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民营化 以民营化力量突破中国自主创新“周期性围困”



   “一个国家要想能应对危机,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而在实体经济中又必须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  ——温家宝

  “强实体经济主体、弱创新主角”

  谁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谁又将是自主创新的主角?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中,以“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民营企业占比62.4%,以“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为主的国资企业只占2.2%,在R&D经费中前者为28.4%,后者为19%。民营企业无疑成为了实体经济主体。

  但是,民营企业并不是强有力的自主创新主体。这体现在以创新强度(R&D经费占主营收入之比)上,“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0.2%和1.13%,显著低于“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分别为0.67%、1.27%)。在户均R&D经费上,两类民营企业分别为15万元和760万元,大大低于两类国资企业(分别为450万元和2499万元);在户均R&D人员全时当量上也是如此,两类民营企业分别为0.74、3.66,显著低于两类国资企业(分别为2.35、3.81)。形象地说,民营企业创新“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国有企业创新“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但是,民营企业创新强度低于国有企业并不妨碍其创新效益明显好于国资企业。如每亿元R&D经费产生的有效发明专利数,“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31、36,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分别为18、9)。反映新产品竞争力的指标,如“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出口额”在前两者中分别为14%、16%,显著高于后两者(分别为6%、12%)。在 “新产品销售收入/R&D人员全时当量(万元/人年)”这个反映R&D劳动生产率指标上,前两者分别为525、494,显著高于后两者(分别为468、397)。在反映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资产利润率”上,前两者分别为0.09、0.12,则大大高于后两者(分别为0.041,0.044)。

  显而易见,中国目前实体经济主体和自主创新主体之间存在一个“强实体经济主体、弱创新主体”的错位现象。

  中国自主创新中的“周期性围困”

  中国作为赶超国家,进行创新时始终面临着发达国家的“技术无限供给”,中国企业要赶超世界技术前沿,始终会在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徘徊。即使有技术可供引进,也需要中国企业进行原始创新的努力,以提高和积累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总是存在一些技术,对其原始创新的净收益将大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但是这种原始创新又时刻面临发达国家“技术无限供给”的挤压,即一旦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成功原来自己没有的技术和产品,发达国家就会采取低价策略,以压低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中国企业在引进和原始创新之间,不得不倾向于前者。不仅如此,“树欲止而风不停”,发达国家利用创新的先发优势,如获取超额利润,通过长期大量投入形成了有力的创新体系,其创新速度和水平遥遥领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通过原始创新赶上的技术前沿,常常是过时的技术前沿。这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周期性围困”的逻辑与现实。现实中的“落后—引进—又落后—再引进”困境很大程度上由此产生。

  这种“周期性围困”在国有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一方面,国有企业利用“体制优先权”,从政府手中较为容易地获得创新投入,以此也能吸引一批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又因 “体制惰性”,对创新激励不足,在市场不确定大、潜在竞争性强的创新上尤其激励不足。因此,与其说国有企业创新“投入有余,产出不足”,不如说国有企业创新更偏向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偏向于“成熟技术”创新、“国产化式”创新。

  以民营力量优化配置国内创新资源

  中国企业要赶上发达国家技术前沿,只有在创新上产生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生产率、增长率,才能实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是利用产业集聚,充分与进入中国的FDI企业接近、配套,利用技术溢出和同群效应,获取快速的增长。该判断的一个依据是,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创新生产率分别为832和511(万元/人年),显著高于国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二是“走出去”,到发达国家最前沿技术中心的“身边”,获取技术信息,“挖人”,甚至直接收购兼并其研发机构。这已经不乏案例。

  在“两条腿”追赶中,毫无疑问是民营企业“跑”得要快于国资企业,而且大企业“跑”得要快于小企业。只有赶上世界技术前沿,小企业尤其是以新科技为基础的创业企业才能“跑”到大企业前面,成为创新先锋。如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上是中国企业在经历了一轮“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周期后,面临发达国家即将展开新一轮“周期性围困”的反应。

  这首先要求我们尽快把民营企业从“强实体经济主体—弱创新主体”转变成“强实体经济主体—强创新主体”。一旦民营企业成为创新主角,将大大丰富国内创新市场容量,作为策动者,产生一波波“结构性冲击”。例如有的创新活跃的民营企业将脱掉制造业外衣,蜕变成专业创新企业,承接更多制造业企业的创新项目,撬动国内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这些创新活跃的民营企业也会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尤其是国资企业中相对低效的创新资源,甚至变成创新外包供应商,直接与这些企业开展合同创新、合作创新等。

 国有企业民营化 以民营化力量突破中国自主创新“周期性围困”

  其次,要以价值链分工方式,引导创新活跃的民营企业迅速成长为大企业,成长为国际性大企业,进入世界技术前沿。现有的国有企业创新可以凭借大企业优势,采取民营化机制,利用国内创新市场容量迅速增长的形势,将其创新资源转化成自主创新驱动力,发展两类价值链。一是创新价值链,与国内、国际其他创新企业形成创新分工,主动发包,或主动接包,既可以形成国内创新价值链,也要进军全球创新价值链。二是制造价值链,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总部,利用价值链分化制造业产业链,充分实现自主创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善国内制造业价值链,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423.html

更多阅读

国有企业民营化 日本高速公路民营化争论重启

     一向以公共设施安全著称的日本在年底突遭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的打击,12月2日上午8时左右,一段长约130米的混凝土顶棚,在位于日本东北部的山梨县中央高速公路上行线(开往东京)的笹子隧道内坍塌。造成至少3辆车被砸,其中1辆车内发现

推动原则与创造原则 以品牌力量推动“中国鞋业创造”

系列专题:中国鞋业观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这是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的明确指示。然而,对于鞋业来说,这一转变,任重道远。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由

国有企业民营化 四类国家运输业如何民营化

经济欠发达国家的一般特点是:人口和经济增长迅速,投资不足,运输能力和基础设施短缺,而城市化和人口集中的压力又使这种状况进一步恶化,其结果是交通发生拥挤,环境受到破坏。这些国家的主要需求是继续扩大运网能力,减轻交通拥挤,并与经济和

减肥瓶颈期 如何突破 中国国有企业突破世界级企业的瓶颈

我注意到这次邀请函上有一个议题是国企2004分享盛宴。作为国资委的工作人员,我看到这样一个题目非常高兴。的确,经过这七、八年艰苦改革和攻坚,中国国有企业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和体制状况在这几年一直处

声明:《国有企业民营化 以民营化力量突破中国自主创新“周期性围困”》为网友她如夕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