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黔西南州化工工业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境内开采火硝,供制作黑火药,供炮竹、猎枪之用。民国15年(1926年),有人曾在兴义县小西门老四川庙兴办一狮牌火柴厂。民国29年(1940年)6月,贵州企业公司在安龙城郊西龙井建制糖厂,用废糖密生产酒精,从1941年7月开工到1943年底止,生产酒精35.81担,解决抗日时期滇缅公路汽车运输燃料不足的问题。产品主要售给贵州省军粮运输管理处,剩余部份销售给本省和云南、广西的民用汽车作燃料。同一时期,兴义也办起两个酒精生产厂,一是由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八军需局与当地商人合办的酒精厂,日产酒精300加仑,以酒精代汽油供军运所需,厂址位于穿云洞前沟渠两侧。另一个酒精厂办在城郊纳欧,由私人集股合办,规模小,生产时间不长。民国32年(1943年),中国植物厂贞丰分厂也于是年4月开工生产95度酒精。民国33年(1944年),兴义县成立“长风化学工艺社”,由县人黄国友所办,生产产品有肥皂、化妆品、代汽油、化学药品等。抗日战争胜利后,物价一度下降,企业亏损,黄国友出走,该社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汽油供不应求,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云南,政府在兴义、盘县、晴隆三县投资办酒精厂,生产95度酒精代汽油作汽车燃料,供军需和民用。1959年至1960年,贵州兴义糖厂利用废糖密生产酒精和高锰酸钾。1981年至1991年,贞丰糖厂、望谟糖厂先后建成投产,同时安装生产酒精设备。

  1950年后,兴义县城有郭显志、廖明玖等人用桐油、枧子油作原料生产半固体和固体肥皂,兴义县国营食品厂和化工厂生产过肥皂,1960年后,安龙县工艺厂,兴义县印染社建有生产桐油肥皂车间,与此同时,兴仁、安龙两县建了肥皂厂。在1978年整顿中,仅留下兴义县化工厂,1971年至1980年的10年间,兴义地区共生产肥皂2071.6吨。

  1958年,兴义县酒厂曾用桔子皮提炼桔皮油香料。1959年至1961年,县酒厂部份工人到桔园乡锅底塘生产香茅草油、重庆芳香油研究所曾派一工程师到生产工地作分析研究。1962年,兴义县从事纺织业部分工人到丰都的坝梭和顶效等地从事芳香油、薄荷油生产一段时间。

  1972年,兴仁县印染社用土法生产电池。1975年,兴仁县印染社(化工厂)改为兴仁县电池合作工厂,主要生产1.5伏盘江牌电池和桐油肥皂。从1975年到1986年的12年间,共生产干电池181.18万只,平均年生产16.47万只,1987年与贵阳黔光电池厂联营生产“黔光牌”电池,不久停产。

  1958年,望谟县桑郎区组建冰片厂,从1958年到1981年,时停时办,共生产冰片2768市斤。1984年6月,桑郎冰片厂迁到望谟,更名为望谟冰片厂,性质为国营,1985年生产冰片3400市斤。1987年停产。

  20世纪60年代,辖境内化工工业发展较快,1966年开始筹建贵州兴义化肥厂和普安磷肥厂,1968年磷肥厂下马后,1970年在普安县三板桥原磷肥厂旧址基础上筹建氮肥厂。1973年建兴义轮胎厂和塑料厂,轮胎厂属州属企业,塑料厂属县属企业。1986年建贵州兴黔联合锑品实业公司。截至2001年底,较具规模的生产企业有:贵州兴义化工总厂、兴黔联合锑品实业公司、贵州兴义橡胶厂、普安化肥厂、兴义乐呵化工厂、普安电石厂、富民化工厂、兴义市塑料厂、黔西南州磷肥厂、前进化肥厂、黔西南州丰源磷化工有限公司等。

