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1月7日,《证券时报》记者龙可就美国反倾销政策的变化,电话采访了海元律师事务所董事长彭琰律师。 10月19日,美国商务部对反倾销调查规则做出调整,规定来自美国以外的所有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只有使用的原料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采购量超过其原料总量的33%,才能避免美国对该产品使用替代国价格来确定成本,进而依据这一成本来进行反倾销与反倾税率的判定。 彭琰律师表示,与过去在美国的情况有所差别,中国企业对欧盟的出口遭遇到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更多的会是一些农产品、小商品、日用品等,主要是因为这些商品出口数量巨大,而欧洲资源的相对匮乏使欧洲厂商在这些产品上的竞争力远落后于中国企业,因此欧盟必然希望通过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地产业。 彭琰律师还表示,她对这一调整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在各国的反倾销调查规则中可以改变、调整的地方很多,往往是一国从其自身利益等多角度考虑是否调整改变,中国出口企业应该意识到未来它们面临的各类非关税壁垒会越来越多,规则会越来越细致,条款会越来越苛刻。 此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也是出现磨擦的新热点,印度等国已经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的大户,如华北制药(600812)的青毒素工业盐就曾在印度遭遇反倾销诉讼,该诉讼已终止。不论出现何种变化,彭琰律师认为,在反倾销的调查案件中,各国的判定都还是倾向于“国际化”,即企业的成本采购、生产流程、技术指标、产品鉴定等应符合受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规范。有意出口的企业,应在生产伊始就以国际规范要求自身,建立标准化的生产,这样才能减少未来遭遇反倾销诉讼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