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国商务部18日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反对中国商务部否定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声音“有理有据”?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Editorial) 2009-03-20FT社评说:阻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符合中国利益。一些法律界人士也批评中国拒绝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国外媒介认为:作为去年8月实施的中国《反垄断法》迄今遭遇的最大考验,这一里程碑式的决定,不仅发出了中国不对大笔交易开放的信号,还为某些外国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说辞,它们本来就在对中国的海外投资表示紧张。结局很可能是,涉及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活力的大型经济体的跨境交易将会减少,各方倒退到保护主义行为。这正是中国领导人一直表态反对的。也正是这种举动加剧了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
想不到中国只是否定了这次并购案,就会引起如此大的后果?西方媒体真是“高抬了中国”,目前中国本无这个意思,也无这个实力。把并购案与全球大萧条联系在一起,真是可笑,可口可乐这次不过是出24亿美元,这个数字远不及中国是海油并购、中铅并购的1/3,西方政府阻挠,那是不是说要让“全球回到19世纪”呢?再则说,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也要求美国只能采购本国的产品,说起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中的起源正是美国自己。
市场化运作就是完全竞争,政府不应当干预?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表示,饮料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政府不应该以这种手段干预。此言有待商榷。,在《反垄断法》中是否就规定了饮料行业在垄断法裁决的范围之外呢?既然没有排除,为什么商务部就不能裁定呢?何况,商务部具体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它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它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在处于中国目前的市场现状来说,商务部这样处理是有一定道理的,虽说碳酸饮料与果汁饮料可以说不是同一行业,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了可口可乐是世界的饮料巨头,在资源整合肯定不会逊色于我们任何一家果汁企业,若是并购成功的话,很有可能,可口可乐会借助汇源的现有生产规模和资源,把汇源(换一个品牌)卖给全世界,以发展中地区的市场成本,向高端的西方市场销售,以获取巨大的市场利润。难道这就是完全开放性的市场行为?市场化不可能完全做到平等,竞争也不可能完全开放,因为国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资源配置也不是合理分配,美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却要向别国征收二氧化碳关税以保护美国的制造业。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都要从国家利益出发。
外企会把汇源当儿子养吗?
一些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基本要求是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民族品牌在被跨国公司并购后,从此销声匿迹。看来,外企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想把汇源“当儿子养”,他们也不会“当猪卖”,而是会把这只猪圈起来,再在别人的肥沃的猪圈里养自己的猪。其实,这才是一种典型的垄断行为,依靠自己的强大,用资金购入别国新锐的品牌,然后没有对手若无旁人的在别国的市场上攻城拔寨。以获得长期的市场利润和价格优势,既得名又得利。
这才是西方国家推崇并购的目的,并购遭到所在国抵触时,他们就说市场经济要一体化,当别国并购本国企业时,自己则会抛出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言论的双重标准。
事实上,我国目前已不再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已接近2万亿美元,达到创纪录水平。如果商务部否定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国内相关企业仍然有能力并购汇源。要致力民族品牌中兴,战略远见是关键。我们企业家不能因为企业大了,就想全身而退,这个天花层不应是中国企业家的“极限”。
据悉,今年5月,中国政府将出台一部新法,要求国有企业或资产的出售必须基于市场价格,这为在华收购施加了另一道监管障碍。
那么,汇源在此次事件后有何打算呢?
据中国证券网消息,汇源果汁(01886.HK)18日在交易时段突然停牌,停牌前股价已暴跌19.42%。在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在国内纯果汁市场占有42%的份额,是一个得到国内公认的品牌。
从朱新礼本身来说,他还是希望把汇源卖掉,毕竟养儿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何况这个儿子越来越大,自己还不一定能控制得了。近年来,汇源的日子并不好过,存在有业绩下滑、资金链紧张等诸多问题,经营管理和营销模式需要做重大调整。此事件的发生,据悉汇源高层及相关人士正聚集顺义总部召开“闭门会”。开会的目的不处乎两点,一是尊重商务部的裁定,通过自身努力,继续生产经营。二是寻求其它的办法,继续把汇源“当猪卖掉”。
通过这起事件,汇源已经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相信国家也肯定会想办法帮汇源度过难关。可能会直接予以政策支持或是鼓励国内相关企业联合并购汇源,以重组和调整的形式促使汇源重生。
毕竟,求神不如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