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市场已进入军阀混战时代,一方面,跨国巨头正加快对中国的圈地步伐;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公司正努力在十面埋伏中寻求突围。 战国时代重现 王耀对《环球财经》记者说,中外零售公司在各个业态上的竞争程度是不一样的。 百货方面,在店面上,中方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卖的内容上,国外品牌却越来越多,尤其是中高档的百货店。比如说化妆品,基本上卖的就是国外几个大的品牌,国外产品占据了中高档市场。也就是说店是我们的,但主要是为别人服务。 在大卖场方面,这是外资目前发展的比较好的一块。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隆、百安居、欧尚等,自04年底中国市场开放后已加快开拓步伐,目前已从一级城市向二三级城市进军。 标准超市中,目前此业态的龙头是联华、华联,外资占的比重不是太大,但存在一些港澳台的公司,比如华润等。 便利店这一块。外资的有OK,还有台湾的一些公司,但占的比重有限,因为便利店目前的收益不是太好。 专卖店上,外资占的比重很小,但有趋势表明国外的一些专业店和专卖店将入驻中国。如今年2月24日,西班牙扎尔品牌在上海开了一个店,占地2000平米,计划未来在上海和北京各开两家。 像百安居等国外的专业店,目前在中国的步伐也是很快的。 资金是软胁 与国外同行相比,时下,本土公司的资金实力是其发展的瓶颈。 王耀认为,在此方面,国内公司应努力向国外竞争对手学习,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信誉和影响力来调动社会资金和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为我所用。以家乐福为例,以每个店3000万的投入计算,如果按照1+1=2的思路来经营的话,70个店公司将投进21亿元的现金,这是不可能的。

当然目前国内的一些公司已开始行动,如国美、苏宁等公司已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上市。 强化自主创新 “目前本土零售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而不是照着跨国公司的做法简单地依样画葫芦。比如你有百安居,我就做东方。这种跟随策略是不可持续的,为何我们自己不主动去开辟一些新的业态呢?”王耀对《环球财经》记者如是说。 王耀以专业店为例说明道。时下国外已出现了许多成熟的专业店,但还没有进入中国,比如说玩具店,欧洲有TOP-TOY,为什么不能出现中国的TOP-TOY,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玩具需求的市场潜力将越来越大,为什么非要等国外产商进来后再去模仿呢?另外,为什么不能出现中国的OfficeDepot和Staples。主要原因不在能力上。以国美为例,就是抓住了国外已有的一种业态,从一个单店,几年之后就实现香港上市,现在已是一个大型的国美了。这说明国美模式不仅能走,而且是会成功的,为什么没人去做呢?像永乐、苏宁、大中都做的挺好。这个市场不是说只有外资来做才能做好的。 未来是变数 王高对《环球财经》记者说,从图五可明显看出,中国本土公司在所有的指标上都落后于外资公司,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事实。如果这种局面长久下去的话,中国的民族零售公司生存的根基将受到巨大冲击。 图五:内外资公司比较 但黄江明却斩钉截铁地对《环球财经》记者说,中国零售业没有危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零售业被国外同行打倒的。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零售业还比日本公司强,何况现在。香港被殖民了近一百年,还是本土零售业强,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现状也是如此,因为零售业与制造业不同,零售业与人民的生活最密切,一国的文化、宗教、人民的生活习俗等都会影响公司的经营。 相比较而言,一个制造公司去国外开一个工厂很容易,但一家零售公司去国外开一个店就很难。甚至可以说,国际化最难的就是零售业,比银行、制造业等更难。以美国为例,该国的零售业很强,世界前20位中有许多美国公司的影子,但他们国际化的水平并不高,在中国的也就是沃尔玛、家得宝。日本零售业的国际化更差,但这并不能否定日本零售业的实力。所以目前中国零售公司面临的困境是暂时的,但没有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