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披露消息称:“沃尔玛连锁公司(W al-Mart Stores Inc.)同意出资约10亿美元收购中国连锁超市好又多(Trust-Mart),这家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有望凭借该交易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和百货供货商。”
就此,中国有少了一个中国品牌的零售业巨子,中国的零售业一步步被蛇吞。
我们近来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零售市场火汪,零售业是我国近年改革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起分销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并形成相当规模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大型零售企业2005年纷纷增开新店,加速在大中城市全面扩张,导致国内零售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005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品零售市场快速稳定增长,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万亿元,增长13.2%,增幅比去年全年高1.8个百分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05-2010年间,中国零售业将保持8%-10%的平稳增长速度;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20万亿元。既然中国的经济形势这么好,那么为什么中国的零售业一直被国外收购?
其实分析原因相当简单,无非有三种情况造成这样的情况:一、国内零售业鼠目寸光。国内的零售也在中国按理说具有天时地理人和的优势。天时是因为这些中国零售业在中国多少受到一点国家政策的保护,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时候,就为了推迟国外零售业放缓进入速度,经历了艰苦的谈判。地理是中国的零售业是本土发展的销售网络,熟悉国内民众的购买思维与方式,而且又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地理熟悉。人和是中国的民众对中国的零售业巨头具有相当好的影象,一般上海的市民购买东西喜欢去第一百货与上海本土的商场,北京的市民也喜欢到王府井,广东的市民喜欢到广州的广客隆等等。
因此中国的零售业应该具备了经营中的天时、地理、人和的所有优势。可是却无法发展,是因为国内零售业鼠目寸光! 鼠目寸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国内所有零售业缺乏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这些国际大型零售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每个省市只管自己一个地方发展,不出去发展。第二是国内所有零售业目前赚钱的方式是大成本,高档次地发展本地销售以及建筑物的高档。而实际最大的零售不在高档的建筑中,而是象广客隆这样的两三层仓库式的建筑中。这样的建筑无论是自己建造成本或者租用成本均相当低,因此成本低了,产品价格自然也低,民众喜欢的就是方便与低价。其实我们国内的零售业也有足够的资金去经营象沃尔玛一样的超市。第三是国内的零售业发展目的不在企业发展上最好地去研究创意与开拓,而是看建造好的建筑如何租出去,如何租更多的钱;出租物业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发展目光就被掩盖了,给短期利益蒙住了。第四是再营业的零售业存在着不良的竞争机制,自己的建筑或商场不从管理上去研究,而是不顾一切地用自己的品牌吸引销售商,而不是用自己的品牌去吸引大量的购买者。第五是国内的零售业在产品销售是采用了欺骗的销售方式,比如一件衣服本来销售120元就是目标销售额,然而这些大商场我们可以看到打折的大幅广告在吸引民众,结果目标销售120元的产品挂牌价格是248元,再给您个7折优惠,如果你砍价行的话也许140元买下;其实这就让我们所有的购买者知道国内的大商场均有这样的欺骗销售行为,因此目前大家也见怪不怪了。而你去家乐福,没有一件产品是用这样的方式吸引购买者,而是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在吸引大量购买者。
二、管理机构不重视国内零售业的发展,管理混乱。
中国的零售也虽说属于商务部管,但是真正管理的却不是商务部。因此在中国零售业的管理上有中央部门,有当地政府,有质检部门,有工商部门,也有税务与市容等等机构在管理。结果呢?谁也没有去管理,谁也没有为中国的零售业去制订战略发展计划。中央政府只是在加入WTO时候为零售业保护做了很大的功夫,而最后其他政策法规根本没有跟上,没有专业的或者专门统一的管理。而当地省市政府对当地最大的零售企业也只知道让他们在当地发展,不顾一切地加重指标,轻视了长期发展,做大做好的规划。而其他部门则是收费与设卡为主,简直是山贼的形式在进行管理,他们的管理方式相当简单:要从此地过,留下买路钱。三、零售业急功近利。
零售业急功近利的表现最近的就是:沃尔玛收购好有多,因为只有被收购了,原来好有多的投资商才可以把投入转化为利益;这个利益是所有投资者或者部分有股份员工的利益。当然还有不少零售业的投资商,均把自己的品牌做到一定时候就出售,不再研究如何发展,获得更大利益与发展。也许本人水平有限,无法看到中国零售业更多的弊端,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要发展民族品牌与民族经济,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同时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花一定力量去制订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