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的重要步骤。分工制度的演进是外部经济性产生的重要源泉,进而是空间集聚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下,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分工体系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国防科技工业带来的外部性影响,进而将打破国防科技工业的现有经济布局,形成新的空间经济集聚。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国防科技工业、分工、外部性、空间经济集聚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7年2月25日出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政府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范围和程度,对非公企业提出的要求,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十一条具体政策措施。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已经成为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势必对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分工体系产生影响。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实质是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分工发生改变。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是报酬递增(外部经济)的重要源泉(阿林.杨格,1928)。外部经济在阿林.杨格的论述中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市场分工制度的演进又是外部经济的源泉。经济系统就是在分工制度演进、报酬递增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旧均衡而走向新均衡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
外部经济性是空间集聚的原因,国防科技工业提供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其产生的强外部性影响在分工体系的变化中将产生新的空间经济集聚。分工深化将使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中的差异性产业、关联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聚集是差异性产品产业、关联性产业空间存在的重要形式;同时,空间聚集还是差异性产品产业、关联性产业外部经济产生的形式(李健英,2007)。
一、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下的国防科技工业分工改变(一)、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实质
恩格斯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内部的分工,另一方面是每个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受生产关系制约。经济发展被看作是生产力方式变革的结果,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是这种变革的主要特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合理、有效安排资源,其表现形式就是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演进变化,更具体地说就是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参与我国不同经济领域的生产、交换的发展过程中引起各经济主体在生产、交换过程中的分工改变。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实质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交换中的分工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受安全、交易费用、技术发展、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安全问题是影响分工的深度和广度的基本问题,《意见》就明确规定“从事战略武器装备生产、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核心重点保军企业”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其他可以参与的领域也要有足够的保密措施。但随着安全技术的提高和管理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安全的要求下可以开放的领域将越来越深入。
按照《意见》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形式主要采用市场竞争的方式:在资质足够的条件下,通过招投标方式参与。在市场竞争方式中,原来产业内的组织费用和部分保障费用将转化成为交易费用来影响分工的深度和广度。
技术发展与创新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和激励技术发展与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分工来引发竞争,促进创新。
国防工业发展规律不同于一般工业,易受战争和军费影响,战时短期内生产能力不足, 战后军费大幅削减又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如何建设平战平滑过渡和迅速转换的机制?世界上一个通用的做法是寓军于民,军民结合。而这一措施的关键就在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分工机制以及专业化程度。
(二)、国防科技工业分工体系的演化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分工改变分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在国际局势紧张、西方发达国家封锁和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内外背景下,战备和国防科技能力成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按照军工产品体系和工艺要求,我国以三线建设为核心,1970年基本建成独立自主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这时候的分工主要表现为按区域、产品、零部件、工艺等方面的分工,联接这种分工的纽带主要是行政性的,体现不出企业主体之间的竞争性。二是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着国内外背景的两个重大变化: 一是冷战结束, 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二是改革开放, 国防科技工业在能力发挥和体制运行等方面, 面临转型要求,加之以实施沿海战略为重点开始的国家战略东移, 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尤其是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转型任务。分工内容主要涉及: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搬迁, 军转民(军工企业生产民品, 部分军工企业改为民用企业,下放地方管理),民养军(军工生产线封存、人员保留, 民品生产线承担保军的相当部分经费),军工企业改革“脱困”,设立十大军工集团, 军品采购制度改革,总体思路是保军、转民、脱困。这个阶段的分工主要体现为部门分工、产品分工,部分产品和企业转型成为民品生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留为国防科技产品生产的企业依然主要是以计划为分工联系的纽带。三是在20世纪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主题, 逐渐从军民结合、军转民战略, 向寓军于民、军工开放战略深化。尤其是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战略以后,市场竞争机制将无可避免的引入国防科技工业,分工在市场的作用下复杂和深化。在这个阶段,分工联接主要体现为利用市场机制来保证分工的正常进行,在一定范围内体现出竞争性。
