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券商正在一场类似凤凰涅槃的洗礼之中脱胎换骨,或者烟消云散。这一场风暴始来已久。如果从2003年8月中国证监会的“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算起的话,至今已经历时三年之多;如果从2004年8月中国证监会将全国130多家证券公司分为A、B、C、D四类(即创新类、规范类、高度风险类和处置类),并且将第三类与第四类作为重点治理的对象算起的话,也已经有两年多了。
无论是被接管还是被托管,抑或是依法关闭,都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被行政力量所主导而且由政府买单,——诸多的券商就在这一所谓的生死大限逼近之时各寻生路。
分类监管政策似乎是证监会的一个杀手锏。问题券商被依法关闭或托管,优质券商则予以扶持。两年多的券商综合治理表明,券商的遗留风险似乎已经基本化解,不过,这一过程却走得相当艰难。
2005年初,证监会与央行牵头,会同其他几大部委联合成立了“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专题小组”,“分类处置,扶优限劣”,南方证券、闽发证券、大鹏证券等29家高风险和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被关闭,第一证券、金通证券、天一证券等多家被收购或托管。
资质优良而暂时困难的券商还是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扶持。2005年4月,监管部门向这些较优券商注资输血。中央汇金(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银投资(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证券基金(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三家中央企业的数百亿巨资流向券商。6月,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共同出资70亿元,以银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之名重组银河证券;8月,建银投资和中信证券出资筹建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建投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受让华夏证券的证券业务与非证券类资产;而且,建银投资还深入到了北京证券与湘财证券等地方性券商;8月底,证券基金公司重组广东证券、中国科技证券、中关村证券之后组建了安信证券;9月底,中央汇金向申银万国、国泰君安注入了25亿元和10亿元的股权投资,成为两大券商的第一股东和第二股东;10月9日,泰达股份发布公告宣称,其已向渤海证券投资6亿元,占渤海证券完成增资后注册资本的26.94%,成为第一大股东。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经在9月份的一次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会议上表示,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将要在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所有券商的风险控制指标必须符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标准。对整改难度大、重组方案不明确、风险控制难以达标的公司要加大监管、督导的力度,力争年底基本完成综合治理的任务,明年8月全面实现综合治理目标。
10月31日,看上去很像是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大限”。《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即将于11月1日起正式生效。证监会将会按照券商的净资本以暂停、限制问题券商的业务,甚至取消其业务资格;规定严格的重组时间、方式与范围,是系统内重组还是本地重组,抑或公开重组;最严厉的处罚就是清算关闭。(原刊于资本市场杂志2006年11期,转载务请注明出处,以免法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