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创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安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实际需要,在总结省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围绕“十一五”宏伟目标而向全省人民提出的倡议,也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安徽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安徽也是一个发展滞后的省份,2005年GDP总量排在全国第15位,而人均GDP在全国排第28位,不仅从华东地区看,我们是最后;从中部地区来看,我们也排在最后,江西的快速发展正在超越我们(而且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我们);就是从全国来看,我们也还是排在最后。这种非常严峻的形势,不容许我们还有任何理由不深入思考,没有任何理由不立即行动,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创业。安徽要想缩小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要想在经济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是一场全民性的大行动。
一、全民创业是一场观念变革 多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不如人意,发达地区认为安徽很穷,我们安徽人自己更觉得不满意,甚至到了几乎自卑的地步。究竟为什么呢,专家们在研究,政府官员在思考,民众也在纳闷,可以说,见仁见智的观点层出不穷,各执己见。我认为归根到底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根源在于我们广大民众缺乏一种创业精神,或者说这种思想意识被“官本位意识”“打工意识”“乞讨意识”掩埋的太深,而无法萌动。安徽曾经流行过很多时髦的词,如“当官”、“保姆”、“水灾”、“救济”、“打工”,现在我们需要转变为“创业”。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什么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意义何在?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全民思想中几种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意识问题,即官本位意识、小农意识、乞讨意识等(我是指有这种意识的安徽人,不是指所有的安徽人)。 官本位意识中国人都有,安徽人尤为强烈。当官的有这种意识,也许是职业的需要,问题在于官本位意识在广大民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家庭教育小孩,就开始教导他,好好学习,将来当大官,孩子们大学毕业了,过去拼命向政府机构钻,现在是拼命考公务员,几乎想尽一切办法都要进党政机构。这是有经济根源的,因为在落后地区,企业少,税源少,要维持财政就要多收税,税收负担重了企业就办不下去了,进企业工作存在失业风险,而进党政机关就不一样了,好歹总是能够发得掉工资的,即使拖欠,最终也还是有的。其二是社会根源的,因为生活在一个地方,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人帮忙,有人在党政机关,很多事就好办,找找人,托托关系,就能够将一些不好办的事办了;遇到的困难,也好解决一些。其三是有文化心态根源的,在长期的封建意识下,只有在政界弄个一官半职,民众就会敬他及其家庭几分,如果在更上一级的政府机关工作,回到家乡,基层官员就会前呼后拥地接待和探望,赢得一时的虚荣满足心理。说白了,就这么一点道理。就其根源,还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还是民主化程度不够。
我们再来看看小农意识,这种意识毛泽东早就评价过,全国都有,但安徽算是比较强烈一点。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居多。历史上尽管出现了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还要早的徽商,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田野风光之中,西递宏村就是典型案例。对土地的眷恋,对家乡的依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围绕着“一亩三分地”过个安静的日子,悠闲自在。历史上安徽没有什么好的城市,最为有名一点的就是安庆和芜湖,其余的都是解放以后新兴城市。绝大多数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自小就在“一亩三分地”里转圈,认识的人也多是叔叔大爷,与别人相争也就是一块巴掌大的地,一颗树的树根怎么长到我的地里来了,一头牛怎么吃掉了我家的庄稼,等等这些,没有什么眼界,没有什么开阔的胸怀,没有见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春种秋收冬藏的生活和生产意识一代代往下传。即使到了上个世纪末,还有很多城市的领导都不知道工业怎么抓,一开会就谈“抓春种、抓秋收”之类农业常识问题。所以,有人丑化一些地方领导说:“谈农业,讲一天;谈工业,一点点;谈金融投资,不沾边。”安徽的集体农业搞不好,饿死人最严重,与小农意识有关系,而包干到户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了。
