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深陷自主创新的结构性烦恼。
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为8610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74%来自企业。然而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观察,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全国总研发投入的45%,但在发明专利和其他专利的应用中,比例分别仅有35.3%和28.9%。似乎与之对应的另一项统计透露,2009年到2011年,中国申请国际专利数量连续增长30%以上;其中,华为和中兴一年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民营企业申请量占总量的67%。再看一个统计数据,2011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显示,央企控股的创业板公司,不少家出现业绩滑坡,当升科股更成为创业板第一亏,退市风险陡然上升;一季报亏损或预警的比例约达60%。
国企获得的研发投资,与其产出比例如此不相称,不禁让人们忧心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具备创新潜力但也存在体制惰性的国有企业,能否担当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应有历史责任,如何打破阻碍其创新的体制机制因素,完善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效率和产出?更值得深思的是,民营企业似乎也难以承担重大的创新任务,那么,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适合自主创新?
主持人:
本刊记者 孙坚
讨论嘉宾:
①改革驱动,自我否定中创新发展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
②释放创新能力,发挥央企中坚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部长|李怡群
③转变考核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家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首席专家|王璞
④以民营化力量突破中国自主创新“周期性围困”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