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地方工业,起步较早。在铜鼓山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陶质纺轮、纺锤和“空首一字格剑”及鱼钩的外模内范是纺织业、铸造业于秦汉时期就已存在的实物佐证,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普安植棉纺纱,以搬梭织布,多系自种自纺自织。明末,造纸业兴起,建有青山普白纸坊,白沙老鹰岩石纸坊等。清代中叶,老鹰岩崔姓始办木刻印刷业(今残存木刻字板)。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籍人易荣黔、湘人周海航于周官营石家岩创办铁厂,“采铁矿冶铁,售价六七十金”。
![陕西县域工业集中区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普安县工业](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355743558644.jpeg)
民国7年(1918)邑人张天榜、刘玉书请安南大昌锑业公司刘昆一派工程师于鲁沟取水6斤试验,熬出净盐3两,味与川盐同。27年(1938)县人张立(中共党员)奉命回普安开展革命工作,先后由易荣黔资助办起“裕民染织厂”,“半坡塘铁厂”及“鱼洞河纸厂”。 县解放初期,地方工业有矿产采冶、纺织、印染、酿造、造纸、农具加工等。1950年县私人合资兴办碾米厂,省公安厅接管法国人一度开采冶炼的铅厂。私营工业中,以纺织、农具加工比例较重。尤以土布纺织业发展最快,产品在满足县境需求外,还行销邻县及云南部分地区,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县的工业生产亦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原材料按计划进行供应,由于棉纱供应不济,青山纺织厂在个别人煽动下聚众闹事,专署领导亲临处理,同时调整棉纱供应计划。1955年对私有制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初级合作组织,逐步将私营企业纳入公私合营,集体或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由供销部门统筹安排。1957年县九峰煤厂建成,次年转移到窝沿上寨办焦煤厂,以焦煤产品供应窝沿铁厂和县铁厂。是年实行“大跃进”,全县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各种工业企业一轰而上,遍地开花。尤以冶炼企业居多,部分企业因仓促上马,条件不成熟,建厂不到一年便纷纷停办倒闭,对县的工业发展影响甚大。而且在工业生产计划方面,其计划指标远远大于实际生产能力,出现虚报浮夸现象,工业产值年年下降。1963年起到1965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调整,1963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79.18万元,较之前有所上升。 普安县工业虽然起步较早,又有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但由于区位、交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青山一带几个大型煤田的发现以及几条公路干线升级改造,其县域经济工业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普安县九峰煤矿 普安县九峰煤矿是贵州省黔西南州生产优质无烟煤的骨干企业。该矿距南昆铁路清水河站34公里,铁路运输便利。又处于黔西南州的主要煤田——普安县楼下煤田区内,楼下煤田地质储量近20亿吨,九峰煤矿矿井区可采量达500万吨,且煤质好、发热量高、含硫量低。1999年经贵州省煤田地质部门对矿井无烟煤的采样检验,发热量在7000大卡以上,灰分在11%以下,含硫量在1.6%以下。所生产的无烟原煤除满足州内市场需求外,还远销到广西和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