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既是自然过程也是历史过程。历史沿革、市场情况、区位态势、资源状况、产业导向等因素都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和检验标准。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黔西南州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既有历史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
黔西南州工业结构调整
黔西南州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
一、国企改革
“十五”期间,黔西南州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快、力度大。2002年初,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了 “在2至3年内,力争对全州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一批,资产重组一批,关闭破产一批,使全州国有中小型企业基本退出国有企业系列”的基本思路,成立了以分管副州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州经贸、劳动、财政、审计、工商、税务、工会等职能机关为成员单位组成的改革领导班子和领导机构,制订了黔西南州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工作基本程序。州政府还设立了国企改革准备基金,共筹集国企改革准备金530万元。
改革中,采取了“因企施策、一企一策、一企一法、靓女先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办法。一是对兴义化工总厂进行企业资产整体公开拍卖,引进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湖北宜化集团,参与资产重组,组建新的贵州兴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制改革,引进湖化宜化集团投资6亿元投入“2030”工程建设;二是对山翁青保健饮料厂实行承债式改制。引来福建客商蓝剑集团注入资金、设备、技术,开发出万峰啤酒新产品,很快占据广西、云南周边市场,原有老产品也依拓万峰啤酒得以立足市场;三是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停产,陷入困境的州砖瓦厂、州针织厂、州橡胶厂3家特困企业实行关闭,企业职工退出国有身份、解除劳动关系,在社保、财政等部门大力配合下,协调改革基金300多万元,使3家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企业关闭后,在州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发挥这3家企业原有厂房、土地等资源优势,引进东方绿宝药业及年产1000万只的编织带厂等两家企业进驻,使原有资产盘活,又为3家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个。
到2004年底,黔西南州122户国有工业、商贸企业中,有60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制、产权整体转让、资产重组、国有民营、关闭、资产整体拍卖等不同形式的改革,占全州国有工业、商贸企业的49%。60户企业改制后总资产为6.79亿元,总负债为2.99亿元;改制企业的3950职工,950离退休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在进行改革改制的60户企业中,有44户企业与金融部门进行了债务重组,重组金额达5.76亿元人民币,使企业得以轻装前进。
黔西南州把国企改革和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开透明、国民待遇、平等相待、互利双赢”的原则,先后引进中国黄金矿业总公司、中国南电集团、广东粤电集团、江西恒泰集团、四川昌宏公司、广东云峰药业、广东能发公司、福建紫金公司、香港瑞安集团、湖北宜化集团、山东淄博矿业公司、加拿大亚太集团、澳华集团等优势企业,重点开发煤炭、黄金、电力、建材、制药、重化工、煤化工等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工业结构调整
2002年底,黔西南经贸局编印《黔西南州“十五”工业结构调整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一书,印发1000册,书号为“黔新出2002内资准字286号。全书约10万字,涉及一个《总论》和十一个《专项》,即《所有制结构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布局专项》、《电力工业专项》、《化学工业专项》、《食品工业专项》、《有色冶金工业专项》、《医药工业专项》、《煤炭工业专项》、《建材工业专项》、《信息化发展专项》。
《纲要》提出了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所有制结构等宏观构架的调整,目的是想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合理布局,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以及国有经济自身效益的改善和提高,同时鼓励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解决好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全面改善。
《纲要》提出的黔西南州“十五”工业发展目标,是在速度、效益与环保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确保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不低于13%,力争达到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确保年均增长15%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力争增加5~10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90价)到2005年要确保达到70亿元,力争85亿元。其中,州县规模以上工业要确保达到28亿元,力争达到32亿元。工业增加值到2005年确保达到30亿元,力争35亿元。其中,州、县规模以上确保12亿元,力争14亿元。
《纲要》提出的黔西南州“十五”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
(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1.电力
充分利用资源和通道优势,加快电力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做好兴义电厂(120万千瓦)、马岭水电站(4.5万千瓦)、鲁贡水电站(10万千瓦)、中山包水电站扩机(18万千瓦)、板江电站(45万千瓦)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五”期间动工建设。大力支持配合龙滩水电站、光照水电站、平班水电站建设。尽快形成水火互济、开发与输送配套的电力优势,推进“西电东送”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载能工业的发展。力争“十五”期末电力开工建设338万千瓦(水电218万千瓦,火电120万千瓦),全州电力产业创税达到2.5亿元。
2.煤炭
