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旅游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首先要对中原经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进行评定。 1 数量多,价值高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437项中,中原经济区所辖的30个地市共有101项(如表1.1所示),占7.03%。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品位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了高价值、高品位的基础,使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拥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2 类型全,名气大 在中原经济区的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涵盖了10个大类中的9项,除了传统医药这个类型没有。如图1.1所示。但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有5个传统医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中原经济区的文化旅游具有了切实的可行性。资源的多样性也必然会带来开发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图1.1 中原经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图

3 历史悠,底蕴深 中原经济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中原经济区的非物质文化在远古时代就有呈现。如以“河图”、“洛书”、“周易”为代表的中国“易文化”,以少林拳、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文化,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最早的文字文化等,都能在中原找到它的印迹。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所体现的根源性,说明中原文化既是民族之根,又是文化之源。 4 美感强,特色鲜 中原的非物质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就是因为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吸纳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中原地方文化,独具特色。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具有浓厚民间色彩。年画乡土气息浓郁、美感强烈,具有很高的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价值,被视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综上所述,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为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为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