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潭高速公路通车运营后,直接经济效益明显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说明:2002年收入支出至7月份止
二、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
长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善了投资环境,从而使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引入了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等以及相关产业。随着投资及注册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沿线地带已经并正在迅速发展成一条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带”并被誉为“黄金走廊”,在道路建设及通车运营以来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沿线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先后形成湘潭双马工业园、株洲河西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星沙开发区、望城县台资区、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长潭高速公路沿线有9个乡(镇),自1996年12月通车以来,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长沙县星沙镇以前是一片荒山丘陵,长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成了一个投资兴业的“黄金三角区”。几年时间韩国LG公司、台湾光阳摩托等27家三资企业和200多家乡镇企业相继落户,年工业产值近30亿元,税收近4亿元。
三、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区域经济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地处湖南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地区”,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0年三市GDP完成1162亿元,增长10.6%,占全省GDP的31.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人均GDP为9386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l3.5:42.7:43.8。2000年三市财政总收入为l37.3亿元,增长8.4%,占全省的4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7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4元,分别高出全省917元和687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9.8亿元,占全省的31.7%。进出口总额21.52亿美元,占全省的85.7%,其中出口额l5.8亿美元,占全省的88.3%。2001年三市GDP完成1289亿元,增长11.1%,占全省GDP的32.4%,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长株潭三市产业各具优势,长沙的高新技术、食品等产业基础较好,湘潭以钢铁、机电和建材居优,株洲则以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等具有优势,产业的互补性较强。三市科技力量雄厚,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80%以上的科技成果,不少科研成果达到了世界水平。其中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居国际领先水平,铝箔轧机单辊驱动理论与应用、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技术、“试管婴儿”、银河万亿次巨型机、地洼学说、齐次可列马夫过程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央空调、磁悬浮列车、湘云鲫(鲤)、新材料等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区内有28所高等院校及众多的科研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区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l999年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9.9亿元,占全省的73.5%,2001年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06.9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130.1亿,占全省的70.3%,是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
长潭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的空间距离,刺激了城市间客货运输的发展,加强了人员和物资的交流,从而为地区间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长潭高速公路一通车,通行能力比原有公路提高了4倍,日交通量达1.5万多车次,长、株、潭昔日交通拥挤不堪的局面至此成为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三市之间的距离。过去从长沙到湘潭、到株洲要花2—3小时,现在最多只要1个小时。长沙、株洲、湘潭三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过去由于旧观念束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三个城市间的联系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促进了三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长株潭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重要的物质条件。
四、加快了沿线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土地增值效益
长潭高速公路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各地区的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由于土地的增值为上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长潭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后,直接带动了开发区的发展,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在对外开放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不仅如此,而且星沙镇、易俗河镇土地价格分别增长了两倍以上(见表2)。
表2 星沙镇、易俗河镇土地价格变动情况(单位:万元/亩)
五、加速小城镇发展,促进大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
长潭高速公路的投入使用,有助于两端和沿线出入口附近中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一批新城镇的出现。以高速公路为轴线,以长株潭为核心,利用“自点到轴,由轴及面”的极核作用和波及效应,带动了沿线区域城镇的发展,初步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点一轴一面”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近几年来长沙“长高了”正是这一面貌的真实写照。在长潭高速公路北端的星沙开发区,一座新的县城——星沙镇已经建立,优越的交通条件和环境立即招来了著名的韩国LG公司、台湾光阳摩托公司等前来投资,除长沙县外,湘潭县城也迁至长潭高速公路南端的另一开发区——易俗河,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卫星城市拔地而起。这两座现代化的新县城南北遥相呼应,日渐成为长潭高速公路上两颗耀眼的明珠。
高速公路的开通还大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高速公路所提供的大流通为依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小城镇大量出现和大幅增长,如长沙的星沙、黎托,株洲的天台山、白关,湘潭的易俗河、昭山等,以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和当地人口集结为特色,有序地改变了往日的城市格局,拓宽了城市环境容量。
六、高速公路激化了客、货运的快速增加,重组了生产要素
长株潭三市是呈“品”字状分布的城市群体,三市两两相距近50公里,主要运输方式有铁、公、水、航空等。由于公路与城市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决定了公路交通在三市间的运输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速公路无疑又是这一运输特征的核心。高速公路修建前,联系三市间的公路等级低,加之大部分路段已街道化或半街道化,且有大量过境车辆都要通过市区繁华地段,在日平均车流量1万多辆的条件下,致使公路堵塞现象十分严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50公里的距离往往需行驶2—3个小时。长潭高速公路和莲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三市之间行驶时间缩短为仅半小时左右,使三市间运输时距大大缩短。同时,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高速公路在综合运输通道中具有更强的辐射力,可通过与其连接的支线公路,使汽车门对门运输优势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无需任何中转换装。因此,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量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2001年长沙市货物运输周转量139.63亿吨公里,比2000年增长4.7%,其中铁路1097万吨公里,增长3.2%;公路32.21亿吨公里,增长40.1%;水运107.22亿吨公里,下降2.7%;航空906万吨公里,下降10.3%。旅客运输周转量39.81亿人公里,比2000年增长27.7%,其中铁路509万人公里,增长1.4%;公路32.22亿人公里,增长34.6%;水运0.31亿人公里,增长8.5%;航空7.23亿人公里,增长4.6%。株洲市公路货运周转量197021万吨公里,增长15.9%;公路客运周转量212262万人公里,增长16.8%。湘潭市货物运输量2259.7万吨,货运周转量121489.3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6.8%和14.9%;旅客运输量2491.3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8001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1.0%和11.5%。各种运输方式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使三市间运力结构和综合运输结构更趋合理。可见,高速公路激化了客、货运的快速增加,是活跃和诱增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运输系统。
高速公路使生产要素在快速流通中重新组合,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1996年,长株潭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17.94%、44.23%、 37.83%至 2001年为12.78%、42.85%、44.37%,从发展速度上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显示了长潭高速公路在生产要素重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作用。
表3 长株潭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一览表
七、高速公路加速了统一市场的建设
传统、封闭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市场分割,它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进程。长潭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三市出现了互补性强的商业大市场,如长沙市高桥大型综合市场和家用电器城大市场,湘潭市布匹批发市场,株洲的服装市场等,反映了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和组合,成为湖南以至更大区域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大流通的中心,重塑商贾重镇之辉煌。长株潭三市,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三大茶市、五大陶都之一;湘潭是湖南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全国三大布市之一;株洲是我国新兴的工业城市,南方最大的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湖南的工业重镇。京珠高速公路的修建为此处重塑辉煌带来机遇,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向全省乃至全国辐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增加了沿线地区人口的就业机会
作为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其它相关产业部门的引发、促进作用非常大,并由于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增加了地区就业机会。长潭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以及通车运营以来,带动了道路沿线辐射区第三产业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在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产值增加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人口就业机会。其中长潭高速公路本身交通管理、道路养护、车辆收费等部门职员,以及服务区的汽车修理、加油站、餐饮、旅店等配套设施服务人员共计1000人以上,加上沿线经济开发区安排的就业,估计就业人数将达到100万人。随着今后沿线产业带的不断发展,将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长潭高速公路的建成和运营对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会产生更深、更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