充分利用南昆铁路、“两江一河”航道、国省道公路的运输条件和煤炭资源丰富的资源条件,加强地质勘探和矿区公路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建大基地、办大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年产30万吨以上的规模矿井。重点是普安楼下煤矿(30万吨/年)、兴仁大丫口煤矿(30万吨/年)、兴义凹子冲煤矿(30万吨/年)、兴仁潘家庄煤矿(60万吨/年)、兴仁新龙场煤矿(30万吨/年)、兴仁下山煤矿(30万吨/年)、晴隆中云煤矿(210万吨/年)等规模矿井的建设,力争“十五”期末全州原煤产量达到1000万吨,实现税费2.5亿元。
3.有色金属冶金
积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加大原生矿的开发力度,使黄金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十五”期间,重点是支持和协调好贞丰烂泥沟金矿(10万两/年)、水银洞金矿(6.5万两/年)、普安泥堡金矿(10万两/年)等金矿的开发建设,力争“十五”期末全州年产黄金达到20万两,实现税收1亿元。锌、锑冶炼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努力降低成本,“十五”期末锌产量力争达2万吨,锑产量达到1万吨。铁合金工业要按产业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十五”期末年产量达10万吨,产值3.5亿元,利税5000万元。
4.化工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增加高效肥生产。重点进行兴义化工总厂“1015510”工程,即合成氨10万吨、尿素15万吨、碳铵5万吨、复合肥10万吨和10万吨料浆复合肥技改,提高扩大普钙以及硫酸的生产;普安化肥厂要实现年产合成氨2万吨,碳氨8万吨目标;州内磷肥生产争取达到年产10万吨能力。普安电石生产力争达到年产5万吨能力。炸药达到年产5000吨。
5.建材
重点抓好顶效腾辉年产4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荣盛集团30万吨水泥技改工程,增加高标号水泥生产,力争“十五”期末水泥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大力开发生产轻型墙体材料和装饰建材。
6.医药
加快现有医药企业的发展,对未通过GMP认证的要尽快完善通过,同时抓好技改工程,重点是天地药业、华圣药业、云峰药业、心意药业、苗药药业、圣都药业等企业。把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成药的开发加工结合起来,应用高新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力争“十五”期末全州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7.食品工业
稳步发展烟草工业,加快发展有市场潜力的名优酒和食糖工业;抓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乳业、牛羊肉加工业;发展以优质稻、优质玉米基地为基础的粮油加工业;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到“十五”期末,“两烟”稳步发展;白酒以贵州醇为龙头,小糊涂神、金粮醇等名优白酒产量达2万吨,果酒产量达2000吨;年产白糖3万吨。全州食品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20%,初步实现一县一特,一地一品,重点行业形成几条龙,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经济效益有显著改善,使食品工业成为我州支柱产业
(二)积极调整工业所有制结构
加快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制度改革,按照隶属关系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或授权委托运营管理机制,使政企和政资彻底分开;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型企业,继续采取兼并、联合、出售转让、股份合作制、“退二进三”和依法破产等形式加快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产有效重组;积极探索和建立对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经营者业绩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职业企业家聘任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逐步缩小国有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凡是与改革开放形势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企业,都应实行股份制或租赁、出让产权等改革改制,原则上不再新办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将国有企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降到1/3左右。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和速度,大力吸引州外资金和技术,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外资、外商企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达到1/3的比重。“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拓宽其经济发展领域,提高素质,发展和形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的企业,尽快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黔西南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可以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县、市经济和竞争性行业可以实行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十五”期末,黔西南州工业所有制结构的框架是:国有占35%,非公有制占40%,其他占25%。
2004年,州经贸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据《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争取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7家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争取到专项资金110万元,扶持项目7个,加快了这些企业的产品创新,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竞争力。2004年全州已有非公有制企业3万余户,全年实现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20%;纳税3.3亿元,同比增长20%。成为黔西南州工业化进程中一支最富活力的生力军。
黔西南州工业结构变化
黔西南州是开发较晚的欠发达地区,长期沿袭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黔西南州工业十分弱小的基础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十五”期间的2002年开始,黔西南州三次产业结构排序呈现并保持“二、三、一”格局,在工业化道路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其间,黔西南州工业经贸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和企业界人士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巨手的作用下,企业家们大都几起几落,饱偿了商海沉浮的苦乐心酸。
