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a、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完整
上海市区域创新体系由组织体系、社会支撑服务体系、宏观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四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组织体系是指创新体系中的创新行为主体的组织机构。上海已经形成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协调分工和对内面向全国、服务全国,对外吸收外商投资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有机结构。
社会服务支撑体系包括技术交易中介组织,如技术市场、技术经纪人组织、技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及其它类型的技术服务和推广机构等,此外,还包括金融服务机构、人才流动机构服务等。
技术体系是实施创新的技术路线,关系到技术的发展方向。上海已经形成先导技术、主体技术、基础技术三个层次。
宏观管理体系是指政府管理创新的机构和机制。政府的宏观管理重点在于解决系统失效和市场失灵,通过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技术政策引导和推动创新。
b、运行机制较为完善
上海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企业创新为动力,政府创造环境为保障,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为基础运行的。
建立以生物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为主体,材料等相关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和纵深研究与发展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研究机构、大学相互结合的研究与发展组织体系。
调整政府管理功能,建设重在解决系统失效和市场失灵的管理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风险资本市场、人才流动为主要内容,以技术监督、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的技术与产业、金融资本结合的市场体系。
南京南京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科技民营企业, 创新要素能力强。他们在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各要素行为界定不清、整体竞争力弱,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益不高。比如:企业的产权问题和管理问题经常困扰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未确立;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较为落后等。
杭州a、创新体系建设成就
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杭州市属科研机构的力量相对较弱,企业是杭州技术创新的主体。全市300余家大中型工交企业中,约有80%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企业研发机构)
产学研合作持续加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至2002年,已发展各类孵化器16家,面积16.0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54家,转化高新技术项目776个,孵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7亿多元。(建设了具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杭州市场)
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同口径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21.7%,2002年;完成重大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投入182.08亿元,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99.45分)
b、不足及问题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原始性创新较少(企业经营规模偏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全市只有850家工业企业获得专利授权,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8;400多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也有相当大比例未曾拥有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
中介科技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单一(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创业投融资服务等中介组织发展滞后,难以适应人们普遍高涨的创业热情;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多数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运作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缺乏创新,运作机制不活)。
宁波a、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宁波市的产业分工和集聚初具规模,企业间的创新合作交流比较频繁,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项目合作研究,合作开发,人员交流等等这些创新互动,在带动一批企业成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创新的成果也层出不穷。
原有科技基础薄弱,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共建设了20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宁波市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4家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启动了60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其中“宁波海天工程技术中心”等21家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了16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19家科技服务机构。)
b、存在问题
创新机构建设迅速推进,但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
创新机构建设与产业系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系统之间的结合和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
从前两年的启动阶段的政府为主体的科技合作活动推进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活动,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