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2009年第4期(2009年01月19日岀版)總3104期
上海港2008年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將達到285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9%,將繼續保持世界第二位,其中洋山深水港集裝箱吞吐量全年預計可完成85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37%。(新華社圖片)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佈的最新統計顯示,2008年奇瑞汽車以35.6萬輛穩居全國乘用車銷量排行榜第五名,連續第十年蟬聯自主品牌銷量第一。同時,奇瑞汽車出口銷量連續六年居全國第一位,2008年出口13.5萬輛,佔據國內乘用車出口半壁江山。 (新華社圖片)
現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用佔全國約1%的國土面積,生產出20%以上的GDP,創造出30%的進出口貿易額,吸引40%的實到外資。但隨著近年世界經濟發生的周期波動,越來越多的企業,乃至整個內地企業面臨更多發展困境。
企業發展困境探析
長三角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長三角地區實際停業破產企業數量缺少確切統計數字,但從各種不同的消息來源來判斷,尚未出現大面積的破產倒閉。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衝擊始於2008年9月,但是珠三角和長三角等部份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已呈趨緩態勢,是中國區域發展模式變化和部份產業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反映,只是金融危機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沿海地區產業向外轉移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2008年是中國沿海地區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在此之前,中國沿海地區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廉、土地成本低廉和環保成本相對低廉等比較優勢,相對於中西部地區還具有接近國內國際市場的區位優勢和“先發優勢”。但隨著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和開放,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發生了變化,需要據以作出相應調整,在調整過程中部份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如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等)需要向外轉移。
從全國的角度來看,沿海地區部份企業的停業或破產不等於這些生產能力或就業機會從中國領土的消失。因為部份企業會從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珠三角、長三角向江西、安徽、廣西、四川等中西部地區轉移,生產能力和就業機會也會發生相應的轉移。為了應對目前的經濟問題,沿海地區的地方政府應該推動這種產業轉移,而不能限制企業向生產性成本低廉的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時,中西部地區也應努力改善投資環境,減少產業轉移的制度成本,為轉移提供更多的方便。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史晉川表示:目前浙江省企業儘管出現一些經營困難,但暫無出現大規模企業倒閉破產現狀,只是有相當多的企業陷入停產停工狀態,並且隨著外貿出口訂單在減少而有增多趨勢。不過,目前出現倒閉比較大的少數民營企業,其倒閉不是真正受金融影響所致,而是另有他因,比如企業實行過度多元化投資、企業的投資規模過大和實施不恰當的民間借貸等。據悉,浙江省內企業在接受政府減稅外,還能減緩繳納員工保險費用,現在正迎來更多經營上的支持。另外,還了解到,浙江企業即使遇到困難,只要不輕易關閉裁員,就有機會獲得政府提供的針對性資金支持,這樣勢必減少企業關閉數量,也為企業度過難關提供了保障。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企業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暉明教授表示:在反思總結當前企業出現困難原因時,尚有一些原因不容忽視,比如金融危機直接導致國外市場訂單減少、企業自身存有滯後於現實發展需要的體制問題,以及上半年國家宏調部門因缺乏對企業實際生產一線的“即時監控”、結果造成國家宏調政策不能針對有效發揮作用,最終諸多因素綜合作用致使企業出現了現在的困難。儘管目前大多企業出現發展方向轉變,積極變“出口”為“內銷、內貿”,但一般說來,市場至少也需要給其半年的迴旋反應時間。不過,能把握住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資訊企業家,並且能提前有所準備,才能在市場發生波動時“穩操勝券”。
自身基礎優於“珠三角”
從外界媒體報道看來,本次危機截至到目前,尚未出現長三角企業大規模破產倒閉現狀。
華東師範大學長江流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分析:在企業產品銷售上,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實驗基地,珠三角企業過於偏重出口導向;在產業基礎上,長三角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富有健全的產業機構、良好的產業關聯度及產業發育度,同時珠三角企業存在“起點低、缺乏自己品牌和缺乏核心技術”等實際處境;在經濟自由度上,長三角區除浙江企業富有經濟市場化外,珠三角企業發展的自由度較長三角大,自然受外界經濟影響大;再者,在產業佈局上,長三角依託上海最大的工業經濟城市優勢,該地企業在進行產業升級上富有更多優勢。另外,該地區“產、學、研”基礎也較優越,同時又有周邊兄弟省市及廣大內地輻射影響力的優勢,使得該地區企業產品在面對外部收縮遭遇時有開發腹地的優勢。最後,長三角企業有較珠三角企業整體較高的素質,包括企業的技術水平、企業的員工素質及企業管理者的素質等,並且該地企業員工整體待遇都略高於珠三角企業員工待遇。
推動企業調整升級
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在談到“中國經濟現狀與未來中長期發展信心來源”時說,現在對於中國沿海地區來說,尤其是經濟外向度比較高的地區,應採取針對有效措施避免與世界經濟周期的重疊。不過,大力開發腹地,即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不失為沿海地區發展經濟的切實可行辦法。同時,積極借助原材料價格和CPI相對合理的有利時機,實施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企業生產技術更新,為下一輪經濟高速增長做好準備。
同樣,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縣經濟發展處副處長張浩表示:只要國家4萬億投資規模到位落實,相信中國經濟在未來2~3年內基本保持平穩增長,同樣長三角企業也不會遭受更多困難。不過,企業未來應把更多精力放在生產結構轉變、技術和人才引進更新提高上。最終需要實現企業發展模式、產品銷售結構、技術結構和經濟結構等方面的轉變目標。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專家顧問陸立軍教授表示:企業不妨借助經濟調整期生產資料價格較低的有利時機,加快固定資產更新速度,多增加些必要的技術設備和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員工素質的培訓等方面的支出,為新一輪經濟復甦和增長做準備。同時,對於企業員工感情的培養也不容忽視,蕭條時期不能一味地裁員減薪,應加強溝通和增進理解,共度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