  改革开放以后,黔西南州在以兴义化工总厂为龙头的化肥产业逐步做大的基础上,以焦炭为主的煤化工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建设焦化厂59家,占地847亩,总投资14349万元,总生产能力达到416万吨/年。其中兴仁县5家,贞丰县11家,安龙县15家,晴隆县15家,普安县7家,兴义市5家,顶效开发区1家。59家焦化企业中,已建成投产33家,占地430.54亩,总投资8432万元,已完成投资7520万元,合计生产能力141万吨/年,其中最大为安龙龙山煤焦有限公司,设计能力为15万吨/年;在建焦化厂22家,占地409.8亩,总投资5417万元,已完成投资3100万元,合计生产能力246万吨/年,10万吨/年以上规模有10家,20万吨/年以上规模有6家,其中最大为兴义黔源焦化有限公司,为全额外商投资企业,设计能力为40万吨/年;另有拟建焦化厂4家,生产能力预计为29万吨/年。

  至“十五”时期,兴义化工总厂所产尿素已经打入东南亚国际市场,“2030”工程已经启动。全州以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的煤化工产业,正在形成以兴义“2030”煤化工基地、安龙金宏重化工基地、规划建设中的青山煤化工基地产业带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带。

  黔西南州的化肥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境内大部分边远山区在农业生产上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状态,在极少部分地区也只用厩肥、火土、绿肥等农家土杂肥。解放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积极推广使用化肥和组织供销农资部门开展肥料供应。

  境内农业生产使用化肥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当时主要用于重点农作物示范用肥。但由于技术服务没有跟上,广大农村地区受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对化肥能否增产,持怀疑态度,一不买,二不用。1961年以后,为大力推广化肥使用,以提高粮食单产,有关部门抽调大批干部,配合农业科技部门,分别在各县试验田重点示范。实践证明,按科学施放化肥的试验田,从育苗、移栽直到收割均比未施化肥的田地出苗壮、发棵好、收成高。在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各地分别组织社员代表、社队干部、生产队积极分子等参加不同层次的现场会,扩大宣传,打破顾虑,培养骨干,使试验成果向全地区发展,带动广大农民施用化肥。

  由于全地区层层采取典型示范,科学使用化肥能增产丰收这一事实逐渐被全区广大农村所接受,从1962年起,化肥供应量在全区范围逐年上升。“文化大革命”期间,交通运输受阻,工农业生产秩序混乱,化肥产销大幅度下降。加上国家对化肥的生产和销售采取“亏本支农”的方针,生产化肥的原材料上涨,产品成本增大,而产品出厂价和市场零售价仍按老价格,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亏本经营,因此,化肥供应十分紧张,上级只拨给有限的奖售指标。

  这时,建立本地的化肥生产企业,成为迫在眉捷,事关兴义地区国计民生的头件大事,于是几家化肥企业应运而生。

  马岭河畔的化工企业——贵州兴义化工总厂

  贵州兴义化工总厂位于兴义市北面的马岭镇,距兴义市12公里,紧靠324国道线,东临国家级马岭峡谷风景区,是建厂时贵州十家小氮肥厂生产企业之一。企业占地面积为20.37公顷,1972年至1990年只生产碳铵,1990年后生产多种产品,微肥、香菊精、836电瓶增强剂、煤渣砖等。1993年3月建成编织袋生产线,1996年5月开始生产高浓度氮肥:尿素。1997年又生产复合肥,成为以肥为主的多系列产品生产厂家。到2002年化工总厂已是一个拥有近千名职工,3.2亿资产的中小型企业。

  建设过程贵州兴义化工总厂原名贵州兴义化肥厂(1966年省化工局按归口命名),1966年开始筹建,由于水、电、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1968年省革命委员会作令停建,1969年12月恢复重建,到1972年9月投产的近三年中,兴义地委、地革委先后组建三个临时领导机构:“化肥厂建厂指挥部”、“化肥厂工程指挥部”和“马岭化肥厂工程会战指挥部”。1972年9月运行投产后,指挥部随即撤销,1982年5月,化肥厂更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化肥厂”(简称州化肥厂),厂内设政工科、厂办公室、生产科、供销科、财务科、行政科、保卫科、安全科、质检科、劳资科、设备科、总调、中化室、仪表班、电工班、机修车间、造气车间、锅炉车间、合成车间、碳化车间、汽车班等,有的科室几经变更。1990年设厂长助理。1992年到1994年,厂内建有13个经济实体,车间统归合成氨分厂管辖。这13个实体是“合成氨分厂、力大化工机械分厂、煤渣砖分厂、产品销售公司、物资供应公司、资源开发公司、生活服务公司、保安公司、劳动就业股份公司、股份运输公司、财务结算中心、尿素工程指挥部、设备检修公司。由于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建有分厂,州化肥厂易名为“贵州兴义化工总厂”,属准县级单位。1997年后,对13个实体进行调整,只保留合成氨分厂(设备检修公司并入)、复合肥分厂和编织袋分厂(即劳动就业股份公司)、保安公司恢复为保卫科、力大化机分厂恢复为机修车间。煤渣砖分厂停产、股份运输公司改为车队。到1998年1月,总厂设四部一办一公司一工会,即:政工部、生产技术部、财务部、后勤部、总厂办公室、销售公司。保留燃料公司和生活服务公司,实行部长负责制,不设副厂长。原四位副厂长派任财务部、后勤部、生产技术部部长和普安化肥厂厂长。

