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省降低能耗面临的形势
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委于日前公布了首份能耗公报,河北的单位GDP能耗偏高,电耗、能耗均排名全国第23位,企业节能降耗压力日益显现。
单位GDP能耗是国际上对能源使用效率统计的基本指标,标准煤是由生产中所消耗的油、电、煤、水、气等能源统一换算而成的国际通用能耗单位。单位GDP能耗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及综合竞争力水平。而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具体体现在产业上。产业发展和降低能源消耗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GDP的高速增长,似乎总避免不了能源消耗的剧增。高速增长的GDP与单位GDP能耗的指标“落空”形成了反差。一些产能出现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从技术进步、市场资源配置、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比率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看,技术落后、耗能严重的公司将逐步被淘汰和兼并。
二、几点建议
降低能耗就是提升竞争力。提高能源效率,建设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是保证我省经济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除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外,降低能耗是最直接的手段,降低能耗就是提升竞争力。在我省“十一五”规划要求集中力量壮大十大主导产业的轨道上,以降低能耗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起着长久的指导作用。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一是战略推进。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等四大发展战略和“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二是规划引导。一方面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指导十大主导产业规划的编制,加强规划对能源、土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组织编制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政策措施。三是考核推动。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关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计划考核体系,规模工业增加值等七项数量型指标,增加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六项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引导有关部门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之路。
(二)坚持建设节约型社会与调整结构、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一是在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中,注重节约资源,构建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始终坚持节约水、能源、土地等战略性资源,严把环境评价关。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规划和建设,力争建设成国内一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二是大力开展以“四节一利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活动。加快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4个城市高耗能、高耗水行业改造步伐;切实提高冶金、化工、医药、纺织、建材5个行业资源利用效率。谋划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项目80项,总投资约150亿元。三是培育发展十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十大主导产业。推进集约化生产,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园区集中,在纵向上实现产品配套,在横向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原则,引导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向资源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节约型产业体系和生产力布局。
(三)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一是加快《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及《河北省建筑节能条例》立法进程,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法律法规。二是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手段,完善水、能源、土地等资源的价格调控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三是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资金支持,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同时,加大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四是制定《河北省资源节约标准》,明确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高耗水产品用水定额、建设用地投资强度等指标,通过量化约束,从源头上规范资源消耗行为;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中,严把“三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禁止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引导用户和消费者选择高效节能产品。五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开发钢渣综合利用、干熄焦、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电厂干除灰(渣)、水循环利用、海水(苦咸水)淡化等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努力突破制约资源节约的瓶颈制约。
(课题组组长:王书利,副组长:曹金生、胡冬原,本报告执笔: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