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邵阳城市化进程研究



城市化水平 ( urbanization  level),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标志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农民的素质也由此得以提升,收入会相应增加,从而开辟了一条农民实现小康的新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包括“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本文就邵阳市城市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出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邵阳城市化水平特点

1、与历史相比,呈正相关状态稳步攀升

建国以后,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只好靠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工农差别在当时有其合理的经济基础。同时,为了稳定农业,保护城市经济,又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不仅如此,还一次次地把城市青年往农村赶,人为地遏制城市化的推进。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村的工业化开始飞速发展 。80年代中期,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条政策,叫“离土不离乡”,其实还是怕农民进城,民以食为天,没有人种地不行。后来粮食够吃了,但城市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却没有疏通,乡镇企业式的工业化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结果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

从1949年至2006年,邵阳市城市人口经历了缓慢、较快、再到显著发展这样一个过程。1949年至1979年,邵阳市城市化水平未超过10%。八十年代,邵阳市城市人口进入较快发展期,城市水平由1982年的10.54%增加至1990年的12.91%,城市人口净增长率23.47万人。九十年代,邵阳市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城镇人口达165.52万人,城市化水平增至22.8%,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净增城镇人口79万人。200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8.2%,城镇人口已达210.48万人。

“四普”以来,城市化水平每年均按正相关递增,增加最多的年份是1992年、1993年,这两年主要随着户籍制度的变化,城镇出售了一些蓝印户口,以致农转非人数增加较快,城市化水平分别增长2.6和2.01个百分点,增长较缓的年份是1994年,仅增长0.15个百分点。

 2、与自己比,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省内、国内比,仍处于较低层次

 按国际通常的划分城市化水平的标准,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城市人口比重达到25%,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达70%-80%。第二阶段为城市化加速发展。这一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比25%上升至50%,非农产业比重达50%-70%。第三阶段为城市化强化时期。这一阶段,城市人口比重由50%上升至75%,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第四阶段为城市化的稳定时期。这一阶段,城市人口比得超过75%。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均已进入工业化社会。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已进入第四阶段。如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均达到100%。

邵阳市2006年人口比重为28.2%,仍处于第一阶段,即起步阶段,与世界的人口比重60%比,相差31.8个百分点,比全国的 43.9 %低 15.7个百分点,比全省的水平38.71%低10.61个百分点。湖南省城市化率较高的为长沙市(56.5%)、株洲市(46%)、湘潭市(45.5%)、岳阳市(43%),较低的有邵阳市(28.2%)、永州市(30.2%)、湘西自治州(30.5%)和怀化市(31.1%),最高的长沙与最低的邵阳整整相差一倍。湘东地区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四市,其中心城市人口占本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23.3%。而在湘西、湘南地区的邵阳、永州、怀化和湘西自治州,其中心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仅为7.4%。

 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邵阳城市化进程研究

从1990年至2006年的16年间,邵阳市GDP的增长速度平均为9.8%,在全省处于中下游水平。邵阳的城市化虽然每年均有增长,但平均增速仅为1.96%,2006年城市化水平居全省倒数第一,人均GDP仅6106元,为全省倒数第二,可见城市化水平越低、生产力水平就越低,经济也就越落后。

3、从全市各镇的水平来看,发展不平衡

在各县中,城市化水平低于20%的有:邵阳县18.53%,新邵县18.31%,绥宁县17%。全市213个乡镇中,城市化水平100%的有25个,0%的26个,低于5%的35个,低于10%的37个。在全市96个建制镇中,城市化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市区的镇最高,其次是县城,城市化水平超过20%的有:六都寨镇、江口镇、石江镇、五团镇、毓兰镇、高沙镇;在10%以上的镇有牛马司镇、范家山、九龙岭、佘田桥、砂石、严塘、陈家坊、新田铺、白仓、塘田市、小沙江、司门前、横板桥、周旺铺、营桥、山门、醪田、武阳、黄龙、回龙寺、一渡水、茅坪;处于较低水平的有缓宁的李熙桥(3.82%)、红岩(2.21%)、唐家坊(2.16%)、金屋塘(1.96%)、白沙(1.61%)、寸石(2.21%)。邵东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廉桥和两市镇的城镇人口多,洞口县建制镇的城市化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建镇历史长所致,绥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因为山区镇人口稀少。

 

二、影响邵阳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因素

城市化水平是由多因素、多指标构成的系统,它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要有: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城市化的历史来看,各国城市化水平是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目前城市化的浪潮已席卷全世界,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在迅速提高,2006年世界人口城市化已达到60%。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城市化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对应关系衡量,邵阳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在30%以下,大大低于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邵阳市经济发展水平,从主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来看,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口城市化都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属于欠发达地区。

