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副市长分工调整 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科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至今仍在继续。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势。本文主要从国际分工的发展历史,国际分工的基本内涵和国际分工发展的基本特征来探讨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1.国际分工的发展历史简要回顾

 兰州市副市长分工调整 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分工的发展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大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统治得以完全确立。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更加完善,这一切都有力的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由于产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所以,国际分工首先以英国为中心形成。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前。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第三次技术革命前。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到现在。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将继续向前发展。

  2.国际分工的基本内涵

  亚当斯密指出:一国只要专门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的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这就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原则,并将国际贸易分工归结为商品生产中所费劳动的差异。分工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协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实现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际分工就是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国际市场产生的前提,而国际市场则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其中要注意,国际分工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最终灭亡。但人类的分工活动还将存在并且更加广泛和深入,只不过其概念和内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际分工从不同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分法。

  (1)按生产的关联性质来分。即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①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所引致的国际分工。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②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③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在进口中,主要是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并且这种分工形式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还是产业内部来分。这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①产业间国际分工。它主要是指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专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产业间国际分工,表现在亚、非、拉国家专门生产矿物原料、农业原料及某些食品,欧美国家专门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②产业内部国际分工。它主要是指相同生产部门内部各分部门之间的生产专业化。二次大战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分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使国际分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化向部门内专业化方向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全球化,直接引起国际分工的急剧变化,使国际分工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垂直型分工的细化使同一产品内分工更加发达

  产品内分工指国际分工按照不同工序或零部件不同技术含量进行的垂直型分工。这种分工的结果使技术含量高的工序和附加值高的部件由发达国家来完成,而发展中国家承担大多是低附加值零部件生产,或承担加工装配最后工序,其结果是“万国牌”产品大量出现。如我国上海、西安、成都和沈阳四大飞机制造公司承担美国波音-737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和CFM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就是同一产品内垂直型分工形式的典型写照。在这种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附加价值较低的产品,虽然能够获得一些利润,但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第二、价值链的分工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

  无论同一产业内的水平型分工,还是同一产品内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垂直型分工,都以产业链的分工为特征。而价值链”理论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整合和产业内部整合进行分析。无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处于产业链高端,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在产业链低端,它们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新变化,价值链上的分工,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一国的竞争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价值链中和同一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或工序上,如果我们从产业链细分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包含了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含了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特长,专注价值链上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

  第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推动下,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使国际分工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也使它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由于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在推动本国贸易发展和加大世界贸易总额的同时,也使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排位大大靠前。在环太平洋经济圈内,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使它们很快跻身于国际产业链转移的浪潮中,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接受从日本转移的塑料制品业、纺织印染业、电子零件等产业后,迅速提升了产业结构和工艺技术水平;到80年代,遇到中国改革开放大好时机,首先将这些产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一带,随后又转移到长江三角洲一带,香港企业家灵敏的经营方式,使他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提升了香港的产业结构。这种国际分工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果,推动了国际贸易在圈内的发展,并使相互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往来更加紧密。

  第四、知识分工在国际分工中越来越突出

  十九世纪那种由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国际分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驱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分工在国际分工中越来越突出。哈耶克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分工”的观点哈耶克提出的知识分工问题可分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知识分工单元对自身掌握的片断知识的利用和发展,二是对互补的分工知识的协调问题,由于知识的互补性,知识分工单元要实现对其他单元片断知识的有效利用必然面对协调问题。哈耶克认为,劳动的分工本质上是知识的分工。知识分工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劳动分工的经济性表现在由于分工使某一生产操作达到了未分工时所不能达到的最适生产规模,最适生产规模则意味着单位生产费用最低。在知识分工体系中,知识分工单元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在一起,存在着“知识各个局部之间通常存在着互相解释或互为强化的关系”的知识互补性原则,表现为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正是由于知识的互补性,这就要求组织能够促成内部知识分工单元之间的协调,以及利用其他组织所掌握的知识片断,使之与自身的经济活动协调一致。知识分工使国际分工急剧变化,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人们选择更高的分工水平,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而整个社会则可能有更多种数的中间产品。因此每个人掌握的专业活动知识越多,社会拥有的知识就比个人拥有的多;知识分工的这种不断细化同时又对企业内协调提出新的挑战。因为一方面使需要协调的环节越来越多,从而增加协调成本;另一方面所需要的协调知识也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协调的难度。

