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前传 再评李东生



 (正值年报批露之际,又传来了TCL变卖电工资产的消息。一个优秀企业,陷入以变卖盈利资产来装饰财务报表的境地,这恐怕不是李东生愿意做的,或不愿意看到的。

 但他已没有其他选择!

 以人民币的盈利能力,支付欧元或美元并购风险,我不知道,李东生的“壮士断腕”还能延续多久…………

 去年,价值中国网针对李东生国际化的问题对我进行了专访,我发表了一些看法和观点。从目前来看,这些观点并未过时。

 因此,转贴出来,谢谢大家的关注。)

李东生缺乏国际化能力(原标题)——价值中国网专访《新财经》副主编曹世中

    从本土打拼出来的企业,其管理经验和战略决策能力局限于本土区域,而欧美、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则有步骤、有预谋。这些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前期借助资源整合,绕开市场介入风险和管理障碍,借力中国品牌企业最有价值的市场资源,通过资本手段将这些企业的生存资源牢牢控制在手中。

    价值中国网:2007年4月4日的TCL集团公告称,由于欧洲重组成本超出预期,TCL集团06年亏损额将进一步扩大。曾经高扛国际化大旗的TCL陷入了困境,您觉得TCL国际化是否失败? 

    曹世中:应该说,TCL的三次国际化并购都是失败的。据TCL最新年报披露亏损额高达19亿元人民币,以TCL自身的盈利能力,如此巨大的亏损不可能在三五年内消化。TCL国际化的失败,预示着他将像长虹一样,陷入漫长而艰难的调整期,甚至还可能导致企业最终的失败。李东生不承认失败,还在宣扬以一种不切实际的虚空精神来振作企业。在我看来,企业的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盈利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如果没有附丽,就如同镜花水月。

    价值中国网:之前您是否预料到这种结果?

    曹世中: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没有可供参照的经验,同时国外成功经验又无法复制。在TCL国际化之初的2001年,我就曾质疑过:中国企业的重组为什么不是强强联合而总是弱弱联合?正常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强强联合才能更强,而弱弱联合只能更弱,弱势企业最终只会消耗掉好企业最具活力的资源。实际上,当一个品牌即将死亡时,其品牌影响力及渠道资源都已没有什么价值。

   在德国,如果企业破产,其破产程序及员工既复杂且处理费用高昂。TCL在国际化之初未做市场调研和充分考虑,这显然是犯了冒进主义错误。TCL现在面临的并购风险恰恰不是经营风险,而是后期维护风险,而这些风险都不可控。

    价值中国网:在您看来失败原因有哪些?在于管理、文化,还是在其他?

    曹世中:失败的结局源于决策之初。TCL案例只能说明中国企业家还不具备真正的国际化能力:第一,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国际化运营费用;第二,李东生是一个不具备驾驭企业国际化并规避国际化风险的领导人。直到现在,我们没看到李东生在企业战略上有什么过人之处。相比之下,柳传志要聪明得多。联想并购IBMPC业务基本上没有支付现金,既便并购过程中出现支付风险,也不会拉联想国内企业资源的后腿。TCL则不然,在用人民币进行国际并购,而国际化的风险结算以美元计价。TCL4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其盈利能力充其量是1亿美金,拿到国际市场根本做不了什么。

    价值中国网:明基兵败德国又是另一例子,TCL和明基此次国际化的一个共同点是并购别人的负债。对比外资在中国的扩张步伐从雪津啤酒到华润涂料,从徐工到苏泊尔,都并购中国优势企业,请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并购方式背后的原因;

    曹世中:从文化大背景看,是由中国文化导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观念根深蒂固。从本土打拼出来的企业,其管理经验和战略决策能力局限于本土区域,而欧美、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则有步骤、有预谋。这些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前期借助资源整合,绕开市场介入风险和管理障碍,借力中国品牌企业最有价值的市场资源,通过资本手段将这些企业的生存资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并购过程中商业情报的获取靠企业自身的单打独斗风险很大,时间也会很长。欧美企业的扩张之路则是前期小股权合作,到一定程度增资扩股。欧美企业现金支持能力很强,而中国企业要么由政府养大,要么现金捉襟见肘,要增资根本没有现金可供注入,最后人家要求全资收购,中方也没办法。乐百氏的合资悲剧,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梦想长大的中国企业家认真研究过。

   价值中国网:TCL在并购阿尔卡特手机项目时,媒体称“TCL可以借势对方研发能力”,但TCL发现以其原有产业经营的利润贡献,根本不足以维持这个研发体系的成本。中国企业如何看待并应用好被并购企业的高技术?

    曹世中:现在中国企业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技术论技术。再好的技术都要有所依附,如果技术不能支持企业的产能扩大和市场扩张就没有意义。上个世纪90年代是日本家电企业很强的一个时期,全球影响力如日中天,家电研发能力在全球居前,可后来,产能全球外移导致本土生产能力空心化,最终导致技术空心化。大量产品技术拿到中国市场进行贴牌生产,通过专利转让来收取专利费,能拿到不用投入的利润。可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家电企业不少基础研发成果出来后,找不到产业化、规模化的市场环境。

    TCL收购阿尔卡特是为了获取技术,可这些技术在本土没有使用价值。因为,本土手机在强大复制能力状况下对技术要求并不高,而拿到国外用就要考验其供应链及渠道能力。TCL期待的所谓技术其实是鸡肋,不但在两年时间里不能带来利润,反而得养活一帮超高薪水的技术人员。这对李东生来说太可怕了,三五年的巨额无效投入,TCL会被拖死。

    我很尊敬李东生,他很自信。可自信并不代表什么。市场很残酷,企业是个盈利机器,利润要一分分挣来,不能靠情感来生产。2007年初,TCL一批副总相继离职是个不好迹象:当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时,考虑的却是老臣的不称职。中国企业经过十年发展做到行业老大,企业内部管理架构已经很稳定,并形成了一个配合默契的生态系统。任意打破企业管理生态平衡的行为都将带来不可收拾的恶果。TCL真正的风险是在未来两三年,如果不能稳住现有内部架构,同时遏止住亏损,那么TCL仅存的优势资源也将在这几年消耗殆尽。

 

    价值中国网:TCL空降过很多国际人才,但这些并没有对TCL本身的文化和管理带来变革。联想现在提出了不应当“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应当“师夷长技以制中”,可以说把国际化当作了一次公司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市场开拓,对此您有何评价?

