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还是自身发展的要求,种种迹象显示,2012年或将是一个中国金融大变革之年,或者说极度迫近大调整的前夜。无论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性革新愈发临近,还是多层次、多功能的中国金融布局调整试水,抑或金融风险的蠢蠢欲动,中国银行业无疑需要重新厘清前行思路,直面未来大转型的挑战。
2012年暮春,《董事会》杂志记者与兴业银行董事、行长李仁杰“围炉”而谈,倾听这位浸淫金融业30余年、洞见不凡的银行家,就银行业的转型创新谈自己的观点。“适者生存。随着国内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以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为主要支柱的新兴业务必然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银行应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努力成为企业的‘影子CFO’,成为私人客户的理财规划师。”
服务实体经济须稳中求进
《董事会》:随着宏观经济转型升级进程的深入,现有金融体系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迹象越发明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金融业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李仁杰: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事实上,去年年中时,我们也强调过类似的观点,指出当时那种“实体经济很困难,但大量资金又离开实体经济、以钱炒钱”的状况很不正常。
具体来看,首先,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这是金融与经济的最基本关系。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不能过度虚拟化、自娱自乐,对于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金融部门责无旁贷。去年,不管是各级政府还是媒体,都十分关注银行资金价格和收费问题,其本质也在于如何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中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总体是有效的,这是与欧美金融业最主要的区别。欧美金融体系明显是出了问题,尽管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但资金流不到实体经济,因为银行自身要冲销坏账、提高资本充足率,所以其货币政策效应事实上是从紧的。中国不存在这个问题,货币政策仍然能够通过金融业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
《董事会》:随着央行表态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深圳系列重大金融创新举措推出,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翻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系列金融重大突破春潮涌动。您对此怎么看?
李仁杰:在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主题之下,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在酝酿或者说正在逐步推进,以期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适度放松行政管制的制度性调整令人振奋,例如业界预期越来越临近、年内可能有所突破的利率市场化,再如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一系列立足前瞻的制度性探索令人期待,例如人民币国际化等。中央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和调整,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
从银行业角度看,目前外部风险依旧很大,中国金融体系内部总体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凝心聚力推动改革,一方面也要稳中求进夯实发展。重大的制度性变革,更适宜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内外部环境中,妥善推进。
坚定市场化、综合化、国际化取向
《董事会》:在过去的一年,由于利差等因素,银行业绩效普遍理想,这一趋势会持续下去么?
李仁杰:当前,金融市场化、综合化、国际化仍是主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步伐在加速,传统信贷业务的比重在下降,以市场定价的融资比重在上升,利差必然会逐步收窄。尽管这两年由于各种原因,银根收紧,利差上升了,但这不可能是常态。同样,由于宏观调控,市场资金价格水涨船高,同时因为执行比较严格的贷款规模管理,而社会融资需求依然高涨,导致类信贷业务大行其道,这种现象也不可能长期持续。
《董事会》:不过吃利差已经是国内银行业依赖性很强的盈利模式了。
李仁杰: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当前,国内银行业经营明显趋同,不管大、中、小型银行,都干一样的活,采用一样的经营模式,这是不正常的。中国银行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同质化经营严重,本质上是低水平竞争,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实时性需求,不利于打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办银行一定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特色经营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需要客观、切实和理性地看待和解读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从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形成正确的了解。面向未来,“适者生存”,银行必须准确研判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和监管政策走向,为未来的市场变化做好准备、进行转型与创新。
《董事会》:随着经济下行,房地产信贷、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等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不小,对此您持何看法?