  1999年后撤销四部,设厂长办公室、书记办公室、工会,以下设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企管处、财务处、调运处、稽查处、保卫处、合成氨分厂、复合肥分厂、编织袋分厂、农化公司、农科公司、劳动就业股份公司、车队、花木绿化公司。

  2005年底统计,贵州兴义化工总厂共有职工906人,其中大专以上201人,占22%,中专高中以上393人,占43%,大、中专人数占职工总数65%,有高中级职称共19人,有党员173人。

  生产情况1972年9月开车到年底,化肥厂共生产出碳铵460吨。由于受到水和电的制约,生产时断时续。1973年全年生产仅104天,有效生产仅55天,全年只生产碳铵954吨,产合成氨234吨,达设计能力的4.68%。至此之后的若干年,由于电和水的影响,生产不正常,年年亏损。1976年9月,白水河电站建成,并向化肥厂送电,水的问题也得到相应的解决,化肥厂生产出现了新的转机,日产和月产都出现超产,1977年碳铵突破生产任务,是年化肥厂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1978年9月,化肥厂“翻番技改”开始土建动工,翻番技改即将年产合成氨5000吨改造为年产10000吨,将年产碳铵20000吨改造为年产40000吨。土建部份仍由专区建筑队承担,从辽宁省请来一个技术协作组帮助解决安装和生产等技术问题。到1983年和1984年,碳铵生产超过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生产经营有了盈利。

  1985年1月按照《中共黔西南州委一九八五年工作要点》全州着重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革。化肥厂就此走上改革之路。遵循干部能上能下的原则,进行人事调整,在企业用工方面,公开招考合同制工人,择优录用,在劳动制度上进行改革属于全州首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1991年实施“三步制改革”、1992年实施“日工资制”、1993年开创“厂内模拟市场”1988年的“四位一体员工自管”是三步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化。

  1993年,化工总厂开始建设年产四万吨尿素技改工程,同年职工自己投股组建的编制袋生产线建成投产。1996年5月尿素技改一次性开车投运成功,之后又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四改六、四改八、四改十。1997年建成年产5万吨复合肥生产车间。通过不断的挖掘改造,现已形成年产合成按10万吨,尿素12万吨,碳铵6万吨的生产规模,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提供税收1197万元。目前“2030”工程正在启动,其目标是将“兴化”建成一个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60万吨、碳铵16万吨的集团化企业,届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提供税收1亿多元,企业盈利1.5亿元。

  产品销售贵州兴义化工总厂是一个微利保本的支农型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即使是亏损也要把这个企业保住,贵州兴义化工总厂为黔西南州的农业生产作出重要的贡献。1985年后,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年年超产,其产品的覆盖面逐渐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化肥主要在境内销售。因普安县有一化肥厂、化工总厂的化肥故未运往普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因普安化肥厂停产,兴义化工总厂的化肥覆盖了整个黔西南州,还进入了周边县区,并远销到广西自治区的百色、南宁、贵港和云南省的陆良、罗平等县。目前兴义化工总厂所产尿素已经打入东南亚国际市场。