二、分工改变引致国防科技工业外部经济性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实质是分工改变,而新增长理论从现实分工制度运动的角度提出:市场分工产生的外部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外部性从其与分工制度的关系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外部性是由市场分工内生的,另一类是与市场分工无必然联系的。前者包括金融外部性与公共品的技术外部性,后者指私人产品的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由产业间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外部经济性在多大程度存在,又取决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合适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产业分工的深化,产生金融外部性以及提高知识、技术这些外部经济效果大的产业比重;有利于在公共品技术外部性场合,确定“有效率的外部性效果程度”。正是在分工深化——外部经济——制度创新的循环往复中,市场经济实现其自身供给与需求、制度与增长的动态均衡:分工产生外部经济;外部经济的出现要求现存制度的重新安排,并在一定均衡点上内部化;新的制度又促进分工深化,从而又产生新的外部经济——如此循环,经济系统在不断地从旧的均衡走向新的均衡的过程中制度不断演化,增长不断实现(李建英,2007.1)。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分工改变带来的金融外部性。所谓金融外部性可概括为:由分工产生的生产结构或规模的变化对经济行为者之间交互作用的损益影响。它主要表现为由于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间供求互补性的增强,企业投资风险下降而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边际利润上升的情况。它因通过价格机制起作用而不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由马歇尔首先提出的外部经济(马歇尔,1987)其实就是金融外部性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分工改变的关键是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其自身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均衡,促进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寓军于民的战略要求相当部分的零部件分工产业通过价值机制由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而这部分分工产品多是军民一体化的加工产品,在非战争时期,可以因为民用而保有一定的规模和生产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制度创新带来的力量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经济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分工改变带来公共品的技术外部性。所谓技术外部性,古典学派认为由于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使资源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制度学派认为外部性是市场经济系统中内生的,是因经济系统中界定和行使产权的费用过高,使外部性不能内在化而产生的,科斯等人利用交易费用对之进行了精辟的解释。国防科技工业提供的最终产品本身是一种公共品,因而存在如何通过分工使知识和技术的外部经济性达到最大共享范围并反过来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的问题。按照哈弗学派关于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组织理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的这种分工能部分解决国防科技工业生产的垄断向竞争转化的问题。
三、分工改变引致国防科技工业空间经济集聚从现实市场分工制度的动态演进来考察时,外部经济其实就是分工制度的产物。以下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分工、外部经济与空间集聚的关系。对微观单位而言,外部经济的获取是免费午餐,当其获取受区位距离影响时,集聚现象就自然发生。
分工产生外部经济性引起空间集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分工深化是该类具有广泛外部性的产业出现的直接原因;二是该类产业一旦独立化,就以其特有的外部经济效应引起聚集。首先,分工的深化是上述具有外部性产业产生的前提。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关联产业、差异性产品产业是人们公认的以其外部经济吸引空间聚集的主要产业(李建英,2007.1)。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这种分工深化将在三个方面影响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新的空间经济集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异性产业、关联性产业。
国防科技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分工深化的结果。在21世纪,满足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发展和保证生产供应而提供公共服务的交通运输、动力、通讯等共同条件的产业已经具备,并基本上进入市场竞争体系。即国防科技工业部分市场化的基础条件已经或部分形成,关键是以怎样的分工来落实。而这些为国防科技工业打下坚实基础的产业空间分布及其分工深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相关国防科技工业的空间经济集聚特点。由于他们的强技术外部经济性而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在这些产业的消费空间范围内新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费用趋于零,而国防科技工业的分工深化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产业是在一定空间内起作用的,“经济人”的趋利性使得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非公有制经济体将在公共服务设施密集处形成空间集聚,从而影响国防科技工业的空间经济集聚。
产品差异性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产品差异性的发展使得市场自然专业化。劳动分工引起的生产专业化促进最终产品市场细分是扩大产品差异性的一种根本动因;劳动分工引起的生产专业化有利于促进生产技术、管理方式、销售手段的创新,从而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价值链,扩大产品差异性;随着分工的深化,差异性产品会与日俱增,差异性产品产业会日益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将首先在产品差异性上做出贡献,其次将通过创新和竞争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会创造更多的差异性产品,延长产品价值链。非公有制经济若不能保有这些因素,则他们中的一些企业将通过市场竞争被淘汰。而要做到差异性产品竞争就必须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这将形成强有力的集聚效应,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效益。
如果说差异性产品产业主要与横向分工相联系,那么关联产业的产生、发展就是纵向分工的产物。关联产业是指相互间形成投入产出关系的产业。产业的关联效应由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首先提出。他指出,产业间分工越是发展,产业间的各种关联效应越强烈,由此主导产业的发展可能推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这种关联效应,也就是阿林.杨格所提出的由产业间分工带来的金融外部性。关联性产业的市场竞争从纵向同样要求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体形成集聚效应,从市场形成的过程来考察,可以发现空间集聚最容易形成的就是关联产业的集聚。同理,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要求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形成集聚效应的将具有竞争优势。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形成的差异化和关联性产业一旦形成,将以强大的集聚效应参与竞争,这种竞争将直接影响国防科技工业的市场集聚。
四、结论外部经济和空间经济集聚改变既是国防科技工业分工发展的重要结果,也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对于国防科技工业分工的改变,及其对国防科技工业外部经济性、空间经济集聚的影响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实质是引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分工的深化,这种分工深化将带来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影响,而这种外部经济将引起国防科技工业的空间集聚改变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产业条件、差异性和关联性产业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建英 空间经济聚集与分工外部性[J] 广东社会科学 2007.1,pp29-34
[2] 阿林.杨格(美)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pp52-5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p640
[4] 阿.马歇尔(英)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 年,pp278-280
[5]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pp63-67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985二期工程项目“人文与经济平台”资助(编号:07200701)
【作者简介】曾慧(1975.7),女,河北滦县人,军事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防经济;唐光海(1975.5),男,重庆梁平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