2、人口的素质不高。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城市化过程的必要条件,同时,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相适应,因而一定的人口数量又成为完成人口的城市化的基本条件。人口素质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素质的上差距,需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予以消除。农村人口自然增长过快,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成为影响人口城市化的障碍因素。由于农村长期以来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使得农村劳力剩余问题突出。2006年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数364.25人,占全市劳动年龄人口的75%,农村劳动力呈不断增长之势。如果按照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5亩耕地的能力计算,只需要95.38万农业劳动力就可以了,扣除在农村和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大约还有100万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乘余劳动力的存在,加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压力。而且,农村人口较低的文化、科技素质,又远不能适应城镇工业发展的要求。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市农村人口中,15岁及15岁以上的文盲占总人口的5.2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占50.48%。这使邵阳城市化面临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这些剩余劳动力由于不具备必要的文化技术素质而无法被城镇所吸收。

3、城镇的规模太小。城镇人口增减及其与总人口之比变化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自然增长,由于城乡人口不同的自然增长率,因而会使城镇人口规模及比重及发生变化;二是迁移人口,迁出迁入的数量关系显然也会影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三是建制及区划,对于城市来说,建制即新设或取消某个市,区划即改变已有某个市的所辖范围,都会使城市人数发生变化。对镇来说,建制也产生这种影响,因而建制及区划也会改变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影响市镇人口增加的上述三个因素,因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所起作用的力度和程度也有差异。邵阳市城镇人口增长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自然增长为主,迁移变动的起伏性大,建制和区划调整微乎其微;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迁移增长为主,城市自然增长高于农村,建制和区划略有变动;60年代又转向以自然增长为主,迁移变化一度出现负数,即迁出大于迁入,建制和区划调整基本停滞;70年代至80年代初,除个别年份外,城镇人口的发展因素中,自然增长与迁移增加几乎是同步进行,但从绝对数量上来主,迁移增加的数量一般都大于自然增长的数量,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建制和区划变动幅度很小;1984年以来,建制和区划变动明显地在迁移和自然增长之前而居首要地位,迁移变动和自然增长均呈相对稳定状态。1983年以后,随着城镇建制及区划的变动,邵阳城镇的个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镇由1982年的16个增加到1990年的59个,2006年的96个,由此,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为城镇非农业人口,使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随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所提高,即由1990年的12.9%提高到2006年的28.2%,同时,因建制和区划调整,市镇并入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从而使市镇人口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化的水平。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建制的变化使城镇的等级上升,数量增多,武冈实现了县改市,城市化达到20.01%。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镇区转移,如邵东的两市镇、廉桥镇,洞口的高沙镇,隆回的桃洪镇等。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向小城镇集中,实际增加镇区的非农业人口,各种综合因素,引发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潮流,致使人口城乡分布发展相应变动。

 

4、思想观念落后 。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划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5、政策环境不优 。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在计生管理、人口暂住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存量土地的置换转让缺乏具体规定,加上国家对建没用地实行严格控制的统一政策,致使农民进城难度很大;在发展环境方面,少数地方对在城镇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屡禁不止,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把大量想进城的农民拒之城外。

   6、建设投入短缺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发展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吸引外商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县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由于银行投得少、向上争得少、市场筹得少,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跨越温饱,进镇建房后资金所剩无几。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的体现就是经济发达的体现,两者相互促进,互相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一是正确把握提高城市化水平与推进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是工业化课题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两大特征,工业化反映了从传统的农村社会变成现代的工业社会,城市化反映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变为现代的城市社会,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和作为社会过程的经济支撑,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对于促进邵阳市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邵阳市城市化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工业的繁荣发展,而工业的繁荣度低,又严重地影响城市规模的扩张,因此,必须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抓,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是要正确把握提高城市化水平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向城镇转移。从农村经济的结构判断,非农产业也将有较大的发展,这将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条件,又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巨大的推力;既向城镇输送人力,又向城镇输送物力和财力,从而促进城镇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市,在2000年的经济构成中,邵阳市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是39.9:25.6:34.5。2006年这种构成有了改变,是28.9:29.9:41.2,但邵阳还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要促进由大市向强市的转变,不能传统的方式、方法去搞传统农业,而是要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去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满足城乡人民消费的需求,又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同时又可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不仅能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和城市良性互动,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在资金上、技术上、人才等方面向城镇转移,从而加强了农业。

三是要正确把握提高城市化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大凡发达国家,国内发达的地区,在经济总量指标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排序为三、二、一,当城市化发展到第三阶段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又直接为工业、农业和城市服务,邵阳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1.2%,处于较低层次,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有了雄厚的第三产业作基础,城市才有生机,才能正常运转,城市经济才能步入良性发展循环。