  黔西南州普安化肥厂

  普安县化肥工业建设起步较早,1966年起兴办县磷肥厂。1968年磷肥厂下马后,于1970年在三板桥原磷肥厂址基础上始筹建普安县氮肥厂。

  1971年县氮肥厂开始进行建厂前期工作,1992年9月将原磷肥厂的机械设备,土地及基础设施转给氮肥厂使用。1973年5月20日成立“贵州省普安化肥厂会战指挥部”,是年10月,投资近50万元的35千伏输电线路由盘县刘官屯直通化肥厂的供电工程开始实施。1977年7月该厂正式建成投产,实际总投资583万元。按设计能力年产碳铵10万吨。1978年至1980年,三年总产量为1.99万吨,年均产量为6630吨,其中以1979年产量最高,为8600吨,盈利6.52万元。

  1983年投资213.4万元,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新增1台6吨/小时沸腾燃烧锅炉,2台直径2260毫米的煤气炉及配套设备,1台1000立方米的气柜,煤棚500平方米;更换1台直径1200毫米的冷凝塔以及离心机、高压机、钢泵、铜液减压过滤器、冰机等。使设备能力达到生产合成氨5000吨,碳铵2万吨。技改工程于1985年完工,当年产值97.98万元,亏损14万元。次年对供水系统进行改造。1988年省化工厅化工设计院根据“黔化肥字024号”《关于普安县化肥厂合成氨节能技术改造可行性报告的批复》,编制1万吨/年技改工程设计。1989年2月23日,省化工厅、黔西南州计委亲临普安县会审;3月,省化工厅确定县化肥厂二期技改总投资额为1250万元,技改规模为年产合成氨1万吨,产碳铵4万吨。

  1991年10月20日,二期技改工程竣工试车,实际投资1332.38万元,经过1年的调试和熟悉设备过程,至1992年11月,生产开始转入正常,平均日产量稳定在100吨以上。

  1992年普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建一条钙镁磷肥生产线,利用原磷肥生产设备,改变水泥生产结构单一的问题。自行设计安装,总投资120万元。1993年投工投产,出产磷肥1356吨。定厂名为“贵州省普安县矿冶工业总公司钙镁磷肥厂”。1995年总投资838.7万元,对该厂进行改造,将其生产规模增至年产5万吨。该厂当年12月竣工投产,更改厂名为“黔西南钙镁磷肥厂”,当年产磷肥2016吨;1997年产磷肥2688吨。

  据州经贸局2004年6月的一次调查,普安化肥厂现已改制更名为普安全江化工有限公司,业主已投入1200万元进行大规模技改,预计复产后合成氨生产能力可达到1.5万吨/年。

  黔西南州富民化工有限公司

  1995年,黔西南州富民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民公司)创建人之一曾富财与3位农民相约,共同投资80多万元合伙创办了兴义市富民磷肥厂。由于产品质量达标,生产的普钙又是全州的空白产品,而且曾富财亲自带领管理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们使用,采取每吨让利60~80元的优惠价格销售给农民,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产品立即在全州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年年供不应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解决了本地青年农民60多人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达800多元,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1998年,富民磷肥厂继续加大力度创业,在省化工设计院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当年6月投资650多万元,由贵航集团云马飞机制造厂设计2万吨/年的硫磺制酸生产线和一个1000吨/年电瓶酸车间。12月,又投资280万元创建了一个100万平方米/年的瓷砖厂。同年,在市乡企局和马岭镇政府的帮助下,注销了“兴义市富民磷肥厂”,组建了“兴义市富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曾富财担任公司董事长。当年底,富民公司共生产普钙27000吨、硫酸8000吨、瓷砖50万平方米、电瓶酸400吨,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创利税360万元。公司总资产达到1300万元,从业人员120多人,除科技管理人员外,全部是当地青年农民。

  1999年6月,由省化工设计院专家设计,贵航集团云马飞机制造厂承建的投资1500万元的技改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设计年产普钙10万吨、硫酸4万吨、电瓶酸1000吨、氟硅酸钠500吨、复合肥3万吨,仅九个多月就全面建成投产。1999年,生产普钙16000吨、硫酸9000吨、电瓶酸450吨、瓷砖9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2300万元,利税450万元,资产总额3000万元。

  2000年3月,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富民公司又投资1300万元,建成了一个4万吨/年复合肥车间、一个2万吨/年矿粉车间和一个200万平方米/年的编织袋车间。年底,公司共生产普钙25000吨、硫酸15000吨、复合肥10000吨、编织袋150万平方米、氟硅酸钠400吨,实现营业收入2200万元,利税250万元,资产总额达到1600万元,从业人员增加到150多人。被评为全州“十强企业”。