我们的经历告诉我,几乎走到每一个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都能够见到乞讨之人,一打听,十有八九都说自己是安徽人,一听说是安徽人,心里可不是滋味。为什么,安徽到外要饭的人这么多,究竟是安徽哪些地方的呢?再仔细一问,基本上是淮河沿岸的。这些地方真的穷到需要要饭吗?我看不是,那为什么他们要去要饭呢?仔细想来,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是有文化背景,安徽出了个朱元璋,就是要饭出身的,所以,要饭不丑,要饭的也能够当皇帝,要饭也能够发财的思想在一些民间很有基础。这种意识,不仅仅在民间,在一些政府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其实就是一种要饭的思想意识,希望转移支付多一点,想尽一切办法保住贫困县的帽子,“贫穷好啊,贫穷别人会给钱的!”这不就是乞讨意识,又是什么意识呢?而不是想方设法将经济搞上去,致富一方百姓。 还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仇富笑贫”心理。谁富了,就要想方设法将其搞穷,吃大户,于是乎,所有的部门都伸手来揩油,弄得这个大户也差不多贫穷了,罢了罢了。这样一来,谁都不做企业了,也发不了财了。另一种就是笑贫心理,别人穷了,不去帮助,而是耻笑别人,自我得意,自我满足,觉得自己还没有到那种地步。 安徽是一个民工流出较大的省份,应该说,近十年来,从省外挣回了不少的财富,甚至被一些地方官员认为是脱贫致富的很好路径,的确,劳务输出是一种正常的经济活动,但是,一味地依赖劳务输出,本地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制约,我们在对省内若干县市的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外地投资到本地企业,经常为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而发愁;其二强调打工挣钱,在民众中强化了打工意识,淡化了创业意识。当然了,这些年合肥以南的打工者也挣了一些钱,盖上了新房,沿江一些农村盖的房子不比浙江等发达地区差,好像是富裕了,走进去一看,两壁空空,问为什么要见这么大的房子,回答很简单:为了娶媳妇!于是,又陷入了“打工-挣钱-盖房-娶媳妇-生娃-打工-挣钱”的怪圈,挣了钱以后,不去投资创业,为什么不拿着笔钱去创业,开个小作坊,半个小厂子呢?而是盖房子,娶媳妇,房子不断地翻新,不是致富了,而是被迫无奈,真是怪圈。安徽南方人勤劳节俭,好歹还挣了钱,盖了房子。而安徽北方呢?只见打工的人也不少,可连房子也没有盖,他们比南方人笨一些吗?肯定不是,那钱呢?吃了,玩了。到北方农村去看看,打工的也不少,可房还是那样房,更谈不上创业了。前些年,有些领导偶尔发现,打工很能挣钱,就派飞机送打工者上班,鼓励打工,强化了打工意识,就是没有强调和引导民众的创业意识,没有给创业者足够的尊重和鼓励。 等等以上的这些劣根性意识不发生变革,发展就没有希望。省委提出全民创业,这是一个及时的主张和号召。全省要掀起了一股谈创业、学创业、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的热潮,就必须首先进行一场观念的变革,将官本位意识、小农意识、乞讨意识、打工意识转化为一种创业意识,变成一种企业家精神。 安徽人特别需要创业精神,因为创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没有创业精神就没有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是对“官本位意识”“打工意识”“小农意识”的反叛,是对“乞讨意识”的彻底捶弃。安徽只有掀起一股创业热潮,才能成为创业的热土,安徽人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发生一场革命,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高举这一精神大旗,在精神上驱动安徽经济发展。 二、全民创业是一场行为革命 创业需要行动,需要有倾家荡产为创业的胆量和孤注一掷的行动力,需要有“大胆试、大胆干”的闯进,有不成功誓不罢休的倔强和毅力。如果只有心动,没有行动,是不可能成功的。创业关键在于行动,关键在于广大民众的行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投资的来源是民间,创业的主体是民众。没有广大民众的创业行动,就不可能形成稳实的经济基础,就没有发展的后劲。这也是“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的转变,“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是来自于“铺天盖地”的中小型企业,而“铺天盖地”中小型企业的形成,需要全民的创业行动。 