  二、在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下我国产业结构所面临的困境

  国际分工发展所呈现的新趋势,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我国来说,产业结构面临着困境。中国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把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分工地位问题提了上来。近一、二十年来,国际产业实现了大转移,这种转移是一个历史机遇,中国抓住了这一机遇发展起来。同时,它也必然是一种阶段性的变革,一次转移所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布格局将延续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因而中国在这种重新布局中所形成的分工地位将延续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而也就潜伏着国际分工地位的历史性风险。在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大量现代制造业产品事实上使用的都是大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与品牌,完全不是中国产业结构进步的反映。因此,只有按照生产要素的国家属性进行的生产能力分析才能真正看清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1.垂直型分工导致了过度竞争

  垂直型分工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一般都生产具有本国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往往都是弹性小的商品,如日常生活品类和传统制造业。为了争夺在发达中国家产品的市场,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进行生产和价格竞争,使得各产业内部存在产品(服务)严重相对过剩,从而导致各个行业存在过度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工业领域过度竞争问题

  工业领域过度竞争问题以日常耐用消费品行业如家电行业最为典型,一方面是大量的工业品滞销,恶性价格竞争情况不断出现。例如中国乳品加工业。2003~2006年,迅速发展,行业年均增长率达到25%~30%,液态奶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60%左右,个别企业的产值增长速度甚至达到100%~200%。这种增长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但也使产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困扰着中国乳品加工业的价格战、广告战以及由此引起的广泛使用奶粉加工还原奶和行业利润水平过低的问题正是产业过度竞争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当家电业的主要厂家产品过剩时,而中国农村近一半家庭却没有用上彩电,而即使用上彩电的家庭用的也是25英寸以下的电视。工业领域的过度竞争根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宏观层面是产业集中度低,微观层面则是企业缺乏个性化发展战略,产品同质性强。

  ⑵第三产业过度竞争问题

  第三产业过度竞争问题表现突出,如传统服务业的零售、餐饮行业等生意萧条,全国各地优惠打折的变相恶性竞争现象不断出现。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零售服务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上世纪末百货商场大量倒闭、超市业态的迅猛发展和外资零售商业的“入侵”,既加快了零售业的整体发展,也出现大型商业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等现象,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第三产业进入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本来是正常的,但第三产业退出壁垒也比较低,为什么会造成过度竞争呢?其原因是第三产业许多行业还存在进入限制,以及缺乏相应的产业发展支持,从而造成了资本只能在低层次行业竞争而不能将资本投人到可以发展的行业,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

  2、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的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偏低,使得我国产品出现了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多数行业保持了增加值率平稳上升的态势,但是2003年已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今后还有可能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和11.7的百分点。尤其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增加值率仅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导致出现此问题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原因,但至少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

  (1)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以及跨国公司按照价值链进行全球水平分工的大背景下,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也导致了与发达国家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对等。

  (2)中国工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我国的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所以,目前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已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

  3.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由于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以及知识分工的出现,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受到冲击,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创新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我国大部分行业结构失业问题严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日前就透露:“据测算,入世後能够比入世前每年增加200万至300万个就业机会,但在入世初期(3至5年内),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传统行业和农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

  (1)农村失业问题严重。据测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只有少量的剩余劳动力到城镇打工或者由于城镇化而成为“市民”,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成为农业失业人员。

  (2)工业行业的“资本”排斥“劳动”和传统产业调整。工业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采取许多措施,对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等传统产业和重工业的过剩生产能力进行了压缩。这些传统产业和重工业行业职工具有很强的人力资本专用性,职工下岗后难以到其他行业找到合适的工作。

  4.产业国际竞争力亟待加强

  由于我国产品在技术与质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低,技术较发达国家偏低,这样就使得出口到国外的产品缺乏竞争力。据统计,虽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中国石化、海尔等走出国门,建立起了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但是,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排名从去年的第24位下滑至31位,该情况非常不容乐,经过调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领域。

  ⑴农业领域缺乏竞争优势

  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品缺乏深加工。我国的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大部分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但是这种比较优势没有转化成国际竞争优势。以水果为例,我国水果后期处理率低,产品缺乏深加工。美国的水果后期处理率100%,我国水果的后期处理率为1%;美国水果深加工比例是35%,我国的这比例不到10%;美国优质果率是80%以上,我国的优质果率是3O%,高档果率不到5%。二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则是采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使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增,成本低、价格便宜。

