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国内地产界颇负盛名的上实发展总裁卢铿跳槽到海尔,成为“海尔地产”的新任董事长。一直宣称“坚持本业、不碰地产”的张瑞敏,通过卢铿的引进,开始了对海尔产业架构的战略性调整。之所以称其为“战略性调整”,是因为地产业务与海尔的制造本业风马牛不相及。
张瑞敏这一重大决策的推出,是受国内地产业高利润、高成长性的诱惑?还是受黄光裕借助流通业良好现金流实现企业两条腿走路的启发?外界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海尔遭遇了企业成长的大坎!
依靠市场竞争成长起来的国内企业,在销售额做到200~500亿元人民币时,都会面临同一个难题:单一产业架构,无法再支持企业实现二位数以上的增长。
长虹是这样,联想是这样,TCL是这样。今天的海尔,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企业,如果不能继续实现二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就意味着其盈利能力在大幅缩水。有资料显示,2006年海尔全球销售额继续保持在1000多亿元人民币以上,但利润却只有15亿元,利润率仅为1.39%。在企业进入低利润时代,张瑞敏才开始进行重大战略决策调整,这样的决策是否已经来得太迟?
纵观世界500强,几乎家家都是善于整合产能资源的高手。而对相关与不相关产业资源的整合,恰恰是国内企业最弱的弱项。在以往的产业整合案例中,中国企业家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海尔此次对企业产业架构进行重大调整的结果如何,虽然目前还难以预测,但相信在不长的时间段内,是祸是福一定会显现出来。
地产业是一个重度趋利的行业,海尔如果现金流不错的话,快速介入这个领域,短短几年必会大有斩获。但地产业的趋利性特点和产业形态,也决定了这个领域不会诞生百年老店。
企业为了当前生存,利润是第一位的。但企业要获得长远生存,主业才是第一位的。搭建怎样的企业产业形态,才能权建企业的长远生存能力?这对张瑞敏,对每一个中国企业家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
2007-11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