四、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设好城市,满足人口城市化的城市载体需要

   1、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邵阳市是整个邵阳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邵阳市区这个中心不建设好,难以对其他城镇、小城镇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邵阳的市政公用事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建成区绿化面积908公顷,城市建设资金支出9242万元,实由城市道路面积798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445公里,每日供水生产能力67万立方米,全年供气总量1194万立方米,营运公共汽车365辆,出租车636辆。如何加速建设市区:一是要扩容,邵阳市现建城区为44平方公里,扩容速度慢,要尽快拉通道路框架,形成一环、二环甚至三环,把建城区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以上。二是要加快连城步伐,尽快实现与新邵县城的连城,连城以后,条件具备的话,可将新邵改为市辖的第四个区,再建议增加北塔区的行政管辖区或范围,北塔区仅辖三乡二办事处,仅8.87万人,浪费了行政管理资源,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可考虑将邵阳县的长阳辅和新邵的部分地域划到北塔区管理,形成20万人左右的规模。三是要建设好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绿化历来是邵阳市城市建设的两条“短腿”。2006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仅5.1m2,人均城市绿化面积仅3.96m2,分别比全省水平低2.46m2和1.89m2,要抓好一环路,江北区道路网、火车南站广场及配套工程等城市主干道的建设,城市绿化重点抓好资江沿岸风光带,北塔区绿化以及市区内几个公园的建设,建设天然气工程,解决市区防洪的问题。四是加快城市住宅的建设,进一步放宽建房政策,解决城市居民由安居向小康型住房水平转变。

2、加快发展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把武冈作为次中心城市,使其对城步、绥宁、新宁、洞口承担辐射作用,城市人口要快速增长,达到25万人以上的规模,邵东要尽快由县改市,邵东的两市镇和隆回的桃洪镇要形成30万人的规模,发展成为卫星小城市,邵东县城东扩,利用毗邻火车站的优势,发展到15万人以上,洞口、新宁、城步等县要依托洛湛铁路、怀邵高速公路、320、207国道对各自的巨大影响,各县城按10万人口左右的规模发展,沿路的各小城镇,要利用区位优势,进行重点扶植,配套基础设施,形成2—5万人左右的规模, 2015年全部实现乡改镇。同时要着力建设小城镇,水、路、电、通讯等进一步完善配套,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工业园区,把农民吸引到城镇来安居乐业。

3、注重特色,发挥各县城的优势。举例来说,瑞士是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小国寡民”却“富甲天下”,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日内瓦以外30公里的洛桑是国际奥委会的所在地,是体育之城;苏黎士是传统的金融中心,数百家银行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80%的居民生活都同银行业有关;伯尔尼则是钟表制造业中心;相邻的卢赛恩却以教育发达出名,许多中国人去那里学习酒店管理;达沃斯则以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而著名。这些城市百花齐放,分工明确,共同组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多姿多彩的国家。由此可见,今后邵阳的城市发展不能再搞小而全的“山寨经济”了,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追寻自我封闭的经济循环的思维方式必将为时代所抛弃。关起门来做皇帝,凡是能想到的都要上,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也要建音乐厅、体育馆、会展中心、大学、博物馆,其结果不仅是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而且是谁都吃不饱,谁都发展不好。比如:邵东县可以发展商业,绥宁城步武冈发展旅游业,各县根据各自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城市化发展。

(二)着力抓好工业项目的上马和现有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

要加强项目库建设,按照上规模、上品种、上档次,上高新技术的原则,认真比较和筛选项目,做到开发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并根据情况变化完善项目调整,围绕质量、品种、效益,积极采用先进工艺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技改力度,强化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把企业技术创新建设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在中型企业的重要环节,重点扶植大中型企业,超前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力量保护重点,争取银行支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金,积极支持鼓励个人创办企业,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利用邵阳的优势,重点扶植造纸、食品、化工、医药、机械、纺织、建材、电子、煤炭等工业的发展,工业增加值每年增长的速度达到15%以上,就业的岗位每年按3万人递进。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快速促进农民市民化