纵观安徽经济发展,成名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高,这不能说明国有企业搞得好,只能说明民营经济发展得不好,安徽民营企业太少,体制外部分增加得很慢。为什么呢?很显然,民间创业的人少,广大民众创业的积极性不高。这又是为什么?我看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首先是缺乏创业的想法,不去想创业问题。干部们想的是如何升官,不去想如何做好自己的事业。干部创事业的念头都没有,整天在想如何从副镇长(副科长)升到副书记,再到镇长(正科长),然后再到书记,然后再想怎么能够弄个副县长(副处长),再到县副书记,再到县长(处长),再到县书记,对这个路径进行反复地琢磨,想尽一切办法往上挤,而如何将事业做好的用心程度就不够了。我不是说他们不该琢磨升官,而是仅仅琢磨这茬,不做事业,那就太可悲了。有些干部上午琢磨中午到哪儿去吃饭,下午晚上到哪儿去吃饭打牌,工作就泡在酒里,头天晚上打牌没睡好,第二天上午晕呼呼,中午喝多了,下午晕呼呼,在安徽的很多城市和县城的酒店包厢里都有两张桌子,一张是吃饭的,一张是打牌用的,几乎很普遍。有些干部做到一起就议论,哪个又升官了,哪个又调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不考虑自己的工作如何做好,如何做得更出色,对该处理的问题,该为民众办的事情,能拖则拖,能挡就挡,能踢皮球就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我看还是我们的用人制度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认真干事,得不到提拔,吊儿郎当的却提拨了。这样下去,就必然没有人想做事。导致一批干部没有事业心,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社会经济得不到发展。 在民众中,平时议论的是打牌、喝酒和赌博。到一起就议论:谁谁谁,喝酒不行;谁谁谁,牌技太差,很少有人在一起议论创业的事。春节期间,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市,到处都能够听到划拳声、麻将牌声音。在安徽的北方,赶集是几乎每周必做的事,许多年轻人既不是买东西,也不是卖东西,赶集就是随便逛逛,悠哉悠哉的,闲得没事。到了冬天,看在马路边到处都是晒太阳的人。好一点的安徽人议论的是到哪儿大工能挣钱,琢磨创业的很少。而我到浙江一个小镇调研过一周,这个镇主要生产插蛋糕的小叉叉,几乎一个镇家家户户都生产这个,两层小楼,楼下是作坊,楼上是住房。白天在作坊生产,晚上一家人也围在一起看电视,但是手没有停着,全家人都拿着小刀片刮去小叉叉上的边角,使小叉叉更光滑。看到别人创业成功了,也议论,说别人背后有后台,说别人欠银行多少多少钱,总是说别人的坏话。看到别人创业失败了,就议论,说别人活该,“好好的日子不过,要折腾办厂子,瞧他那样,是办厂子的人吗”。不去想着寻找创业的门路,不去琢磨创业的事,也就不可能有创业的行动。这也许就是安徽民间文化的真实写照。 创业需要行动和冲动。需要有对目前现状不满的情绪,有改变不满状况的热情和激情。但是,我们发现,安徽有些干部的创事业的行动力不强,跟着上面喊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具体做起事情,一个不如一个。我们曾经喊过“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学到什么了?我们喊过“学张家港,学山东”我又学到啥了?我们的企业也学过“邯钢”,我们学到了吗?喊口号没有用,要有真正的行动。有些干部,你要是与他谈大道理,一个个都能同你说半天;开起会来没有说得不对的,但是,到了行动阶段,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原来是啥样,还是啥样,表面上,坚持原则,一定要按照文件或者法律办事,实际上,意在耍弄权利,你不服还不行。干部干事业行动不起来,行政效能就难以改善,民众创业环境不优化,就无从谈全民创业。 民众的创业的冲动力不强,小富即安、安于现状还是很明显的。前怕狼,后怕虎,害怕失败的思想意识还是很强的。大的做不了,小的不想做。大的项目,总觉得资金不足,有情可原,小的项目不想做,是没有道理的。浙江人都是从小产品、小买卖做起。小产品大市场,作出了一片天地,做到了世界之最,这就是一种精神。安徽人看不上小产品,又做不了大产品,于是乎,就没法创业行动。行动力不强还表现在“懒”字上,安徽人习惯守摊,守着一个门面,等着客上门。没有客上门,就端着茶杯,在周围的门面兜圈,拉家常。或者几个门店的小老板合在一起呆在门外“斗地主”。店面脏兮兮,也不管,客人上门来了,喊了很长时间,才懒洋洋地站起来,被动地应付着。浙江人在安徽经营小门店,里面干干净净,安徽人开的店,灰尘多厚,也不擦。浙江人在安徽经营小门店早晨开门的早,晚上关门的晚(我派研究生专门蹬点调查过)。我不想丑化安徽人,我也是安徽人,但这些陋习和不良思想意识和行为,不得不说。 过去我们常说“要有革命的热情”,在改革大潮中,安徽人应该说是走在改革的前列,“小岗村的改革”就是来自农民的“对目前现状不满”,是我们安徽人点燃了改革的星星之火,应该说安徽人有创新行动之胆量的、有热情的、有激情的。第一家民营企业在安徽诞生,但是为什么没有在安徽燎原呢,民间创业只是星星点点,我们想与我们前面分析的全民思想观念不无关系。 我们所倡导的全民创业,不仅仅是省委的号召,不仅仅是政府官员的口号,也不是我们学术界在这讨论,而是真正的全民行动,需要的是一场行动革命,这种行动革命是企业家精神在行动中的实现。 