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的、不怀好意的、喜欢恶作剧的管理理论批评者不介意在每一个管理理论的“生产商”的墓碑上添加这样的语句:管理理论本身没有自我批判的机制;使用的词汇不但不能厘清概念反而使人更加混淆;常识的堆砌;充满矛盾的流行玩意。因此,即使是管理理论大师中的大师—彼得8226;德鲁克也不得不承认:“在学术界,我非常不得人尊敬。”这与管理研究者(事实上,称他们为“管理吹捧者”也许更为合适)在企业界受到的追捧和在理论界受到的冷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奇怪的是,在中国,经济学者似乎比管理学者更受欢迎)。 写作者往往运用恰当的技术来“破”人“立”己。柯林斯和波勒斯显然也是善用此道“翘楚中的翘楚”—这很可能就是他们为什么微笑地树立了12个靶子。我们不妨对此做个解构,其手法和伎俩背后隐藏的“科学精神和好奇心”就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见表1)。“美声”唱法是管理大师柯林斯给出的“长寿之道”,“通俗唱法”是乃笔者的“白话文戏解”。 经过这一番解构,管理大师们的“聪明”就一览无余了。 事实上,即使是柯林斯本人也不得不面对在“破解”了这12大迷思后的十年间,在自己建立的长寿之道“防线”不断撤退的尴尬境地:“最重要的是第四章:保持核心同时刺激进步(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is chapter four! Collins declares today, stretching his words for unmistakable emphasis.“Preserve the core! And! Stimulate progress! To be built to last, you have to be built for change!”)。” 柯林斯们显然也是(有意识地,或者不由自主地)对资料进行了筛选—“不受理论影响而又能作为理论之基础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理论研究者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自证倾向(即研究者只接受和搜集有利于自己观点和假说的证据,并排除相反的证据)。我们以BTL所推崇的惠普(遗憾的是,十年之后,惠普就被柯林斯“开除”出BTL的行列)为例,惠普的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这一高一矮的组合一开始的确没有弄清楚要生产什么。不过,被誉为“硅谷之父”的特曼建议二人生产音频振荡器:“俩人互补,生产电子产品很合适。”更为重要的是,特曼还给二位介绍了25家可能的客户,包括迪斯尼。休利特的负反馈研究(negative feedback)奠定了第一批产品的基石。这看起来的确符合“未必需要伟大构想”(柯林斯的意思是有重大创新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如果用更为时髦的话来说,创业者没有发现“蓝海”—“蓝海”并不是创业者创造伟大公司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千万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两个博士,已经拥有GE工作经验、擅长生产工艺的帕卡德和长于电路技术的休利特,以及二者对电子技术天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业企业出现“财政危机”再正常不过了,柯林斯反复说道在帕卡德家背后的车库耗用的电费暂时不能被支付,以此来证明“起步蹒跚”的论调,这与“因为亚伯拉罕8226;林肯小时候尿过床,所以伟人小时候都尿床”又有什么不同呢? 至于是否聘请外人做CEO与企业变革的关系的问题,柯林斯先生更像个巫师而不像其愿景角色—“追求观点基业长青者”,也即“立言者”。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更为复杂的模型和对更多条件的考量。更为讽刺的是,惠普这家企业无可动摇地“抛弃”了BTL所阐述的原则,在雇佣了菲奥瑞纳之后,又继续使用了外人马克8226;赫德。再说,内部人与外部人的区分究竟几何?在GE工作了一辈子的杰克8226;韦尔奇的接班候选人中,年龄最大的鲍勃8226;纳代利54岁,1971年加入通用;吉姆8226;麦克纳尼和杰夫8226;伊梅尔特均是1982年才加入通用。谁更内部人一些呢?卖饼干的郭士纳先生到IBM之后不也让“大象”跳起了舞么?当他再次以外人身份担当凯雷的董事长,他仍然能够恰如其分地领导凯雷。 因此,柯林斯如果不是有意为之,那就一定误读了商学院,低估了企业界的智商和经验。柯林斯可能会一脸自得地反讽道:为什么这本书会卖出那么多,重印那么多次,会被翻译成那么多种语言呢?聪明的批评者,杜克商学院战略学教授Richard D‘Aveni反击道:“首先,投其所好并描绘一个灿烂的未来;其次,做一个 Rorschach测验(心理学术语,一种叫人解释墨水点绘的图形以判断其性格的测试);再次,简单和宽泛得没有人可以证明其真伪(One, tell people what they want to hear and give them hope. Two, make it a Rorschach test, and three, keep it so simple that it really doesn‘t examine the truth of the world in enough depth so people get a false sense of clarity)。而《基业长青》一应俱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