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认为,中国没有世界级的品牌,而只有很少的世界级名牌。“名牌”与“品牌”,一字之差,在人们的观念中却有着不同的解释。曾有人说过,中国的很多名牌是在短时期内通过“狂轰乱炸”的广告来造就的,注重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期的内铸品质过程,由此,企业“成也广告,败也广告”,如此一来,终究难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望文生义,“名牌”就是出了名的牌子,而“品牌”就是品质制胜的牌子,单从这一层理解,给我们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名牌是一种知名度,而品牌则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方面则体现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名牌是初级阶段,而品牌是更高形态,名牌是实现品牌的必经阶段,名牌也必然要实现向品牌的过渡,如此才能使产品和企业更具竞争力。aihuau.com很多人或许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怎样实现那个美好的目标,或者是在追求实现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波动情绪。为什么?因为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所有的一切都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要造就一个贵族,必须三代换血。西方有一句名言:培育一名绅士,需要百年的时间。中国也有一句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出名很容易,一件产品出名也不难,一个企业同样如此。但若要在社会树立正面形象,打造知名度的同时还要提升美誉度,一切都朝着正确、科学、合乎规律的发展方向前行,则并非易事。而要长期保持,更是难上加难。岁月无痕,虽然大多被无情淘汰,但大浪淘沙,总会沉淀出一些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精品,这就是品牌积累的过程,也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娱乐界喜出“名牌”,来得快,走得也快,但也出“品牌”,多年累积,经久不衰。不管怎样发展,终是难逃这样的循环:看这“星”起又落,新“星”又起,起起落落,大众对这些早已习惯了。这是一个规律,而且它也仅仅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无数企业正如无数名星,每个时代耀眼的只是少数,而且长久不衰的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既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现象。在东莞市东城区的一个小角落里,有一家电器厂——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生产“TECSUN”牌收音机而闻名全国,前不久刚刚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且是此生产领域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印象中这是一家比较专注的企业,记得早在数年前,就在中国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发现了这个品牌,随着进一步的了解和使用,逐渐产生了依赖感,最后甚至产生了“收音机非TECSUN不买”的心态。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它在推广过程中极少用让人厌烦的说服式广告,而是用逐渐渗透、步步为营的品牌制胜方式,慢慢影响大众的行为,但最重要的还是品质为王的特性,从而产生更大的品牌效应。“TECSUN”经过多年脱胎换骨,终于修成“正果”:从社会上大多数同类产品生产厂家中脱颖而出,初步完成了从无名——出名——名牌——品牌的一系列转化过程,成为行业品牌的领先者。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这个过程,但更多的企业则还处于摸索阶段。也正如一个企业的发展,创立初期好比是小溪流水,然后是渠道河流,再后如长江黄河亚马孙河,到最后则要历经惊涛骇浪,行驶于茫茫大海洋上。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经历各个阶段,一路的绝美风景只是留给那些真正能够成大器的团体,这个过程象一个金字塔结构:小溪是塔底,大海是塔尖,越往上数量越少,质量却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但凡能够到达塔尖的那些企业和品牌,必然是在大风大浪中艰苦跋涉之后的幸存者,也是适者生存的幸运产物。生活在高处的它们,望得更高,看得更远,但前提是一定要从低处扎实地走过那一段岁月。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品牌,知道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品牌(当然,前提是要过质量关)。这是个谁都明白的道理,但问题的关键是:一种产品或一个企业,在成为品牌之前,如何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并忠诚于它,而完成品牌成长这个过程,却是营销的重点,也是难点。中国营销策划人的使命还很沉重:不但要推销中国本土的企业,将他们的产品卖给中国人,更长远的路还在以后的不断探索中,即如何让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让世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如果说得再俗一点,那就引用一句话:去赚全世界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