  2001年以来,富民公司以复混肥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为重点,把从农科院引进的测土配方复混肥研制生产出来后,及时投放市场,送到农民朋友家中,董事长亲自辅导他们施肥。通过两年多的试验和推广,获得了全州广大农民朋友的信赖,产品开始在州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开始进入广西、盘县等周边市场。2003年,又与兴义市土肥站共同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一条年产30000吨的复混肥生产线。

  富民公司一直非常重视环境建设和环保效益,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已经初见成效。在生产线的设计和建设上,由贵州省化工设计院的专家设计,由贵航集团云马飞机制造厂建筑队负责建设施工,请省环境监测中心专门对工程进行监测验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的环保规定后,才开机生产。另外,公司还投入资金50多万元,在厂区开展绿化建设,种植风景树500多株,建优质果园60多亩,已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1995年以来,富民公司为兴办公益事业捐资12万多元,为扶贫济困捐资8万多元,被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地方民政”。富民公司10多次得到了省、州、市党委、政府表彰和奖励。1999年,董事长曾富财获贵州省“第四届科技兴农人才奖”。2000年6月,曾富财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

  黔西南州丰源磷化工有限公司

  黔西南州丰源磷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丰源磷公司)是由黔西南农垦农工商公司、黔西南州兴财实业公司、黔西南州联运公司、兴义市五禾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1998年经黔西南州经济贸易局“州经贸技字(1998)113号”文件批复成立,黔西南州工商局批准注册。总投资360万元。

  丰源磷公司于2000年初建成投产。现建有1万吨过磷酸钙生产线一条,1万吨复混肥生产线一条。主要产品有:硫酸、过磷酸钙、各种复混肥、花卉园艺肥及其他农作物专用肥。该公司产品经国家化肥质量检测中心(上海)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并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了企业生产许可证。

  该公司建成投产以来,注重“质量第一、信誉第一、顾客第一”的经营方针,引进了全州较为先进的湿法生产的过磷酸钙生产线。同时,为加强产品质量检测,组建了设备先进的质检化验室,经贵州省化工质检机构考核组论证,达到了三级质检机构标准,取得了质检认证证书。贵州省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经考核审查为质检人员颁发了资格证书及上岗证。

  丰源磷公司建成投产后,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及社会人员就业问题,有力地支持了黔西南州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草场建设用肥的需求,拓宽了用肥结构,改善了土壤环境。丰源磷公司是全国化肥质检网络成员企业,全国复混肥技术协作网成员企业。

  丰源磷公司属小型民营化工企业,位于兴义市“马岭工业园区”内,曾因污染问题被当地村民控告,2001年8月11日,兴义市政府曾责令该公司停产整顿。

  黔西南州橡胶及民用爆破物品工业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黔西南州化工工业发展历程
  黔西南州的橡胶行业在上世纪末曾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民用爆破物品的生产至今仍然是一个兴旺的产业。

  黔西南州橡胶厂

  1977年元月,兴义地委根据省化工厅1976年在黄平县召开的全省翻胎工作会议精神,决定原兴义地区五金厂由机械产品生产转为化工产品生产,成立翻胎厂,其中安装整园硫化机4台,油压磨胎机一台,空压机2台,撑胎架4个,锅炉1台,修复并安装旧硫化机6台和整园硫化机1台,自制了10多米长的成型工作台一套,磨帆布机、胎面压合机各1台。

  其生产工艺流程为:初检→洗胎→烘干→开工检验→大磨→小磨→清胎涂胶→烘干→修补成型→硫化→成品检验。1977年9月19日,该厂正式试产成功,结束了黔西南州无橡胶工业的历史。其后几年中兴义翻胎厂翻新胎合格率都在99.5%以上,各项指标都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在全省历次验收评比中始终保持前三名。

  为了适应汽车运输发展的需要,该厂经多方考察和市场调研,并报请州经委批准,于1989年8月新上了一条年产5万条各型汽车、农用车内胎的生产线,其内胎生产工艺流程为:热炼→过滤→加流→胎筒压出→冷却→切断→停放→成型→接头→定型→硫化→成品检验。该生产线于1990年6月7日剪彩试产。1992年经贵州省工商局批准,将黔西南州振兴橡胶制品厂更名为贵州兴义橡胶厂,隶属州工业局。