三、全民创业需要带动和驱动 全民创业需要干部在创事业上起到带头作用,真正改进行政效率,真把致富一方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干部用人制度上作较大的调整,没有很好的用人制度和用人指导思想,就很难形成干事业的局面。人都是理性的,什么是最理性的选择,都会自我盘算。有什么样的用人制度和指导思想,具体用了些什么样的人,大家都能够看得到,也就成为干部做事的风向标。我们党有很好的用人制度,关键要看人去执行,执行得不好,就会酿成不好的结果。为什么在一些与周边省份相邻的地方,地理条件,人文背景都差不多,而经济却差距那么大,不能不说一个省份的做事和用人的指导思想有差异,体制和政策有差异。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这些制度性的问题,不去在这些方面与发达省份对接,只是争论是否属于长三角的问题,那是毫无意义的。也就会再次出现像我们过去喊的“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口号一样,成为一场空,将会进一步拉大与周边省份的经济差距。 全民创业需要思想驱动。我们要在思想上引导广大民众尽快树立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寻找创业门路,这也是干部创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引导需要深入民心,深入群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件上、报纸上,而是要深入到基层、农村,要动用所有的新闻媒体,要将讲真实的创业故事,要传授使用的创业技能,要吸引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要在床的扶持政策上下真功夫,要将政策落实到实处,干部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众创业的思想意识,了解创业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要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如果仅仅发两篇社论,写几篇文章,做几场报告,开启次动员大会,就认为是全民创业了,那必然能会使省委的正确决策成空而无法贯彻到底。 创业需要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比村、户比户,群众看干部。”干部不带头创事业,而是天天琢磨“升官发财”,群众也就自然不会有什么行动。如果我们的广大干部、广大党员还带动大家一起创业,全民创业的热潮就会不断掀起新高潮,全民创业才有希望形成“铺天盖地”企业的景象。最近,小岗村通过政策引入大学生在小岗创业,起到了示范作用,掀起了小岗村人的创业热潮,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如果相反,只要有人创业成功了,我们就去吃大户,就去挖墙角,各个部门都去收费,都去找麻烦,那谁都不会创业。过去,我们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现在也还有不少。浙江人与安徽人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浙江人看到别人创业成功了,自己也取模仿、也去学习,也去创业行动;安徽人过去则不同,不仅不去模仿学习,而是嫉妒、仇视、揩油,想尽一切办法将其搞垮,你也穷我也穷,心理平衡了。只有在创业行动中形成了村村相比、户户相攀,相互学习,安徽才有希望。 我们经济不发达,不是当官的没有能力,也不是当官的不想经济发展,而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少了,企业少了。安徽无论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国有企业,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营企业,都很少。安徽资源很丰富,但是安徽最短缺的是企业家资源。企业家从哪儿来,从根本上说是从民间来,也就是说企业家是民间成长起来的,不是政府有意栽培的,那么,民间怎么成长起大量的企业家呢,这就需要民众有大量的创业者,创业者是企业家的源泉。如果广大民众都想着要当官、想着到哪去打工能挣到钱、想着到哪去要饭能够要到钱、想着怎么样假装和尚去化缘就能够发家致富,那这个地方就不可能成长起企业家,企业数也就微乎其微,经济就会一塌糊涂,就永远不可能有发展的希望。 我们尊重企业家,我们崇拜企业家,是因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者。他们为什么成为企业家,我想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他们有创业的思想和行动。全民创业需要企业家精神,安徽人的观念和行动都必须要进行一次革命,只有经历了这场革命,培植民众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形成对“官本位意识”的强烈冲击,对“小农意识”“打工意识”强劲挑战,我们安徽人才能够大有作为。只有全民的创业意识觉醒了,安徽的经济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