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技术创新、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



[内容提要]: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导致不同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之间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产业融合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

技术创新,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特别是20世纪末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的高潮,在当前技术创新势头依然强劲,快速的技术进步,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变,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根据熊彼特的界定,创新是对现存生产要素组合进行“创造性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在熊彼特看来,“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熊彼特还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分布。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第三,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第四,获得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创新);第五,实行新的组织形式(管理创新)。“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是熊彼特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对经济增长原因的深入探索,无疑是一种突破性的研究和贡献。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业已表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也同样与以技术创新为重要前提和显著特征的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熊彼特之后的“创新理论”主要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学派,二是技术创新制度学派。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的普遍认同与实施,技术创新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也将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它已经不只是熊彼特理论意义上仅将技术创新与其他经济要素相组合,及对经济增长的单纯促进,并从中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回报的原始含义。因为熊彼特“技术创新的某些方面与可持续发展是相冲突的,它们的着眼点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而非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造成当今众多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已经把被其所认为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并以此作为解释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但它毕竟没有脱离其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对经济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烈追求。21世纪,所有的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都将因其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与熊彼特理论具有原则性的区别。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为载体,以技术活动为手段,促进知识与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是新技术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是技术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是一个通过投入各类技术资源使之转化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系统过程。对一个国家而言,技术创新是决定其国际贸易地位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保证。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这种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理论是技术经济理论,并非是单纯的技术理论。技术创新不仅注重技术的创造性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注重的是技术在市场的成功、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技术创新理论的核心是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一项技术创新只有在它被广泛使用和推广时,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这种创新的扩散。技术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扩散效果。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通过扩散,技术创新逐渐为潜在使用者所采用,从而提高产业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提高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扩散一般来说有三层含义:第一,企业内部的扩散,指的是从某企业第一次使用新技术开始,直至该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达到饱和为止的整个时间进程,通常用技术创新的产出占潜在总产出的比率来度量;第二,企业间的扩散,指的是某一新技术在不同企业间的扩散,通常以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数占潜在采用者总数的比率来度量;第三,总体扩散,即企业之间的扩散和企业内部扩散的迭加,表示技术创新在产业中被采用的总体水平增长变化过程,以整个产业中使用技术创新的产出所占比率来度量。技术创新的扩散,会诱导出大量的相关创新并且进一步地形成扩散,从而促进产业的形成,而产业的形成又会为创新者带来利益,促使新一轮创新的进行,由此形成了创新一扩散一创新的经济周期(图1)。

          

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真正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技术创新扩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过程,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技术创新扩散是一个系统工程,扩散系统中的各要素、各层次、各子系统以及扩散系统和扩散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技术创新扩散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各企业间产生较大的示范作用,对于未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的企业,便会纷纷渴望分享其超额利润,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加速技术的扩散和创新。一般来说,一项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只有借助于扩散,才能使一项技术创新的潜在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促进技术经济系统进化和高级化。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时代,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和融合为特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导致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将在更大产业经济范围内显现并发挥作用,从而使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化,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技术创新战略是现代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使现代企业经营出现了个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使产业融合成为可能。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创新及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现象产生。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现象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 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的空间。重大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现象产生。比如,20 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得文字、图像和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融合以及企业局域网和宽域网的发展,各产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在即时即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与服务,致使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产业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个领域发生的技术创新,以及将各种创新技术进行整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

   技术融合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于美国机械工具产业(machine tool industry)早期演变的研究当中,他认为在19世纪中期当相似的技术应用于不同产业时,一个独立、专业化的机械工具产业出现了,并将这个过程称为技术融合,当时最典型的技术融合产业就是火器制造业、缝纫机制造业、白行车制造业。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技术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这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产业出现产业融合。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技术前瞻来看,各国也都认识到了未来20年技术不断趋于融合的趋势。可以说,每项新兴的科学研究领域几乎都跨越了传统的学科分类。三网融合即电信网、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三网的融合是技术融合最为典型的代表,3C融合是指计算机(computer、消费类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s)和通信(communications)等技术的一体化。在技术融合初现规模之际,2001年12月美国商务部(DOC)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共同组织召开了一次关于技术融合的专题讨论会,在其“推动技术融合,提高人类素质”的主题报告中提出了“NBIC融合技术” (The Convergence of Nanotechnology,Bio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gnitive Science)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了科学技术四大领域的有机结合,这4个领域目前都在飞速发展。它们是:(1)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2)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包括遗传工程);(3)信息技术(包括先进的计算通信技术;(4)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如图2所示)。会议认为: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在这些潜力巨大的领域中,任何两者、三或者全部四者融合,都将产生巨大的效能并形成兴产业。美国于2003年2月在洛杉矶再次举行了NBIC融合会议,深入探讨NBIC技术融合可能会给人类素质提高带来的机会,其中包括对学习和工作效率、感觉和认知能力、交流、人机界面、生命的延长、防御及人类健康等诸方面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NBIC研究中心的活动方式、革命性的NBIC新产品、融合技术的统一原则、跨学科合作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政府对NBIC计划的资助与支持等议题。技术融合现象不仅是已呈现出的客观事实,而且也是技术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间的扩散和应用,促使许多技术组合在一起发生复合效应,又构成了新技术,各产业通过引进、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促使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这种现象被称为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从本质上来说是发生在各产业边界处的更高一级的技术进步,是通过革命性技术进步进一步扩散和外溢,相互渗透以至融合形成的一种技术创新。

