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萍大约十二年前,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在采访比尔·盖茨时问他有没有考虑过慈善事业。那正是微软公司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视窗95即将问世,而比尔·盖茨则早已是世界首富。记得当时盖茨说,他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觉得慈善事业都是垂暮老人去做的,自己还年轻,考虑这个为时过早。没想到,他这句话几年之后就被彻底推翻。由于微软财富的迅速增长,作为最大股东之一的盖茨的身价亦增长迅速,使得他不得不提前考虑如何处置财富,经营慈善事业的问题。盖茨的好友是沃伦·巴菲特,世界第二大富翁。他们两个聚在一起的时候讨论财富问题,取得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不需要把财富留给自己的后代。巴菲特自己是以节俭出名的人,平时经常去的商店是沃尔玛;盖茨也是不讲奢华的人,坐飞机不坐头等舱。既然如此,那么财富的去处就是回馈社会了。然而,如何将这些财富回馈社会却是一个令人伤脑筋的问题。从前的慈善机构大多把钱用在美国国内,捐献给与公共文化事业有关的项目如图书馆、音乐厅、教学大楼,各种研究基金会等等,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美国以外的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人群。盖茨的基金会却完全不同,不仅关心美国国内,而且更关注美国以外的人群。比如,他们买了电脑捐献给南非,让生活在那儿的儿童也能够看到信息社会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变化。然而,有一件事完全改变了盖茨对慈善机构作用的看法。那一次,他去南非访问,到了一个收到他捐献的电脑的小乡村。村民们为了表示感激,特意演示给他看他们已经会操作电脑了。可是他却注意到,那个乡村里没有通电,为了给电脑接上电源,村民从另外一个村的发电器上用长达200米的电线拉过来,这个电脑才得以使用。目睹此情此景,他知道在他走了之后,这条电线就会被用到别的更加直接关系到村民生计问题的项目上,而电脑终将在这里闲置,对他们的生活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与此同时,盖茨夫妇了解到世界上每年竟有数百万儿童死于多种在美国早已根绝的疾病。有一种叫旋转病毒的疾病每年夺取50万儿童的生命,而疟疾,这种在100年前就被解析的病毒,至今每年全世界仍有4亿人被感染,其中近百万死亡。他们吃惊地质问为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来不在美国电视台的新闻中出现?难道生活在非洲以及其他贫困国家的孩子的生命就不值得珍惜?为什么没有人去做防治疟疾的研究?难道是这种疾病太难攻克找不到疫苗?还是因为这种病在美国已经灭绝就根本不再有人关注?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些年在美国投资于研究防治疟疾的基金几乎为零,而与此同时,用于研究如何治疗“秃顶”问题的研究基金则超过10亿美元!如此看来慈善机构也只是关心富人,而把穷人的问题放在一边。这个发现让盖茨夫妇触目惊心,他们于是决定捐献5千万美元用于研究治疗疟疾的良方。
![企业家财富安全课程 企业家的财富](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410434049814.jpeg)
aihuau.com能够用钱拯救生命,不管这个生命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成为盖茨基金会捐款的重要指导方针。至今为止,这个基金会已经捐献了78亿美元用于各种传染病和其他疾病防治的研究。盖茨夫妇也出访了世界上许许多多贫穷落后的国家:印度、乌拉圭、南非,与许许多多挣扎在生命线上的儿童相见,亲眼目睹他们的疾苦。盖茨基金会的做法赢得了巴菲特的认同,去年,巴菲特宣布将自己毕生积累下来的320亿美元加入盖茨基金会,由该基金会全权操作。而盖茨本人更宣布,他将在明年从微软公司全线退出,专心从事基金会的日常工作。他戏言,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如果他白天在微软公司忙着做“赚钱”的买卖,而晚上回家却处理基金会的事,做着“给钱”的营生,难免会发生两个“自我”打架的情况,造成认知混乱,结果什么都做不好。不如只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最好。与微软公司比较起来,运作基金会当然对人类的贡献和意义要更深更远得多。用自己的努力、心血、才能和智慧积累起来的财富,通过慈善机构,重新回归社会为人类造福的企业家,在美国不计其数。除了国家的税收政策鼓励慈善行为之外,全民的行善意识也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盖茨的母亲在世时就积极投身于“United Way”(美国最大的慈善机构)的工作,而且鼓励盖茨和他的姐姐把自己零花钱中的一部分捐献出来。每年的年底全国的各个公司、学校、政府机构都要开展捐款运动,鼓励员工捐献钱或物品给那些更有需要的人。微软公司在这一点上做得更是彻底,他们在鼓励员工捐款的同时,公司会拿出相同的钱数去match员工的捐款,也就是说,员工给某个慈善机构捐献多少钱的话,公司也会给那个慈善机构捐献多少钱。每年每个员工的上限是2万美元。去年一年,公司用于match的钱数就高达6千8百万美元。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人很少有“仇富”心态的原因之一。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的今天,也许思考财富的出路问题也已经到了成熟的时机。希望更多的富人选择盖茨、巴菲特的道路,让自己的财富对社会对他人的生命产生积极的作用。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