  ⑵工业领域国际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矛盾依然比较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低;等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弱。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营业收人前500家工业企业和世界500强比较,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盈利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都和世界500强存在明显差距。

  ⑶第三产业领域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放宽外资进人领域,长期限制外资进人的第三产业成为外资一个新的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如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长期处于国有垄断地位,竞争力不强,随着外资的进人,将对这些行业产生大的冲击。许多传统行业,如批发零售商贸业,由于管理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的落后,和外资比较也是缺乏竞争力。2005年,传统第三产业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占整个三产的比重过高,其增加值达2.0亿元,占8.6%;批发零售、餐饮业5.7亿元,占24.6%;新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0.6亿元,占2.8%;其他服务业0.8亿元,占3.8%;旅游、信息、社区服务等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极不平衡。传统产业结构特征仍很明显,与当今发达国家“倒宝塔形”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最高的格局不相适应,为第一、二产业的服务功能未能很好发挥。

  三、在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相应的对策思路

  1、发展高科技产业以解决我国过度竞争和失业问题

  ⑴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来避免过度竞争

  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谁占有高新技术优势,谁就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避免各国生产商品的同质性,减少垂直型分工,也避免了各国在为争夺发达国家产品的市场,最终能有效的避免过度竞争。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群的出现促使原有的产业和部门发生分化和重组。在当今,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有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带动性。即便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也在增加高新技术的含量。计算机和通讯系统的发展和运用,它们在记忆和存储技术、显示和复制技术等方面的高要求和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促使相关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水平的相应提高,例如高精度的监视器与计算机组成的自动管理系统,可以发现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上薄弱环节,计算出最佳的生产路线从而改进生产工艺的不合理组织,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增强行业的竞争力,一些传统的纺织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吸纳了高新技术(包括计算机和自动化,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信息科技)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企业、市场、行业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本质变化。

  ⑵加速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改造

  用高技术和先进的产业技术改造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短缺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过去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征是靠低廉价格走数量扩张型发展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我们不可能长期继续走数量扩张型发展道路,必须利用世界技术创新加快的机遇,加速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而我国面临的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则是传统部门的技术创新,通过传统部门的技术创新而促进传统部门升级换代。因此,我国应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利用世界技术创新加快的机遇加快我国传统部门的技术创新,用高技术和当代先进的产业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发展重点还在改造传统工业上,不能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忽视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改造。

  2、使第三产业成为就业扩张的主渠道

  产业结构变动遵循一般的规律,即劳动力和资本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收入的主要生产产业也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将继续遵循这一规律,加快调整升级,且在更高发展层次上形成一、二、三次产业的合理格局。为此,“十一五”时期我国必须以“三二一”为指针,巩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就业增长。特别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应当突出“三、二、一”产业顺序,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要继续改进和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如商业饮食服务业、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业等,又要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如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新兴产业。农村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观赏性农业、旅游农业等适应农民需要和农业发展的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就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以技术知识型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条件尚未成熟,但是,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效益考虑,应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使第三产业中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逐步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3、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着手培育国家比较优势的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1)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逐步提升地位,转变在分工中处在较低端的状态,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鼓励发展国产品牌,鼓励技术开发、设计等企业的发展。

  (2)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购买创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

  (3)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如集成电路、飞机制造)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攻关体,力争局部突破,逐步摆脱战略产业受人控制的局面。

  (4)是进一步采取鼓励性措施,吸引外资公司将研发中心进入甚至转移到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应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好的环境,促进更多的外资研发机构进入。

  4、发挥我国“创造的”比较优势和符合我国实际的适当技术

  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契机和关键就在于高科技的产业化。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资本与技术优势相对缺乏,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不可能全面铺开。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具有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符合我国资源条件、符合比较优势的“适当的技术”。但是有竞争力的技术不一定是“高新技术”,而是“适当的技术”。

