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红庙路口,有一所大学,叫首都对外经贸大学,也就是多年前的北京经济学院。有一天晚上在这个学校外溜达的时候,突然发现在改校的南校门外,有了一个书店+书吧。不过,上面写着的,则是首都对外经贸大学的文化创意中心。
今天下午,有空去那里的书店转了转,可惜,在我呆的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中,顾客不超过10人,更无一人成交。2006年以来,中国的创意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红火起来。大小是个公司、是个人才都想跟创意产业沾上边。专家多了起来;高校中的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也纷纷上马,不过,最多的,是一些名头和政府的研究项目。这一热闹现象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中国开发区建设。中国,要警惕创意产业泡沫化!
首先,要政府要严格控制所谓投资。
其实,在追求经济建设的今天的中国,几乎所有的泡沫总是与地方政府有关。因为地方政府总是在积极地追求着时髦和回报,当年的开发区建设就是如此,恐怕今天的创意产业也是这样。北京市称要连续3年每年拿出5个亿来进行投资,不过,这5个亿到底到了哪里,恐怕目前还真没人知道。毕竟,从来就有人靠这个活着。这方面的代表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每年很多专家学者的科研经费,其实那后面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这个最有发言权的就是那些为导师打工的研究生们。在地方政府的热情中,如果说,北京这样的国际都市由于人才的密集还可理解的话,那么,N多的小地方的政府在趟这趟洪水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千万别把自己玩进去。那可是百姓的血汗钱啊。其次,鄙视所谓创意产业“专家”。中国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带着专家光环的部分教授和博士。他们中的一部分具有天生的追逐市场的眼光,一旦有什么热点的东西,马上就到处抄录一些东西,然后披着自己所在的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外衣四处张罗生计,以口水和文字换取现金。谁都需要现金,毕竟大家都是人,但是,换取的时候最好拿出点严肃专业的精神了。现在一夜之间冒出的创意专家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建议大家也可以在这方面掀起打假风暴。最后,千万别随意定位自己为创意产业人才。
中国学生最可怜的就是随着市场热点走,多年前学国际贸易的人在毕业之后无处可去。今天也是,不要让创意产业的概念迷了眼睛。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今天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没有创意,那就只能是古板的人生。人生若想精彩,必须经常有创意,有创意才精彩,有创意是人才的基本素质。千万别轻易定位自己为创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