  产品投放市场后,产品畅销,供不应求,在州财政及工行的支持下,1994年橡胶厂进行翻番技改,将年产5万条内胎扩到年产10万条。同时新上年产10万条各型垫带生产线一条,改变企业产品单一的格局。1994年被贵州前进橡胶有限公司选为内胎配套厂,1995年被贵州轮胎厂定为内胎配套厂,产品销售势头日旺,除销往两个配套厂及省内几大家轮胎内胎批发商外,还远销广西、云南、江西、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为确保两个配套厂的需求计划,其他省市市场经常出现脱销。

  橡胶厂于1997年向州经贸局呈交年产50万条各型汽车、农用车内胎的扩产技改申请,得到批准,技改资金超过百万。由于资金紧缺,技改工程未完成,企业不能正常生产,1999年至2000年,勉强维持生产。2001年企业采取了以下内部改革措施,一是向主管局借贷3万元维修锅炉;二是抓紧回收货款,调整产品价格,让利客户,集中资金采购原材料;三是清缴2万多元的电费后,得到兴义供电局的理解和支持,恢复供电;四是补发职工一个月的工资,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五是下调厂级领导、中层管理干部的工资及生产、辅助、后勤职工的计件单价和岗位工资。提高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了职工工资,降低生产成本;现款现货,杜绝拖欠。集中有限资金,稳定职工队伍,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产品进入了市场,扩大了销路,2001年,共完成102118条内胎生产任务,产值达359.39万元,完成了上级对橡胶厂的考核指标。

  1977~2001年,累计完成合格翻修胎50199条。1990~2001年,累计生产各型内胎977456条。1997~2001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4592.61万元。1977年企业固定资产为12.99万元。1985年企业固定资产70.1万元,净资产61.6万元。2001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311.5万元,是建厂时的22.98倍。

  1985年5月,省委宣传部授“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1986年12月,省人民政府授“双增双节”先进企业称号。1987年获省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银杯奖。1988年省人民政府授“双增双节”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省化工厅评为统计年报优胜单位。1992年省人民政府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87年至2001年,先后建职工宿舍4栋,共计3710平方米,基本解决57户职工的住房问题。

  2004年,州橡胶厂改制转产。

  黔西南州乐呵有限责任公司

  黔西南州的民用爆破物品生产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州内目前生产企业只有黔西南州乐呵有限责任公司是黔西南州唯一拥有国家正规批号的生产厂家。该公司于1993年开始筹建,占地面积295704平方米,生产线房屋建筑面积4259平方米,其他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22平方米,现有民爆专用设备28台(套),其中轮碾机5台,半自动双头装药机6台(12个头),资产总额1013万元。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袁承一,有工程技术人员1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技术职称11人。1997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民爆局正式批准黔西南州乐呵有限责任公司为民用爆破器材定点生产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乐呵有限责任公司岩石粉状炸药生产能力已达到4000吨/年。自1997年底通过省州验收合格以来,公司全体员工团结拼搏,刻苦创新,克服了省内外同类产品低价倾销、市场低迷等重重困难,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论证;生产销售、安全管理规范完善,公司取得长足发展,以优惠低廉的价格出售炸药等火工材料,支持了黔西南州兴义机场、关兴公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

  2003年,乐呵有限责任公司共生产炸药等化工产品5096吨,实现产值2379万元,创利润402万元,上缴税费467万元,资金回笼率高达119%,于该年还清所有借款。

  2004年,乐呵有限责任公司共生产炸药等化工产品5561吨,实现产值2724万元,创利润655万元,上缴税费469万元,资金回笼率高达96.24%。

  黔西南州的新兴工业——重化工

  黔西南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作为电石原料的石灰矿随处可见。州内所出产的优质无烟煤是生产电石的理想燃料,可节省生产费用,降低成本,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黔西南州普安县电石生产起步较早,但由于生产不上规模及受电价不稳影响,效益欠佳,已建和在建企业共3户,现有生产能力仅为年产2万吨。

