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提出的,过去几乎家家户户墙上都刷着类似的口号,许多人把它理解为雷锋精神的实质,简单地讲就是做好事。
然而,从客户管理理念来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提出"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口号,实质上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施政理念。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等一样,同样是组织。作为组织,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将必须做好市场营销管理。那么政府的市场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市场就是它的各个客户群体的集合,而政府的客户就是人民,政府向客户营销的是他的施政政策,想要得到的回报,就是人民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民服务的实质就是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模式,通过为人民服务的施政活动,持续提高人民的满意度,从而获取人民对政府的忠诚与支持。因此,将“为人民服务”定为政府的组织管理理念是非常正确的。
那么,有人要问,既然毛泽东的这一口号如此正确,为什么会出现大跃进、三年大饥荒与文化大革命等呢?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啊?这是因为,毛泽东提出这个口号后,并没有进一步深加工,形成一套真正的管理理念、构建相应的管理模式以及落实相应的管理措施,也就是没能真正形成一套由“为人民服务”这个理念所支撑的管理体系。
叫出一个好的口号,并不代表就拥有了这种口号所代表的好理念,有了好的理念,不构建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那种理念就不具备可行性,就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而各项管理措施,实质上是由具备这种管理理念的行为人,或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的绝大部分行为人,具体行为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具备某种管理理念的人,就有可能采取这种管理措施;而具备这种管理理念,并形成相应管理模式的组织内部的绝大多数人,都会采取这种管理措施。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不具备这种理念的人,就一定不会采取这种措施。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后者大部分是出于偶然。
举过例子说吧,雷锋是具有为人民服务理念的个体,所以他乐于助人,经常做好事,他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反过来呢,有一部分人,平时不做好事,到了学雷锋日这样特别的日子,大张旗鼓地去寻找目标,看看有没有好事做,这种人,虽然做了好事,甚至有可能也不少,十年下来可能有十个,或一天之内可能有那么两三个,反当做的好事他自己比别人清楚,甚至要记在日记本上,或请来新闻媒体帮宣传宣传,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并没有这种理念,至少这种理念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没有深深地扎入脑海中。这就是具备理念的人与不具备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毛泽东叫出好口号,没有让国民富裕,邓小平落实了一系列的体现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措施,人民立马感到,效果确实不同凡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是硬道理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本人就坚信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邓小平不仅具备这种理念,而能活用到战略规划上,高瞻远瞩,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分为三步走,所以对于“总设计师”的称号,他受之无愧。
但有了领导者的理念,有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有了正确的规划,与建立“为人民服务”这样管理方法之间还是差一步工作,那就是构建“为人民服务”的管理模式。江泽民上台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等,成果突出,世人注目,但还是与建立这种管理模式有一步之遥。这个艰巨的任务如今降临到了胡锦涛与温家宝两伴领导人,及其所领导的组织身上了,任重而道远。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几个月内的各项措施,再次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SARS疫情的公布,党中央民主生活会主题的公开,朝鲜核问题的捍旋等等,就是鲜明的例子。
那么,为什么构建这种模式如此艰难呢?
这要从管理模式的实质说起。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的管理机制,以及支持这一机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它能基本统一一个组织内部成员行为,从而体现其组织信奉的理念。对于政府来说,就是政府的管理机制,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等等。而要建立这种的模式,就必须破坏或废弃原来的模式,从而影响到原来模式中许许多多人的既得利益,而这些既得利益者,或多或少要阻碍新模式的出现。因此,构建“为人民服务”的施政模式,从毛泽东提出口号起,历经邓小平、江泽民,虽然成果巨大,为以后的继续努力打了扎实基础,还是不能最终实现,现在胡锦涛肩挑起了这一重任,人们都关注着,期待着,希望这种管理模式早日实现。
但这种模式,并不能把重任完完全全地抛给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我们应号召所有具有或即将具有,或准备接受“为人民服务”理念的人,用我们各自的知识、技能,用各自的表现方法,来支持国家领导人为此实施的工作,支持这个关系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具有“为人民服务”机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