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年前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一些经验,相信对于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投资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于艺术品交易中的古今厚薄之辩,在学术概念上和在文化行为与心态上的讨论,批评家水聿先生(独立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陈孝信先生)关于当今艺术品交易存在着厚古薄今这一不正常现象的观点给艺术家和市场人士敲响了警钟;而其他几位先生据以反驳的论据却只是一二个案而已,不足以成为分析艺术品市场的推理依据。
对于我国的艺术市场应当从它的发展过程分析,而不能从一些简单的现象中去找出结论,否则很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80年代末期,人们普遍地去呼吁要“建立”起中国的艺术市场。当时是每一位艺术经营业者和收藏家都在谨慎地期望寻找到海外的买家,这一现象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几年我国各类艺术品的交易活动越来越活跃,从拍卖公司和拍卖会的遍地开花,到艺术博览会的此起彼落,到画廊和所谓艺术经纪人的不断出现,四处频繁活动,姑且不论它们的优劣是非,我们相信和承认,中国的艺术市场从无到有,正走向成熟。
一方面在拍卖会上古代字画层出不穷,真假莫辨,买家卖家穿梭其中,如火如荼,交易火爆;另一方面在艺术博览会上年青艺术家人头涌动,看客喧嚣熙攘,买家冷淡稀落;而画廊里各种艺术流派云集,艺术展览不断,终究门可罗雀,生意惨淡,举步唯艰,如此鲜明的对比,难免水聿先生要说厚古薄今了。但艺术市场并不是简单的买卖交易,它也包含了人类文化生活与买卖交易行为规则的积淀。
原本我国的拍卖公司在经营操作上所表现的规范和科学,以及对艺术品的学术关注都要超过刚刚学步的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们。艺术市场同其它交易一样,只有获利才能使之被驱动。在当下,拍卖会和艺术博览会都是艺术品创作后获利的较好途径,是吸引艺术品和艺术投资进入艺术市场的最便捷的方式。
所谓艺术品的古今,只能是一种历史的概念。厚古薄今如果从价格上看,这是必然的。经过历史的筛选,只会有优秀的东西被保留,至于古董、古玩价格的一路高攀,除了物以稀为贵之外,还有亚裔人群收藏文化历史的畸形心态。这不单是我国也是世界范围的一个症像。厚古薄今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对于真正的艺术市场和艺术投资人士,一定是古今并重,而经营业者的倾向和重心也会随利益和市场交易而有所转移。我们这里会相信水聿先生的古今之论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和年代的含义,是试图指出当今市场中艺术品交易行为所折射的伪文化心理。所以,其他几位先生提出傅抱石、张大千、齐白石作品的拍卖价格有不少已超过古人而得出厚今薄古的结论在推理上就缺乏有力的联系和论据,傅抱石、张大千与八大、石涛等在创作的艺术水平上有无古今之别?这是自然明了的事实;既便是有,后人的艺术成就一定弱于古人?这种推理本身仍然是属于(至少期望)厚古薄今的心态。在逻辑上也反证了水聿先生的担忧。
艺术市场并不能单从拍卖会交易的频率和价格来认识和分析,更何况在我国的拍卖行业,拍卖价格并不能代表艺术品交易价格真实的市场行情;有的拍卖公司还曾用股票市场的理论和图表来分析艺术市场或某个艺术家作品的交易,把艺术家一生的不同的作品当作一只股票来解剖,这样的结论会有多大的可信度?艺术品的交易场所除了拍卖会、艺术博览会、画廊、艺术公司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纯粹为艺术家的私下交割,以及在为大多数中国画艺术家非常热衷的笔会上,后二者是非常复杂和混乱的。认识中国艺术市场的全貌本身就十分困难,艺术品交易的主导阵容——画廊在我国虽然多达万余家,但被艺术家、艺术经纪、收藏家万看的上的却不过十家,这些画廊的经营也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无序和杂乱的状态下,没有准确的艺术品买卖信息和可遵守的交易规则,艺术品投资人士是不可能寻找到正确的投资艺术市场和盈利的机会。
当今艺术家的创作很有创造性和实践性,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关键在于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比如规范化的代理体系,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等。大多数情况下,年青的艺术家要依靠自己去卖画,不仅影响交易也更影响艺术家自身创作。
艺术市场成熟的基础是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类生活文明观念的复苏,这在当代中国已经具备。显然的艺术市场成长的过程就是当今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推动过程。作为艺术品经营业者要具备对艺术品的评判眼光,要敢于承担艺术投资的风险;作为艺术家要适应艺术市场的种种变化,适应艺术市场在不同时期的交易规则。在当下充足的社会和经济土壤中,各种因素、各个方面共同地培植、扶持当代中国本土的艺术市场,这一点才是最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