图2 NBIC四面体

产业融合首先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以产业之间技术融合为前提条件。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没有技术的迅速发展,就根本谈不上技术融合,而没有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将很难发生,也就无法利用产业融合提高信息产业的效率,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各个时代,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才使得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例如,在电子时代, 电子管、集成电路成为电子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而芯片系统的存在将各种不同功能联结起来,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产业或产品,因而成为各种技术和各个产业得以联结和融合的技术平台;在后工业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只有当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和发展后,革命性的产业融合才得以频繁发生。新的技术基础使融合产业获得了新的功能和核心能力,成为融合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替代品,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产生。技术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技术在不同产业间扩散的结果, 熊彼特所研究的创新扩散主要是局限于同一产业内同类企业间的技术扩散,而技术可以在不同类型产业和企业间扩散和创新,实现不同技术的融合创新,其中包括上、下游产业的创新、融合以及具有一定关联性产业间的技术扩散和融合。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扩散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则是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的主要表现之一。不同产业之间发生技术融合,使这些产品在极短时间内形成新的产品生命周期,而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又使现有技术和产品被取代的节奏越来越快;技术融合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提供机会,可以通过改进产品设计,使产品结构更趋于合理;技术融合可以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为消费者带来巨大的收益。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当然,技术创新的产业并不必然带来产业融合,技术的先进性并不必然带来产品和市场的融合,进而并不一定形成产业融合,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还很难达到产业层面的真正融合。产业融合必须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然后才到市场融合,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美国依星计划的失败为这一论断提供了典型的案例,依星计划投资虽大,技术固然先进,但它却没有市场的支撑,违背了“投资对准市场”的基本原则,因而市场的竞争能力不够,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但它的失败表明,技术上的先进性并不能保证商业上的必然成功,其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技术融合与其业务和市场的脱节。因为只有市场融合才是融合产业得以生存下去的基础,因而在产业融合的识别中,只有考察融合产业或企业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规模,才能判断其产业融合的真实存在。技术融合并不必然带来产品和市场的融合,因而并不必然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技术仅仅是影响产业融合的一个因素而已,市场需求、制度和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构成了产业融合的形成要件。产业融合也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产业属性。产业融合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改造。产业融合是通过两个产业的融合,优势互补,产生新的产业属性,那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业务相互渗透和交叉,改变了企业生产的成本结构和投资的特征,从而使融合的产品具备了多类产品的特征与功能。产业融合是发生于产业之间的技术、业务和市场的融合。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和前提,业务融合是产业融合发生的过程和必要准备,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最终结果。产业的融合和创新经过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然后到市场融合的阶段,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技术创新、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

[1]于刃刚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于刃刚,李玉红:《论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J],《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6期。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5]庄为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

[6]张耀辉:《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变》[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7]张范洲:《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J],《价值工程》2004年第6期。

[8]彭相如:《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研究》[D], 中国知识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9]黄坡、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J],《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0]张范洲:《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J],《价值工程》2004年第6期。

[11]汤文仙:《技术融合的理论内涵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4期。

[12]赵俊杰:《对技术融合趋势的思考》[J],《科技导报》2003年第6期。

[13]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

[14]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

[15]马健:《产业融合识别的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16]陈柳钦:《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5172.html

更多阅读

海宁数字电视服务电话 探析数字电视技术保障与服务

    数字电视是现代化生活的必然选择,是国家信息化、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规定2015年前关闭模拟电视信号,数字电视发展势不可挡。当前,在用户激增的情况下,数字电视技术保障与高效服务的重要课题,摆在面前,值得探讨。下面,我结合

声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技术创新、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为网友归去黄鹤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