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金周营销的烽火连天以及消费者相对密集消费的惯例形成反差,现在逐渐理性的消费群体开始偏离商家的促销节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体验“错峰消费”。
旅游出行的消费者避开黄金长假的人山人海,只要时间允许,尽可以错开人流高峰,降低出游的成本,提高游览的质量。购买衣着的消费者更加关注反季销售的折扣,那种悠闲自得的采购方式让急于出手的甩卖商很是无奈。一些喜爱兰花的人也加入到“错峰消费”的行列,瞅准节后大跌的市场价格,适时出手将自己青睐许久的兰花买回家中。今年时兴的网上年货互换也成了年后新宠,许多市民将自己过年剩余的商品上网互换自己喜欢的物品。
这些年来,最喜欢过年(节)的其实是商家。国家法定节日自然不必说了,即便平日里甚至也翻箱倒柜地挖掘“节”的影子,几乎逢节必吆喝,频繁的促销节奏让他们自己真的很累。再加上产品的同质化、服务的趋同化、消费时段的密集化,其实消费者早就不愿意跟着商家转了,也早就累得麻木了。
“错峰消费”更多的是消费者自我权益意识的觉醒,体现出非从众消费的个性化选择,消费过程中的自我设计与自我把握的主动性更强,因而也就更加追求消费质量、追求物超所值。这是消费需求从“大众化”走向“小众化”形态升级,不同类别的消费群体分别以自己的情趣体验去感受或方便实用、或品味细节。
“错峰消费”也表现了消费者时间规划意识的强化以及规划水平的提高。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消费能力与习惯、工作任务与家庭生活在时间上的统筹安排,还要考虑整个消费过程的所有环节与细节的最优化——各“档期”是否“撞车”,更得考虑消费环境的动态变化:价格折扣的变化、消费人流的变化、商家运作的变化......
“错峰消费”还表现了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更加丰富的生活情趣,尤其是缓解工作压力大的工作节奏,调剂喧嚣烦躁的都市生活,增加亲朋好友的亲情友情,享受自我休闲方式的随意与轻松。这种自主性的“错峰消费”还会有更多创新的空间。
当然,“错峰消费”现象不可能完全取代“节庆消费”,毕竟后者的蛋糕要大得多。但无论是哪样一种消费方式,消费者的青睐都在给我们创造着新的商机,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我们的消费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