  2003年安龙县引进昌宏公司已建成年产13万吨电石厂一个,由于生产上规模且电力供应充足,生产经营势头看好,“十五”期未做到50万吨/年规模。具有规模化和现代循环经济特点的安龙县重化工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中,黔西南州重化工产业发展势头看好。

  黔西南州重化工——安龙昌宏化工有限公司

  安龙昌宏公司是安龙县引进四川昌宏集团公司在该县投资兴办的电石生产企业。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年产电石12万吨,自2003年4月4日动工建设,9月30日点火投产,至2004年3月,一期工程1号炉、2号炉、3号炉已分别点火投产,2003年共生产电石10980吨。3台炉子全部正常生产后,该厂实现年产12万吨,年创产值27000万元,利润1000多万元,税金1500多万元,解决500人的就业的目标。

  昌宏公司在现厂址边上新征地150亩,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再建5台20000KVA的电石炉,2003年底动工,2004年底完工,形成32万吨的电石生产规模。

  为了增加投资,2003年11月27日昌宏实现增资扩股,安龙昌宏公司已是由上市企业南宁化工集团控股,8家股东参股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公司。在已建成年产12万吨的电石厂基础上,扩建年产50万吨电石企业,并开发下游产品——聚氯乙烯、烧碱及用于医药、化工行业,90%以上都出口的双氢氨和用于冶金的石灰氮。

  2004年2月6日,贵州省省长石秀诗到安龙昌宏公司考察,对安龙重化工基地建设寄予厚望,希望昌宏公司尽快启动电石下游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充分的市场分析和项目论证,安龙昌宏公司抓紧启动了下游产品的开发。2004年开始建设7万吨聚氯乙烯、6万吨烧碱项目,并订购了有关生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公司年销售额达6亿元,创利税2亿元。

  黔西南州安龙重化工基地建设

  安龙县发展重化工业的有利条件较多,一是供电环境好,二是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三是石灰石资源丰富,四是交通十分便利,五是区位优势突出。

  安龙县的工业发展突破口和龙头在重化工,重化工又是拉动安龙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重头戏。随着昌宏化工电石厂二期工程的开工和下游产品开发的提速,安龙县作为全州的重化工基地发展加快了步伐。以此为契机,安龙县引进云南化工、天元化工、柳州化工等企业到该县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聚氯乙烯、石灰氮、双氢氨PVC制品等重化工企业。同时,重化工又带动电力、煤炭、冶金产业的发展。

  2004年4月5日,由贵州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为黔西南州制定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重化工基地规划”通过审定,开始实施。基地建设的目标是:以发展电石工业为龙头,以生产聚氯乙稀获得最大效益为目标,综合配套建设氯碱工业,大力发展深加工,争取用7~15年的时间,建成黔西南州规模化生产、环保型的重化工基地。规划总规模是:年产电石64万吨,聚氯乙稀(PVC)40万吨,烧碱32万吨。加上水泥、石灰,五种产品达产后,每年销售总收入预计达到52亿元,扣除销售总成本40亿元,可或税利12亿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3562.html

更多阅读

大丹犬 圣伯纳犬

大丹犬(Great Dane),别名德国犬、德国獒犬大丹犬(英语:GreatDane),是德国境内发展的犬种,在德国又称德国犬或德国獒犬,也称做丹麦猎犬(德语:D?nischer Hund),曾被欧洲王室及贵族饲养,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被人们视为世界犬中的阿波罗,产于德国、原

太阳金业sungold :美国就业数据造好,黄金价格应声下滑

太阳金业(sungold):美国就业数据造好,黄金价格应声下滑前文提及,德国工业数据造好,加上葡萄牙拍债顺利,提振欧元走势,亦带动金价再度回暖。回顾昨天市场,美股冲高回落,受惠美国就业数据再度造好,美汇显著回升,美元兑

宣传册的尺寸规格 方形宣传册规格

纸张的的大小和形状是由长、宽尺寸决定的。其长、宽尺寸是依据印刷品的开法(最常用的为几何级数开切为32开)和印版的要求由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国际标准尺寸是根据DLN476(德国工业标准)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使用的。这个标准尺寸是

声明:《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黔西南州化工工业发展历程》为网友绿色小清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