教育创新过程中几个关乎全局的问题简要陈述如下。

1 教育的本质对教育创新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本质对教育的行为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创新同样受制于教育本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功能可描述为“通过教育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类的共存、共荣和永续发展”。但究其本质,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外乎社会公民的再生产。作为自然性的人,其再生产是通过人类的生殖实现的;而作为社会性的公民,其再生产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决定着社会公民的素质,制约着社会文明的程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一旦出现问题,社会公民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科学素质等)就会出现偏差,社会也会出问题。当今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教育不仅是在塑造人类的灵魂,而且也是在塑造社会的灵魂。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也是社会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变化都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以及由受教育者构成的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育社会功能的本质决定了教育创新必须强化教育的社会责任,加强面向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注重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类文化的重演:作为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简短而迅速地重演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即文化重演律)。在人类5000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有无数先人、巨匠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现存的多样化的人类文明。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将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传承给后人的过程,但这种传承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照单全收(如照单全收,恐怕一个人永远也学不完),而是将人类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的文化成果传递给后人,因此,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对人类系统文化成果形成过程的重演。这个过程相对于人类5000年文明史,简短而迅速。

有学者提出,要改变我国目前以继承为中心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这与文化重演并无本质的矛盾。人类系统的文化成果是巨人的肩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对于人类系统的文化成果,不是需不需要继承,而是如何继承的问题。文化的重演绝不是机械的或绝对的,而是创新的继承和继承中的创新,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扬弃。教育过程的本质决定了教育必须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保不使教育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过程成为制约文明开拓前进的障碍,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教育创新、教育改革实质上是对现行教育中有碍社会公民素质培养、制约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改革,进一步强化教育的社会功能,克服可能的过程障碍,使教育更好地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量。而我国教育是否已经很好完成了社会公民的再生产、传承和开拓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我看不但没有完成,而且还相差甚远。我国教育创新的社会基础不同于发达国家,我们的教育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应该是教育功能的回归。

2 思想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思想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曾使20世纪的世界局势风起云涌,改革开放的理论造就了中国20余年的辉煌巨变,环保理念使大连一跃成为世界十大环保城市之一。同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创新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她决定着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手段以及教育产品的规格与质量,所以教育创新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创新。

 制度创新的几个层面 教育创新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在强调教育功能社会属性的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生存的质量(精神的、物质的)。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现代教育更加关注时代进步对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把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笔者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功能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目的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并使社会的进步同步地体现为每一个公民更高质量的生活(另文详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受教育者的素质体系,这些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文化涵养、道德品质、生活能力等方面,从而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卓越能力、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和可持续发展的趋于完善的人。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目的不仅在于要培养一代新人,也在于塑造一代新的教师,最终改变教育的整体面貌。它不仅对现有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提出了重大挑战,而且对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事因难能、所以可贵,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这种挑战,正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阶梯。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

目前国内大学课程设置基本上采用纵深+横亘的方式,纵深方面要求学生对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横亘方面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广泛的涉猎。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基本上处于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的水平。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类的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展,各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被冲破,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已经成为人类知识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仅仅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上对人文、自然、社会科学领域有一个概括性的、基本的理解,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要求。

为适应人类知识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开始对其普通教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由威尔逊教授主持的研究小组,于1976年提出了一项有关核心课程的改革方案,即“威尔逊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制定强制性的共同核心课程。这个方案由当时的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并于1978年提出了关于共同核心课程的报告,于第二年付诸实施。该报告规定了5个领域的核心课程,分别是: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分析与道德领域、科学领域(物理、生物、行为科学等)和外国文化领域。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方案形成了哈佛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宏观构架,为其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核心课程改革方案体现了哈佛大学革故鼎新、勇于进取的一贯传统,也是其对时代要求的主动适应。同时这种改革并不是单凭热情而匆忙行事和孤立进行的,这对于我国教育改革颇有借鉴意义的。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还没有出现似于哈佛核心课程这种宏观水平的改革,总体上尚未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课程体系。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大一统的体制,同时也与我国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导向有关,教师热衷于发论文、跑项目、跑奖项,反而使教学成为副业,部分教师的教学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

教学人员要想搞好教学,就必须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科的历史与发展,需要大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科学的课程体系从宏观上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一本好的教科书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可以推动一个学科,甚至一个学科群教育的发展等等。如果我们在教师聘任目标中,将课程建设(包括专业课、选修课)作为重要内容,促使所有教师认真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材、研究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其他科研工作开展不起来的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就可以有效推动高教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

另外,我国高教课程内容体系相对陈旧,用现代科学成果对现有教材和课程进行改造和创新,是目前高教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从事高等教育人员面临的重大机遇。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研究教材、研究课程、研究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完成这一事关我国高教发展大计的重要任务,应积极推动。

4 教育的层次与宏观功能定位

区分教育层次、准确教育定位是教育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生态位(Niche)。生态位的概念最早是由Grinnell(1917)提出的,Whittaker(1975)给出了较为科学和明确的概念:“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通俗地讲生态位就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生态位的形成减轻了不同物种之间恶性的竞争,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够获得比较的生存优势,这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欣欣向荣、共同发展的原因所在。

