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健
格力总裁董明珠回忆往事,说:“30年前,有一台风扇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大家可以围在一起开心地看着风扇吹着凉风,哪里想得到,现在到处都有空调。30年后,我想空调应该不再叫空调了,那是可以控制的清新的空气。”董明珠说着,微笑着,憧憬着未来。30年后,我想,那时董明珠可能是在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了,到了那时,如果再回头看看今天的这些梦想,都已经梦想成真,她心中肯定非常惬意。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梦想都能成为现实。那么,哪些梦想可以成为现实呢?未来将为哪些企业所拥有?早在2007年7月6日,央视《证券时间》播出了一个节目,记者问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我接触过一位对格力电器发展史比较了解的一个人,他跟我回忆说,当你们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的时候,大家那种兴奋的心情。那么现在格力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00亿,那么现在你能看到的,格力的未来,你能看到多少个亿?”朱江洪说:“你只要认认真真把空调做好,1000个亿是没问题的,这是我的看法。”记者追问道:“多少年能够实现?”朱江洪的回答是:“当然不是三年、几年了,可能十年、八年可以做到。”朱江洪在感性地预测格力未来的空调之梦,同时也在理性地规划格力十年八年的工作与目标。2008年以来,在金融海啸的大环境中,翻开媒体,裁员,减员,缩小生产或投入规模,倒闭,诸如此类的消息扑面而来。就连联想去年第三季度的财报出来后,潇洒的柳传志也毫不客气地炒掉老外CEO,老将挂帅,重新出征。而TCL好不容易摘掉了ST帽子,带着苦涩的国际化教训,小心翼翼地投石问路。广东媒体说,有970万民工南下广东,却只有190多万个就业机会。经济寒流之下,似乎一切都在触底跌落。然而,格力却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置身于危局之外。2008年10月31日,格力公布其第三季财报,2008年前三个季度,格力的营业收入为35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9.68%;净利润为14.48亿元,同比增长86.36%。2008年12月,格力电器在安徽合肥兴建的产业基地竣工投产。2009年2月,很多外销企业还不知道自己的订单什么时候会到手,格力新的压缩机生产项目已经开始动工兴建。董明珠说:“格力的日子过得挺好,并没有别人想得那么困难。”日子过得挺好,才有可能预测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美国学者约翰·奈思比(John Naisbit)以其《大趋势》一书闻名于世,他在《定见》一书中说:未来是可以“定见”的。但“定见”未来,一定要符合某些规律,其中之一是“不是所有事情都在改变”。以制冷行业来说,在中国,其发展史也就十几年,其实是才刚刚开始。尽管目前格力是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但制冷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市场空间相当大。前不久格力推出的“空调节能热水器”,就是其利用制冷技术,开发出节能而又安全的热水器。对于格力来说,不变的是制冷空调专业,多变的是其产品。“定见”的规律之二是“未来就从现在开始”,无论眼下市场环境如何,关键是企业家的眼光看到了哪里,理性地预测未来。如今格力逆势而上,扩大产能,正是它理性预测未来的必然之举。“定见”的规律之三是,不要走得太快。格力一直都在高速成长,但比起国内其他几个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家电企业,它行进的脚步却是比较慢的。比如海尔,早在2004年全球营业额就突破了1000亿元,跃上了千亿级台阶,而不愿过快扩张的格力,却理性地希望自己在8~10年的时间里将营业额做到1000亿元。对比之下,格力的发展速度确实不快。但走得不快的格力,在寒冷的经济冬季,由于拥有丰厚的利润,而且专注于空调业务,最有可能走得更远。宝马(BMW)做过一个广告,其广告语是“终极驾驶机器”。而格力空调,一直在董明珠心目中是空调行业的宝马。在与格力合作之前,依照我的想象,空调不就是分体机、柜机之类,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事实上,格力开发的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共有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第一次进入格力产品展厅,我当即给“雷倒”了。原来格力真的要像宝马一样,走“终极制冷机器”的道路。做营销,做广告,做品牌,如何才能更好地预知并“定见”未来?首先,“定见”一定来自一个核心的原点。对于格力来说,没有其开发的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它肯定无法“定见”未来。其次,正如约翰·奈思比所说:要懂得去芜存菁。换言之,就是专业、专业、再专业,企业的每一步都踏实而盈利。最后,“定见”还基于一点:“科技,始终来自人性。”当人们被三聚氰胺搞得对很多企业失去信任时,我想起了格力的一个戒条:“永远不拿消费者做试验品。”科技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性,这也是营销的出发点。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尊重人性,企业才能“定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