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在历史上诞生了将《孙子兵法》发扬广大的军事家孙膑、被后人尊为商祖的范蠡、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古代的伯乐、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均在菏泽地区,被称为中华第一都。连司马迁也曾说菏泽是天下之中。见《史记·货殖列传》称:"范蠡之陶,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所以能真正代表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以道学为核心的道统意识。所以最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标志城的城市应该是菏泽。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生产、生存、生活的方式。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所以也可以把文化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发展和延续的一个方面。 而孔子只是受益于老子的思想,是老子的一个不记名的弟子而已。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回去后,默默无言,三天都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感到奇怪便问何故,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这就是著名的“犹龙之叹”。 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人文学者,精通六艺,但严格说来,他却算不上是哲学家。面对老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师,孔子感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老子是龙,高深莫测,变化无形,难怪孔子不知用什么办法来把握他,以致茫然不知所措了。 孔子所谈的“礼”,是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紧密联系的规范性体现,是文明礼貌之“礼”,它是仁、义、智、信、温、良、恭、俭、敦、敏、诚、惠、让、谦、和、善、德等实质内容为体现的一种言行表现,是讲如何自我改造思想,体现此种文明礼让之“礼”,以达到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以和为贵,互相关心爱护的文明社会风尚。孔子认为“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老子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策”,影响了中华五千年,孔子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现代人研究孔子,主要依据的依据是《论语》,其后的封建统治者也都认识到儒学的教化功能,就在篡改、淡化、磨灭与其不利的一面的同时,逐渐把孔子偶像化。 孔子作为一位深知中国历史的思想家、教育家,晚年致力于研究《易》经而阐发其哲学道理,这就为中华文化得以再度恢复其优秀性和生命力,而作出了历史性的不朽贡献。孔子对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贡献和全民族的统一,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孔子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态度,竭力提倡中庸之道,且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体现一种不偏不倚、中正和平、客观公允的精神。孔子主张以德行和才能取仕来替代贵族世袭制;创办私学,提出并实行“有教无类”思想,体现了在教育上的平等意识;不借助任何宗教、迷信和权威而进行独立的理性思维等。这在两千多年前是具有革命性的。 世界因为文化而了解中国,中国也因为孔孟文化而闻名世界。中国的市场竞争初期是胆量的竞争、关系的竞争;随后是品牌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最后是文化的竞争。经营文化是高水平的经营,有文化才能诚信,文化是市场竞争的最高体现。 现在的人之所以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文化的正统,是因为老子的道学理论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这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理论中的理论是哲学,哲学中的哲学是道学。 (一)从大道哲学的视野出发,老子道学的主要观点 1、"道之为物"、"有物混成"(混成论)的宇宙万物本体论。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生万物(生成论)宇宙论。 3、"象帝之先"的认识论。 4、大小不二、首后不二、内外不二的异常深刻圆融的相对论。 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方法论。 6、"修之于身"、"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妙徼齐观的把身体当作实验室的工具论。 7、"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宇宙万物本质论。 以及:"道法自然"的教育方针;慈爱万类,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宇宙胸怀;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理想追求;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本体立场;"修之于天下"的平民化圣人人格;"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安邦治国思想(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法治,"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的兵治,是一套完整的辨证统一的安邦治国思想体系。 老子道学之内在的哲学、科学、医学、思维观、生态智慧、教育思想、兵道观、道治论、法治论、系统观、自组织理论、外交思想、理想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宗教观等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从内容上看概括为五个方面: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从大道哲学角度,主要体现为五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工具论,本质论,以及极其丰富的辨证法范畴(如有无观、动静观、体用观、生死观等)体系。从天道人道合一即天人合一的总要求上是"五同性"思想:宇宙万事万物的同源性、同构性、同律性、同归性、同一性;从人生的至宝修养上看是三句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生死观层面上看,是"出生,入死",是有限中的无限,短暂的长久,瞬间中的永恒;从教育方针上看是"道法自然"。 从理想境界追求上看是"三个自然":道法自然,辅其自然,大顺自然;从大同世界人类理想的追求上看是人间现实的地球天堂;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它是一切科学之母;从安邦治国的层面上看是无为而治;从情感层面上看是慈爱万类、天下一家的大道至情;从人生境界上看是道的境界,道的终极关怀、无比幸福;从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构建上看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正确道路--无比彻底性,真正全面性。 从国与国外交战略上看是"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的处下思想;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看是"德治"高于"法治","法治"与"德治"的辨证统一;从正奇关系上看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等等。 强大的文化实力,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关键。依托天下之中菏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构建中华优秀文化,集中展示家园和中华民族文化标志城市,以有力增进全球华人在共同的血缘亲情、共同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有力地增进全球华人的民族精神归属感和团结凝聚力量,进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老子与孔子分别是道家学说和儒家学的创始人,他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使道家与儒家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差异,孔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无后便是没有男孩,所以中国自古男人妻妾成群,总希望自己子孙满堂。他的观点影响至今,使计划生育在一些地方很难实施。 而老子认为,有后代没后代,那是天数。 儒家学说中,女人嫁夫从夫,就算是丈夫死了也要守贞操,自古为守贞操的女人们不知立了多少贞洁碑坊。儒家学说的思想,不知使多少女人孤苦地活了一世。而老子的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老子与孔子之间最大的分歧还在于对周礼的看法上。孔子主张“‘悠悠万事,克已复礼’。只有恢复了周礼,天下才能大治”,说明孔子竭力在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的意思是说: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也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你这么做,是在迷乱人的本性啊!” 孔子的儒家学说统治至今,使中国至今不能实现民主,至今人与人之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如果二千多年前,中国便提倡老子的学说,那么中国将是世界第一个真正实现民主的国家,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