  著名经济学家樊刚指出,有竞争力的技术不一定是“高新技术”,只有“适当的技术”,才具有竞争力。“适当的技术”(ProperTechnology)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涵义主要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技术越“高新”越好;在一定的阶段上,由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结构和各方面条件所决定,只有某些技术和某些技术构成的产业,对于这个国家或这个企业来说是能够赢利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简而言之,“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而不是使其亏损的技术。“适当的技术”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多、人力资本投资、科学技术以及R&D投资的增加,“适当的技术”的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能创造出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水平。

  可见,只有“适当的技术”,即与一国或企业资源禀赋结构、生产管理水平和劳动者自身素质相适应、相匹配的技术,才具有竞争力。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能所有地区、所有城市、有没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都要“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不能再一窝蜂地赶时髦。

  5、从长远角度做好我国产业结构规划

  各国一般都通过产业结构的规划,直接和间接地指导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以下主要探讨我国对主导产业的选择、支柱产业的振兴和幼稚产业的保护。

  ⑴先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就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根据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和各产业可能形成的规模与产业技术经济特性相关,结合国际竞争的环境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的主导产业应是: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这里所指的电子信息产业既包括以电子技术功能为特征的产品的生产使用和服务,也包括利用各种电子技术及其产品进行生产与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开发利用、传输与扩散服务。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群中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产业,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在国民经济技术中起到主导作用,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其他部门。

  第二、石化产业。这一产业是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基本原材料的产业,因它具有不断高涨的市场需求和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较高的带动作用而成为我国“十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主导产业。

  ⑵支柱产业的振兴

  支柱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支持社会发展在一定水平上增长,或社会经济上新台阶时期能够稳定地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综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的支柱产业主要为制造业。

  只有制造业高度发展,才能有效推进技术创新。首先,制造业是研发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技术创新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天以人均专利拥有量评估的全球前20个国家与地区,基本上都曾经历过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次,制造业为研发业提供要素资源。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资源大致包括三大类:科教发展基础、资金支持、创新型人才。前两者都需要制造业的高度发展提供支持,而作为技术创新关键要素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多数也是来源于制造业。因为创新型人才需要既懂技术又熟悉市场,尤其是现有产业的发展状况、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欧美国家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的人员都是来自于产业界,而不是科研机构或金融机构,现有制造领域是创新型人力资源成长的摇篮。第三,技术创新的两种主要机制即市场推进型和政府推进型的不同成效,表明紧密联系制造环节的研发活动更具成效。美国、以色列和我国的台湾省等实行市场推进的技术创新机制,日本、韩国等以政府推进为主导。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政府就制定了大规模的IT产业发展计划,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活动,但成效不如台湾省。究其原因,市场推进型的技术创新体制紧密围绕制造环节,能及时发现现有制造技术的缺陷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总之,以制造业的高度发展来推动、拉动研发业,研发活动才能更具效率,避免盲目性,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有学者在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时所指出的,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失去了支撑,成了无源之水。

  ⑶幼稚产业的保护

  幼稚产业是在指工业后发国家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的,新建立起来的但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为了保护幼稚产业更好的发展,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培育国内市场充分竞争的有效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界线已经非常模糊,产业与产品的国籍也很难辨认。在此,一国幼稚产业的发展要在国际竞争中站住脚首先必须适应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否则扶植起来的幼稚产业很快便会被夭折。

  其次、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扶植需要保护的幼稚产业。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持续增长,充分证明了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对国内产业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能用传统的关税壁垒予以保护,而应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进行扶植,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植引导这些产业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走规模经济的道路,缩小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并鼓励外资对这些产业进行投资,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

  6、重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

  近年来,知识产权交易发展迅速,各国企业都认识到只有在知识创新上占领制高点,才拥有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各国政府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国际技术贸易提供良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知识产权交易增长使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量迅猛增加,促使国际分工格局发生更复杂的变化。我国加入WTO以来,重视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十五”期间,我国共受理专利申请159.5万件,是“九五”期间的2.5倍,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7.4%。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与竞争,必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3811.html

更多阅读

从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看法国留学优势 法国留学优势

  《奥林匹克宪章》第24条规定: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英语,如果出现歧义,以法语为准。因此,国际奥委会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发展法语。另外,国际奥委会是在法国人顾拜旦倡导下成立的,成立初始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法语。现任奥委

国际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国际分工的含义及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做抽象的人,而把他们看做具体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

声明:《兰州市副市长分工调整 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网友无色的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