李仁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向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一些被广泛关注的风险问题,如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风险等,需要客观、多方位分析。
关于融资平台风险。当平台贷款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中央和金融监管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并加强风险管理,从而有利于政府债务的规范发展、银行的风险防控。但进行风险提示、加强风险管理,并不等于平台贷已经发生了风险,这是两回事。我个人认为平台贷风险总体可控,不必“谈虎色变”。兴业对平台贷历来非常审慎,平台贷主要挑选财政实力强、诚信度高的客户,高度重视第一还款来源。迄今,兴业的平台贷质量很好,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且通过整改,目前94%以上的平台贷都属于现金流全覆盖类贷款。
关于房地产贷款。经过政府有效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必将回到健康发展轨道。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市场金融资源主要配置者的银行不可能置身事外。就兴业而言,大量参与房地产信贷主要是在2005—2007年,随后,及时、主动地进行了结构调整。近几年,兴业的房地产贷款占比明显下降。从反复排查和压力测试的情况来看,兴业对房地产贷款质量很有信心。2011年,兴业房地产相关贷款的不良率不到全行平均水平的1/3。
打造三驾马车,转型“影子CFO”
《董事会》:您刚刚提到适者生存,银行必须前瞻谋划、转型创新。作为一家股份制商行上市公司的“CEO”,您认为银行转型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
李仁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西方国家金融业竞争激烈,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管理制度逐渐放宽,商业银行从分业到混业,逐渐演变为金融百货公司,盈利模式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转变为财务顾问为龙头的投资管理咨询业务,在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占到40%—70%。相对于国际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传统存贷款业务仍然是收入主要来源。从国际成熟市场和银行业发展的成熟经验看,新兴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三大块。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金融深化的加速发展,企业法人和居民个人的金融资产快速增长,财富管理需求也在不断加强。对公业务不能简单地做存贷款业务,要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企业的“影子CFO”,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金融服务需求;零售业务也是如此,客户经理要努力成为客户的理财规划师。也就是说,无论从对公还是对私的角度,都要求在传统的业务基础上向纵深化发展。
如何打理好客户的金融资产?过去主要就是存款、结算,现在慢慢有了现金管理、资产托管、投资理财、套期保值等更复杂、更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此外,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融资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何满足?也要有相应的金融服务工具。所以,不论是从打理企业资产还是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角度看,都需要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行有效支持,也要有相应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来运作。从三大业务板块的关系看,财富管理是银行服务深化的必然结果和客观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是其他两大业务的源头和引擎。可以说,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构成了现代银行新兴业务的“三大支柱”,符合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和金融深化的大方向。
从一些国际知名银行的业务结构来看,除了传统的存贷、结算业务外,新兴业务基本上都是由这三大块组成,同时内部相应的组织管理、职责分工也是围绕这三大块业务展开。金融危机后,全球都在对综合化经营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欧美国家进行的这种反思,并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希望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弥补监管上的薄弱环节,进而更好地促进和加强市场化、综合化发展模式。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这种大趋势,可能也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银行业在综合化经营方面比较审慎,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大家更加慎重。但我认为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变的,未来几年,随着国内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以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为主要支柱的新兴业务必然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董事会》:个性化、特色化,将成为未来新型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重要驱动因素,兴业银行在这方面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和做法?
李仁杰:未来银行经营环境变化的基本主线是市场化。兴业银行近年来一直在密切关注行业变化趋势,积极探索和实践经营转型。目前,兴业已经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从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兴业传统的存贷款比重小,也即受法定存贷利差的保护比重小,市场化定价的比重较高。我们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传统业务方面,实现客户“下沉”,主要拓展中小客户和零售客户业务,对大型客户,主要通过直接融资满足其需求;二是在传统业务延伸方面,积极发挥银行的核心基础功能,也就是支付结算功能,利用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和平台延伸业务领域,包括第三方支付;三是在新兴业务方面,大力发展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等在内的新兴业务。
兴业今后将在内部全面推行资金转移定价(FTP),并进一步完善转移定价机制,将利率风险管理集中到总行,同时加强体制机制、技术系统和人才队伍等建设,从而更好地适应更加市场化的经营环境。
今年,兴业银行各个条线都在推动、深化改革,比如零售条线的改革深化,企业金融、金融市场条线的改革启动,以及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部门间的配合协作日益成为常态。与之相适应,我们进一步强化“统一银行”、“流程银行”的理念和意识,摒弃“部门银行”、“人治”观念,通过制度和流程的管理,推动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