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明显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与此同时,伴随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新的趋势需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和利用。总体上来看,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呈现五大趋势:
1、新科技革命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印证了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皮特的经济思想[1]。
知识倍增,信息爆炸,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根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统计[2],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20世纪未几乎已到了每1-3年翻一番的程度。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客观地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深度不断加快。从专利法实施到2000年年初,历史15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达到第一个100万件;此后过了4年2个月的时间,专利申请总量突破了第二个100万件;而后仅仅又过了2年3个月,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就又突破了第三个100万件[3]。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也越来越短,20世纪以来,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2年,从发现核裂变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用了4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用了2年,激光仅用了1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各类工业产品、消费品的开发周期和寿命周期也进一步缩短,由此引发新一轮的创新浪潮,企业“或有专利,或被淘汰”,不创新,毋宁死!
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加速。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交叉综合趋势日益明显,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因特网、电子商务、通信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转移速度的加快,高技术产业迅速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贸易方式中网络贸易和电子商务的比重逐渐增加;信息服务、技术咨询等服务贸易也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出现;从事这些产业的国家、企业有着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受技术、人才、资金、品牌和基础设施等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传统产业(如农业以及纺织、服装、钢铁、建筑等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大为压缩;但新技术的应用又使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以更新、改造和提升;劳动、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逐渐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的速度呈加速发展之势,新经济与转型经济的发展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迁。技术创新创造了许多许多新工具、新方法,提供了许多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开发了新能源;同时,在提高劳动力自然素质的同时,使其智力水平、智力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还使生产朝着全面自动化、科学化、智能化发展。总之,每一次产业革命不仅引起生产要素的革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引起经济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
组织变革与管理革命。生产流程由机械化时代的大规模流水线转变为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线,产品人性化、多样化,富于灵活性;专利、标准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网络结构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金字塔结构”,企业组织、生产系统、营销方式、研发模式将趋向扁平化、分散化、专业化、虚拟化、协作化与跨国化方向发展。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管理革命,如竞争理论、战略管理、电子商务、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等。
因此,从人类生产和社会实践看,科技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创新力是市场经济丛林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始动力。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
[1] 熊皮特(Joseph A. Schumpeter,1883-1950)在他的《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认为,创新有五种形式,即生产新产品;使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发现和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生产函数,在生产中实现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企业家的职能就是要引进新组合,实现创新并追逐最大的利润;创新往往被效仿追逐而形成高潮,推动整个经济周期性波浪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所以,“创新”是一个“内在因素”,经济发展也就是这种“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
[2] 林少平,“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新能力探究”,《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3年第1期。
[3] 吴晖等,“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00万件”,国知网,www.sipo.gov.cn, 2006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