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领域均存在定位问题,例如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教育定位等等,只有正确定位,才能形成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以教育发展为例,许多学校缺乏符合自身条件的明确定位,盲目比学,追求短平快。结果导致本来对具体的学校而言很好的经验,被放大到不适宜的学校推广,造成大面积的教育生态位重叠和错位,反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产品的功能取向,教育可区分为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科学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和科学素养为主要任务,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针对具体的就业岗位,具有宽泛的适用性和可拓展性。而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系统地掌握某一具体职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其产品直接面向具体的职业。一般而言,每个人都是以一定职业身份进入社会,从事相应的职业就需要相应的职业技能。因此,就具体的就业岗位而言,职业教育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更适合于大多数人。

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满足人们工作就业的需要。在我国职业教育一直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原因在于本来属于科学教育范畴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定位上存在问题,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实际上也是在面向就业,科学教育要想面向就业,就必然要增加职业教育的成分。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生态位的大面积重叠,而且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在这种生态位重叠的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将是长期的。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或者叫归位,对于我国各类教育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5 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积淀不是琐细的知识,而是光辉的思想。而思想的发展与传承尤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术不自由是对思想发展的人为阻断,学术自由是科学进步、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教育过程中缺乏思想的传承与光大就会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大打折扣。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思想自由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使学生在多种思想中选择鉴别,有利于受教育者对各种思想的取舍,有利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曾经创造了北京大学的历史辉煌。有关学术自由,蔡先生在“在答林琴南先生书”中有详细的阐释:“对于学说,仿世界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任何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息听其自由发展”。也因此,北京大学一度成为中国新文化、新思想的发源地,成为推动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排头兵。

即使是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思想的积累也是缓慢的。但也只有真正的思想才是有价值的。学术自由对于所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将是一笔巨大财富。笔者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社会科学领域所蕴藏的巨大发展的机遇。基本阐述如下: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其严谨的科学性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及时予以纠正。建国后发生的一系列的失误,社会科学界应负一定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道德与社会价值重构的历史时期,人文与社会科学可谓大有可为。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大学时发表的讲话,更将有力推动我国学术的振兴和发展。

6 教育短期行为是教育的公害

中国现行教育中充斥着大量的短期行为,被有些人称为“短视教育”。我们的有些学校教育不是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对其实施系统的行之有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而是过多地强调短期目标的价值。小学生为了考入重点中学而努力学习,中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大学而努力学习,许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失去了目标。其实这并不奇怪,一般而言,当一个人把渺小的目标当作唯一的追求时,很快就会变得没有目标。因为这样的目标很容易实现。因此教育短期行为的后果是:导致大批青少年精神空虚,游手好闲,甚至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因素。这是一个我国教育界应该认真研究、并应努力解决的问题。

任何现象都是有根源可寻的,教育短期行为的根源在管理,管理本身具有导向性,好的管理或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不敢干坏事,而坏的管理或坏的制度却会逼着好人干坏事。教育管理的短期行为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公害,学校之间不切实际的攀比,部分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偏低,上级、同级的检查评比,不科学的教学评价等等,正在使基础教育成为重灾区,高等教育也越演越烈。教育尤其是一个不适合急功近利的行业,需要扎扎实实的做工作。但现在的教育界存在着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总有些人想一夜之间造就知名的中学或大学,事实上这种现象是政府教育部门管理误导的必然后果,学校领导的前途或仕途直接与短期效果挂钩。

教育短期行为的根源在在管理,尤其在于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是锦上添花性质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经费分配应该按学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佳的学校给予重点扶持,使所有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都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使所有的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是全体公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的具体体现。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别。对于非义务教育的学校,学校的管理应该由专家或教授委员会执行或监督,应该成立相应的学校发展战略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和跟踪研究,避免个别领导拍脑袋似的决策,保障学校能够长远地、健康地发展。

7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育潜藏着危机

1998年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建校800周年,法国上下在讨论的不是其高等教育800年的辉煌,而是法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在巴黎大学建校800年之际,法、英、德、意四国教育部长齐聚巴黎,共商欧洲高教改革大计。 

近几年来,我国以北大为代表的许多高校纷纷进行百年校庆,他们校庆的主题是清一色的百年辉煌。

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我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与西方人的差异。人家是在辉煌中发现危机,我们是在危机中高唱辉煌。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强调主要看成绩,再看不足,这并不不一定总是好事,易于自满,不利于进取。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尤其是一个不适合急功近利的行业,好高骛远实现不了建设一流学校的目标,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也必须以扎实的、艰苦卓绝的基础工作为前提。无庸讳言,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严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敢承认中国教育存在的严重的危机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3370.html

更多阅读

英国的制度创新ppt 制度创新的春天来了

   从下到上的制度创新的春天到来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这两股力量正在汇成一个巨大的潮流。我们很有可能迎来一个由改革推进增长的新时代  今日中国,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也是整体改革的十字路口

河南科教创新试验区 河南职教改革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及特征

     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是设立各类试验区的初衷,也是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自2008年省部共建河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签订以来,河南省积极通过制度创新推进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在省级层面出台了十余份和职业教

声明:《制度创新的几个层面 教育创新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网友野区帅叔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