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降!降!乳品价格一降再降。这是消费者乐见的事情呀,但我担心的是乳品降的不仅仅是价格,恐怕还有质量。 有人问,近年来乳品市场怎么老出事呀?还有人问,牛奶怎么越来越稀了,口味这么越来越差了?消费者是最不会说慌的,他们的感觉恰恰说明近年来我国乳品确实面临的质量问题。 近年来发生的乳品事件不用一一列举,信手拈来就是一堆。阜阳奶粉事件、还原奶事件、抗生素奶事件、回炉奶事件、早产奶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背后都在证明四个字:品质下降。 奶源质量堪忧 管理有待提高 咱们先从奶源说起。奶源是乳品的最基础、最源头的东西,没有好的奶源就绝对生产不了优质的牛奶。近年来我国奶源怎么样呢?据统计,目前,全国现有存栏奶牛约566万头,但平均单产鲜奶每年不到2000公斤,尚不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在全国现有奶牛总量中,品种比较好的大约有200万头,剩下的大都是老弱病残了,根本产不了奶。我国奶牛的饲养水平较发达国家低了许多,在内蒙和河北等地方,一些奶牛养殖户用养猪的方式来养奶牛。 在源奶收购方面,一些企业管理不严,存在掺杂、掺假现象。据新疆媒体报道说,在新疆,牛奶掺杂、掺假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农户向大厂交奶遭拒收后,再掺水、掺假售给小厂或奶贩谋取利润。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居然出现了出售“假奶配方”的广告。 澳大利亚乳业局率团曾对对中国奶业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访问考察,在“乳品安全研讨会”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孟尼8226;艾尔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奶业来说,相对落后的奶源问题将形成阻碍,其中突出问题是细菌总数普遍过高,严重影响乳制品的品质。 据孟尼8226;艾尔博士介绍,在澳大利亚优质牛奶细菌总数应低于每毫升3万个,体细胞总数低于每毫升2.5万个;而合格牛奶的细菌总数最高上限为每毫升5万个。可据他了解,在中国,细菌总数不超过每毫升400万个就是合格牛奶,低于每毫升50万个就是一级牛奶。他说,现在中国奶源模式多为“公司+农户”,90%以上的奶牛由农民饲养,规模小、生产水平低、卫生设备不足,大多数牛奶达不到一级标准,细菌总数普遍过高。
在澳大利亚,奶源的模式虽也是“公司+农户”,但对原奶控制非常严格。首先奶牛必须获得健康标识,同时饲养者必须对饲料是否含有化学物质和转基因物质作出声明。在收购上,80%的牧场主在收购站30公里以内,确保3.5小时内将牛奶送到收购站,降至4摄氏度保存。此外,对收取的每一批牛奶都要采取快速的细菌总数测定法进行抽样检测。如果奶农每10天有一次被检牛奶细菌含量过高,就会受到处罚;如果一年内处罚超过12次,奶农将被停止再向工厂供应牛奶。
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也承认,我国奶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细菌总数普遍较高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标准已经过时目前我国生鲜牛奶收购执行的仍然是16年前的标准:对于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每毫升50万个、二级奶每毫升100万个、四级奶则达到每毫升400万个。而在发达国家,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受到严厉惩罚。按此标准,我国的一级牛奶在发达国家也可能被判为不合格。
除此之外,国家标准对国际上通行的一些指标如抗生素残留存在漏洞,部分企业将抗生素残留不符合要求的原料奶加工成产品出售,欺骗消费者。阜阳奶粉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门曾对市场上主流奶制品卫生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抗生素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婴儿奶粉也有抗生素检出。
造成奶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标准太低,政府和企业对奶源投入与管理力度不够。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加大对奶源的控制,但由于奶牛大都有农民养殖,要想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奶源质量是不现实的。 企业管理亟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乳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相关部门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奶业保持30%的增长速度,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增长更高达45%。其实,高速发展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质量隐患。
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乳品市场也存在这种状况。市场的需需大于求的局面让一些企业见利忘义,由于奶源的不足,一些企业就把不合格的源奶加工成产品上市销售,致使产品质量的下降。
同时,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从国外进口劣质奶粉进行还原加工,冒充新鲜牛奶销售。中国加入WTO后,关税下降到15%,用国外奶粉加水勾兑后的复原乳成本现只有1.5—1.6元/公斤,而收购生奶价格却在2元/公斤以上。专家介绍,1吨奶粉能生产7吨多还原奶,2004年我国进口奶粉14.5万吨,大致能生产110万吨还原奶,这相当于我国7万普通养牛户一年的鲜奶产量。
据业内人士透漏,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还原奶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品牌,由于奶源的不足,他们只能用还原奶来满足市场需求。
还原奶事件对中国乳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乳业专家分析说,还原奶一方面沉重打击了原本水平不高的奶源,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倒奶事件,甚至是杀奶牛事件,严重影响了广大奶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严重误导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无论是鲜牛奶和还是还原奶,都同一标有纯鲜牛奶的字样,消费者无从知晓。
营养专家称,还原奶和鲜牛奶虽然在营养成分上差别不是特别大,但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总体来说,鲜牛奶比还原奶更加营养,更加新鲜。对消费者而言,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什么是鲜牛奶加工成的产品,什么是用奶粉还原的产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要求对液态奶加强管理,从10月15日起所有奶制品用奶粉还原的,一律强制标志。这意味着,巴氏奶对常温奶长达十年的“还原奶”之诉,终于获行政部门明文规范,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
《通知》其中对发文的原因表述是:“近一个时期,一些企业使用复原乳生产加工液态奶,在产品标志上误导消费,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国内奶业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原料之外,高速发展的企业也面临管理不善的问题。近年来,乳品企业并购时有发生,一些知名企业为了扩大市场,纷纷兼并管理不善的中小企业。但兼并后的管理就成立他们面临的严重问题,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今年6月份,由于光明山盟管理出现问题,爆出“回炉奶事件”。此事件不但严重影响了光明乳业的发展,也给中国乳品并购企业敲响了警钟。
市场恶性竞争可能导致质量下降
当价格降到极限的时候,整个产品质量就面临考验。因为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没有利润的企业将面临破产或者被收购。当价格接近成本或低于成本的时候,一些企业不得不采用降低质量的办法来保障利润。今夏,我国乳业市场经历了5年来最大的一次降价,有的地区甚至到了奶比水贱的地步。
据业内人士分析,从2004年开始,乳业原材料、配料、运输费用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乳品的价格却不涨反降,这就导致大多数企业亏损的局面。据统计, 2004年整个行业亏损高达5亿元,其中,伊利液奶亏损8000万元,蒙牛液奶亏损1.2亿元,三元液奶亏损1.3亿元,光明液奶亏损3000万元,三鹿液奶亏损2000万元。这些都是全国最大的乳品企业,这样的亏损他们能够坚持的住,而中小企业呢?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目前,我国有5000多个中小乳品企业,分布在全国各个中小市场。2004年,记者曾对一些中小市场进行过走访,发现那里中小乳业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严重,据当地质检部门统计,这些企业的大多数产品不合格,产品抽样合格率为43.5%。阜阳奶粉事件就是中小乳品企业的“杰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年来的乳品质量是整个行业规范的开始,就像前几年家电市场一样,经过阵痛后,整个行业才能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