1、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非农化率。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关键是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创造农民进城的条件。具体来讲,一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突出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继续大力发展小城镇。农村城市化,主体是农民。关键是要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办产业。根据珠江三角洲和邵东等地的经验,吸引农民进城,政府除了搞好规划外,重点是加强引导,创造有利条件和宽松环境,在审批、户籍、迁居、收费、贷款、经营、就医、上学等各方面开绿灯,真正让农民进城兴业建市,真正让市场机制在城镇建设中发挥作用。三是抓好劳务输出。近几年,邵阳市每年有10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可见,劳务输出的确是农民增收增长点。但是,当前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沿海地区企业集约化现代化程度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给劳务输出带来了困难,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因此,要加强组织引导,在继续占领沿海地区劳务力向西部进军,参与西部大开发;引导劳动力向三产业进军;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回流,到当地办厂兴业,创造新的就业空间。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加快农业品种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农业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养殖业比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比重,提高非农产业比重,提高非农人口比重。实现“五个提高”要突出抓两头:一头是城乡结构,一头是品种结构。农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唯有发展优质产品。一是要加大优良产品的培育、引进、推广力度,对适应市场需要,适应邵阳市生态条件的种养业优良品种,应集中必要的人才、技术、资金重点繁育和推广。二是扩大优质产品的生产规模。现在邵阳市农产品真正优质的,生产规模不大,高档精品不多。对优质产品的生产,必须搞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形成市场、形成品牌,才能稳定价格。三是抓品牌。品牌是优质农产品的形象,是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的“绿卡”。我们要立足现有基础,运用科技手段,把握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宣传等每一个环节,打出邵阳农产品的品牌。四是注重产品的质量标准。优质商品都有是严格质量标准的,国外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很高,我们过去比较忽视,产品的质量标准都很低,管理体系不健全,致使邵阳市农产品出口量不大,今后应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加强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商品率和综合效益。农业产业化,包含三个实质性内容:即按区域化布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产品链;产、加、销各环节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因此,我们抓产业化经营,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不只是城里人消费,乡里人同样要消费,只要通过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一部分专门生产优质稻,一部分专门生产水果,一部分专门生产蔬菜,使乡进人也买米、买菜吃,才能扩大农产品消费,才能形成专业批发市场,告别提篮小卖经营方式。二是抓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把产、加、销各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新型的农业经营机制。这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人口城市化提供优质服务

立足产业升级和消费的需要,面向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竞争,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以扩大总量、促进就业、方便生活、提高效率为目标,改造提高传统行业,培育壮大新兴领域。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资金引导,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发展民营经济,利用后发优势。不仅要使第三产业继续为全市经济发展挑重担,而且要通过与世界接轨,促进思想观念、公民素质、竞争意识、生活方式、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都有一个新的突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率为12%左右。继续吸纳社会就业人员和第一、二产业的剩余人员,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要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比重。加强对第三产业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多渠道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对邵阳市第三次产业的投入。认真筛选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有更多的第三次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优先支持急需发展的第三产业行业和项目,继续加强对交通、通信、信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和市政公用等行业的投入。要支持、扶植发展的重点行业。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上,邵阳市商品流通市场要以构造区域性中心市场为目的,以发展多种流通方式和拓宽国内外市场为手段,以实现流通产品的现代化为标准,以提高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为条件,以完善商品流通网络为支撑,以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宏观调控为保证,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形成统一完善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思想,加速培育现代大市场体系,形成合理的市场布局、开放的市场模式、先进的交易方式、规范的市场行为、完善的市场功能,重塑中西南商贸中心形象。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关联性、综合性很强的朝阳产业。要主动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形势,加速把邵阳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按照“西连片、东连线,积极参与桂林—崀山—张家界旅游大循环,开成崀山—云山—南山—黄桑—洞口塘—高洲温泉—新邵白水洞—市区旅游小循环”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促销。全市旅游总收入要逐年增加,在十年内争取占到GDP的8%以上。

(五)城乡统筹,制度创新,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

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身份与农地分离,是推进邵阳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一是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对符合在城市落户的人口应全部放开,允许其自由迁移流动,形成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尊重个人选择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要取消严格限制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保证民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将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广到城乡所有劳动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使农民获得永久的土地使用权或部分使用权,使进城农民能顺利地将土地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出去,获得应有的土地收益。四是加快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利益障碍。要逐步消除市民的福利保障特权,保证民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如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失业保险等等。

(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合理的城市规划

要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邵阳是历史文化城市,城市规划应在深入研究本地居住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创意构思,充分展示邵阳城市(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不能盲目建设,每一块土地要列入规划,不能留下空白,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总之,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3427.html

更多阅读

宜良之窗宜良县:蕴藏丰富的党史资源

法明寺遗址大雄宝殿及宝塔。李祥林摄市委党史研究室昆明日报社主办云南贡山华龙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协办通过普查统计,宜良县共有革命遗址19个,分布在6个乡镇的不同地点。其中,县城匡远镇较多,共有8个,即法

美国城市化进程 美国预测2049中国版图

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进程,启示  美国是

中国城市化进程演进轨迹与民生改善 民生思想的演进及发展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之大。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进程的快与慢

      人类的创造追求和城市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当全球气候变暖、灾难频发、地球物种减少、“空城”“鬼城”出现的时候,人类才重新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反省和检讨,“我们未来的家园在哪里?”“城市怎样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发

声明:《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邵阳城市化进程研究》为网友竹小馬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