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与取向
张录强
一、人与环境关系认知的三个阶段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却是逐渐发展、变化的。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人类的产生开始、到文艺复兴之前,为神秘文化阶段,相当于人类文明的蒙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对自然界充满了神秘和恐惧,人类是自然的附庸;在这个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局限在局部和较低的水平,以宗教为代表的神秘文化是文化的主流,社会、经济及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
第二个阶段,从文艺复兴开始到20世纪中期,工业文明(或人类中心主义)阶段。文艺复兴开始后,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具备揭开自然界神秘面纱的能力,人类在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方面,出现了意识上的偏差,摇身一变以自然的征服者和驾驭者自居,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少年时代;在这个时期,以工业化大生产为背景的工业文明成为人类文化的主流,社会、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环境自身的调节能力,环境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与生存。
传统工业经济一方面掠夺式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将生产、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种典型线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一方面导致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最终枯竭,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两者都直接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经济过分强调增长,而不顾及生态成本与环境危害。从本质上讲,传统工业经济违背了物质循环、再生利用的生态学原理,使有限的资源、环境变得更加有限,具有明显的反环境本质,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0世纪的100年,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人口与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世界人口从15亿增长到60亿,增加到4倍。全球粮食生产增加到4倍,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增加超过100倍,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从1万亿美元增加到30万亿美元。这被认为人类取得的伟大成就。人类社会获得全面进步,人类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上世纪70~80年代,人类的工业文明大发展达到了顶峰。[1]但是,工业文明的成就并没有表面的数字那样辉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由于工业文明的反环境本质,工业文明的兴盛导致了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一系列危机。
工业文明导致生态危机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工业文明是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机械论、还原论为认识论核心的文化形态。1)工业文化是一种主客体二元分立的文化。近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主体独立意识的形成,人越来越意识到自身与环境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主客体分立的二元文化。它强调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人独立于自然界,而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独立于人,它单独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它否认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2)工业文明的认识论是还原论。这种认识论的预设是:各种感觉材料是分离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只有把事物还原成它的各种部件,并分别地认识这些部件,人对世界的认识才有可能,例如:我们要研究一栋房子的功能,首先要把它拆分成砖、瓦、木料、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然后通过研究每一块砖、瓦、木料、钢筋、水泥,才能对一栋房子有所认识。3)受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的影响,这种文化倾向于把人的形体与外在世界看成机械性的东西,物理、化学作用成为人们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标准,因而这种文化是一种机械的文化。4)在价值观上,它只承认人的价值,而不承认自然的价值。主体意识的片面发展促使这种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人类中心主义。5)这种文化主要以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为动力,片面追求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又带有很强的世俗文化的特征。[2]
显然,在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中不可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危机,这些危机之所以成为危机,根源恰恰在于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自身的缺陷。
第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21世纪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在此之前,以自然的征服者和驾驭者自居的人类,开始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人口、能源等严重危机,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逐渐形成了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并逐渐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文化,是现代以及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实现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的基础,这是人类文化走向成熟的阶段。
表-1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同阶段
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一定意义上是对工业文明主客体二元分立文化的否定。生态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生态系统整体观。它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相互作用,而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求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转变人类生产、生活和价值模式,从根本上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和危害,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可持续发展。[3]
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发展过程的产物,这种认识水平体现在人类文化、科学等方方面面,形成纵横交织的人类文化与科学谱。在不同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形态可能同时并存,各种文化形态在文化谱系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决定了文化的现状与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人类的一员,无论在那一种文化形态的背景下,只有溶入先进文化的主流之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