1986年,在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中,黔西南州有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204户,到2004年8月统计,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83户,原有204户企业除极少数保留下来外,绝大部分或改制,或停闭,或转产,已经面目全非。
黔西南州工业发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数十年的奋进,逐步走入快车道,不仅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老二变为老大,而且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在75%以上。
黔西南州工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逐步加大工业投入,做大工业财源蛋糕,扩张工业产值总量。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黔西南州每年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49年的203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39.86亿元,增长1963.55倍,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54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62.3929亿元,增长2456.41倍。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1981年为69.86比30.14,到2001变化为21.4比78.6,二十年时间,重工业由原来的配角变成主角,成为拉动全州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主要动力。。
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黔西南州工业比例逐步上升,地位不断增强,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以来,黔西南州在州委州政府“电力兴州、矿产强州、农产富州,环境立州”战略指引下,加大煤、金、电的开采开发力度,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开掘工业财源,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黔西南州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变化情况
(2002年开始,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排序)
“十五”期间的五年来,全州上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5年,州县国有工业预计完成工业产值15亿元,比2000年(11.55亿元)增长29.87%,年平均增长5.36%,由2000年占州县经济总量的83.21%下降到2005年的31.58%;非国有企业预计完成工业产值3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2.95倍,年平均增长69.39%,由2000年占州县经济总量的16.79%发展到2005年的81.25%。非国有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轻、重工业“九五”期末与“十五”期末相比,所占比重也了发生重大变化。2000年,重工业占经济总量的79.80%,2005年预计占91.03%,重工业的增速优于轻工业。2005年轻工业预计完成工业现价产值6.5亿元,比2000年(7.04亿元)下降7.67%,年平均下降1.58%,完成增加值2.44亿元,比2000年(2.55亿元)下降4.31%;重工业2005年预计完成66亿元,比2000年(28.12亿元)增长134.7%,年平均增长18.61%。
兴义化工总厂的改制
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的龙头企业——兴义化工总厂,是黔西南州已经完成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一个重点企业。兴义化工总厂经过近30年的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家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黔西南州国有企业的“三大龙头”之一。但由于兴义化工总厂原来企业规模小,在企业的三次重大技改中缺乏国有资本金,基本上是依靠全额举债实现企业技改。由于债务负担重,财务成本高,在当前有利时机下,实现兴化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困难。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紧紧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兴义化工总厂从上到下,开展了大讨论,进行观念的解放和更新。在州政府的领导下,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兴义化工总厂的实际,在充分听取职工和干部意见基础上,对企业资产整体公开拍卖,进行资产重组,引进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湖北宜化集团,参与资产重组,组建新的贵州兴化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实现了兴义化工总厂的资产重组和改革改制。通过这一改制改革,引进湖化宜化集团投资6亿元投入2030工程建设,使以兴义化工总厂为主的煤化工产业资产从3亿元增加到9亿元。2到3年左右时间,贵州兴化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收入可以从2亿元增加到10亿元。兴义化工总厂经过资产重组的历史性改革,为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争取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时间和机遇。
山翁青保健饮料厂的改制
山翁青保健饮料厂,由于资金缺乏,产品市场有限,负债经营,企业生存在危机中。根据这个企业的实际,黔西南州对山翁青保健饮料厂实行承债式改制。引来福建客商蓝剑集团参与改制,注入资金、设备、技术,开发出万峰啤酒新产品,很快占据广西、云南周边市场,原有老产品也依拓万峰啤酒得以立足市场,使山翁青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砖瓦厂、针织厂、橡胶厂的改制
黔西南州砖瓦厂、针织厂、橡胶厂是黔西南州三家特困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停产,企业陷入困境、职工生活困难。针对这三家企业情况,黔西南州采取对三家企业果断关闭,企业职工退出国有身份、解除劳动关系的办法,在社保、财政等部门大力配合下,协调改革基金300多万元,使三家企业顺利关闭,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企业关闭后,在州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发挥这三家企业原有厂房、土地等资源优势,引进东方绿宝药业及年产1千万只的编织带厂等两家企业进驻,使原有资产盘活,又为三家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个。职工、企业相得益彰,使沉寂多年州针织厂、州橡胶厂从新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