    曹世中:在中国的环境下,职业经理人很难成长起来,而从国外引进的高管对企业却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事实上,一个企业运营不是由某个人决定,而决定于资源。空降高管能在多大程度上把过去的资源带进来?带不进来就是负数。对盈利能力不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这种支出就是负数。

    价值中国网:虽“兵败欧洲”,可TCL在越南和澳洲市场的业绩相当漂亮,TCL海外拓展之路在新兴市场逐渐找到感觉。市场路线是否是国际化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曹世中:产能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转移都有可能。家电产品转移从北美到欧洲、到日本,再到中国,而现在正从中国向境外转移。在欧洲,家电产业是一个没落行业,技术含量不高,消费增长已成一个定数。在一个“定量”市场中,企业千万不要有“爆炸性增长”的幻想。对外扩张首先要形成一定产能规模,同时避免贸易壁垒。构筑国际化产业链条,尤其要在“低风险区域”形成一些生产的点,欧洲和北美市场恰恰是家电产品的“高风险市场”。不知道李东生在进军这两大市场时,有没有进行过这样的风险评估。

    TCL在越南的成功取决于其区域特征:人民币被认可、在越南设厂的市场管理费用相对低、零部件供给成本低;澳洲相对封闭,美国产品卖进去不可能、日本不生产家电产品、中国产品性价比高,同时,澳洲市场有相对稳定的购买力。

    价值中国网: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政府在政策上鼓励,但却不能像日本商社和台湾机电同业工会一般给予重要指导。中国企业如何面对这种“天生不足”?

    曹世中:这几年政府有所行动,高官访美会带几个企业家出去,可这些企业家是给人家送订单的,而人家访问中国是在谋划怎么赚我们的钱。现阶段政府不可能为中国企业提供打开国际市场的通路,也不可能为企业规避风险提供更多更好建议。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更应该借助当地资源,尽管欧盟不断向中国企业提出反倾销动议,但欧美对于海外投资还是很欢迎,因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就业问题。在法国和德国,投资成功的外企可以享受到政府补贴。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并未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市场调查。如果李东生收购施耐德时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做风险评估和尽职调查,就可能不会出现今天这种结局。

 李东生前传 再评李东生

 

    我想,每一桩大并购背后都存在玄机。施耐德和汤姆逊当时已难以为继,有人买,它们还巴不得赶紧弄弄好甩掉,在谈判过程中有些假象就被掩盖起来。中国企业在没有国际市场调研能力,同时又不借助第三方力量,而政府也不能提供相关建议的情况下,企业的收购行为必然盲动。

    价值中国网:中国的商务部是不是能在未来扮演日本商社的角色?

    曹世中:肯定不会。前段时间和研究日本商社的专业人士探讨过。日本商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二战时期充分发挥了获取情报作用。日本的商社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的办事处和情报人员,会把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悉数搜罗过去。日本商社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展现了其全天候的情报收集职能。日本商社真的很可怕,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个日本大企业背后都闪现着日本商社的影子。

    我们中国的企业,成长于单打独斗,其国际化思维和行为也是单打独斗。没有金融、渠道、物流等全系统的资源支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只能是风险中的独立冒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3557.html

更多阅读

tcl集团李东生 李东生的TCL攻心计

     日前,TCL集团再度发布公告,称“计划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过10亿股募集资金20.1亿元,用于支付收购旗下子公司华星光电30%股权剩余价款,其中董事长李东生拟以不超过3亿元现金认购”。  自2012年5月至今,李东生通过二

TCL炒矿局中局:做高股价或专为李东生套现偿债

  本报记者 毛瀚民 发自深圳   一直争议不断的TCL集团(2.91,0.01,0.34%)(000100.SZ),再次陷入漩涡之中。今年年初,TCL集团股价是3.44元。5月17日,股价飙升到6.86元,几乎上涨100%。5月24日,TCL集团公告称,股东李东生(微博 专栏)为清偿

TCL董事长李东生:借互联网电视突围

“怎么没有互联网电视,这个内容不应该漏掉啊。”昨日上午,TCL集团[3.72 -0.27%](000100.SZ)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东生在北京TCL大厦向媒体解读三季报时,细心地指出PPT文档中缺少互联网电视的内容。“目前TCL互联网电视比较成功,市场份额正

翻身仗 李东生的低谷翻身仗(2)

 我是学理工的,没有机会系统的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走了一条捷径:就是通过阅读,借鉴某一个近代人物,去研究他的思想行为做法,来读中国的文化和管理,从中得到启发。这比去读社会学、政治学、人文学,来的更加简单易懂。《英才》:哪一个

李东生身价 李东生的低谷翻身仗(1)

 李东生不得不再次担当起翻盘手的重担,开始在通讯和家电领域挥戈出击……  采访|本刊记者 朱雪尘 胡祥宝/ 文|本刊记者 胡祥宝/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出处|《英才》杂志7月刊  过去三年国际化的巨亏压得李东生透不过气来,而2

声明:《李东生前传 再评李东生》为网友菊攻大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