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句话它本身没有错误,而有错误的是作者的推理.因为作者的这个组合本身就很难成立.这种组合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只是个别而不是普遍.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不正确,就不攻自破了.
记得威廉.H.达维多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伟大的设计在实验室产生,而伟大的产品在营销部门产生".回归到现代产品的概念上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完整的产品,它实际包含三层内容:1.实质层 2.形式层 3.附加层 .它的实质层是指"产品的核心利益和服务.核心利益指的是消费需求。它是产品概念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成分。而核心利益的产生和服务,它首先就依赖我们的销售人员去发现和实施。也就是说,首先要靠销售人员实施一系列的销售策略后,产品的实质层才能被形成。就好象台湾康师傅企业的老板,当时他就没有想到要做面,后来在大陆旅游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市场的需求,并认真研究了这种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然后才来根据这些市场信息决定做方便面。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们很多人想做生意,但是具体做什么生意?经营什么产品?恐怕他心里没底。就算他打算去做什么生意了,想经营什么产品了。只有当他了解市场后,分析了消费需求形式,掌握了销售的基本渠道和销售模式后,他才会下手的。
作者和很多正方的朋友一样大谈产品质量的事情,我们不禁会反问,难道把销售放到首位的企业他生产的产品就是劣质的吗?我们都知道产品的质量跟技术、生产有直接关系。难道你敢肯定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它就不出次品了吗?一个不去下大工夫研究客户的需求、不去下工夫了解客户的需求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满足不了客户的具体需要,不管你的产品你自己认为怎样,在客户的眼里那不就是次吗?缺乏了解,盲目生产,无法满足需求,这又是谁之过呢?
文中提到的玩具事件,那是谁的错?是没有把销售放到首位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都知道,宏观环境对企业的生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为什么不重视宏观环境的变化?原因只有一个,没有真正去了解市场,没有真正去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只是认为我以前的产品不也是这样吗?我们都知道,现代销售得观念是满足消费需求为前提,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思路决定行动,如果事件中的当事人,具备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观念,能把市场的、客户的真正需求贯彻下去,我想父母兄弟也砸不了他的锅,因为这种环保指标是很容易被检验的。他只所以能为而不为,落到今天的地步。就是没重视消费者,没重视销售人员,把销售人员的话当耳边风,把市场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不当会事。我们再退一步来讲,如果能把销售摆到首位,市场销售面更大些,也不至于吊死在一个树上,最后人财两空。因为现在不要求环保的客户还多的很,你为了关照朋友,可以放弃目前的那个客户啊。
大家也知道,雀剿咖啡在我国也出现过风波,但他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抗风险能力,现在还依然那么有名就好象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道理很简单,他把销售看得比产品更重要。基于此,我们不难想到,任何企业由于技术或生产的原因导致产品出现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但一个能把销售摆到首位的企业至少它的抗风险能力要强,为什么能这么说呢?因为相比而言它的市场反应速度会迅速的多,策略多得多。基于反应的灵活性和策略的完整性,把不利转化为有利的,从而再一次巧妙地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索尼的数码相机事件,不就能说明这一点吗?相反,一个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也许它也可以去做这些事情,但你的灵活性和策略性能比得上吗?你的产品卖出去了,产品质量靠谁跟踪?市场反应靠谁传达?------所有这些关系到企业存亡的头等大事,不就是靠我们的销售人员吗?有人一个点子救活一个企业,一个策划让企业突飞猛进,不就说明销售重要吗?
企业要有资金运转才能生存,企业要能赢利才能谈得上发展。而资金的周转和利润的获得只有把产品卖出去才能得以实现,而卖出产品不就是要靠我们的销售人员吗?
时代在发展,今非昔比啊。当今形式,产品玲琅满目,产品同质量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企业如何能够胜出?还是那句话,把销售放到首位,把销售人员看得比产品重要,在销售上下大工夫赋于产品以新的卖点,创造差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