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文
3月中旬,AOL(美国在线)退出中国内地市场。这是继2004年AOL与联想合力打造的FM365网站计划夭折后,AOL的又一次退出。对此,AOL官方将此番撤退归因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悉,AOL委托其公关公司对媒体解释称:“考虑到全球经济的弱势状况以及重组需要,公司决定撤掉美国在线的北京公司,大约有56位员工受到裁员影响。”
经济危机面前进行公司调整乃常事。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在华互联网公司并非AOL一家,像谷歌、微软这样的公司仍都在竭力深耕中国互联网市场。而在所有发布过裁员计划的IT公司中,裁员的同时选择全盘撤离的,AOL可谓第一家。
事实上,即便没有此番金融危机的影响,AOL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未来也并不乐观。2008年下半年,在悄然推出其简体中文版网站之际,业界认为这是AOL重返中国内地市场迈出的最具实质意义的一步。然而,2009年3月,来自新浪网和腾讯网两大门户网站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半年多来,大多数网民尚不知晓AOL的中文网站。腾讯网在一项“你上过AOL中文版网站么?”的投票调查中,7925次投票中有96.50%的网民给出的答案是“几乎没有”。新浪网在“你是否访问过AOL中文网站?”的投票调查中,88.6%的网友表示“没有”。
众所周知,提升知名度、建立市场认知是一个品牌进入市场的第一要务。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衡量其市场认知及知名度表现的一个指标,便是网民是否访问该网站。上述数据可见,AOL重返中国市场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并未在知名度提升和市场认知方面有所作为。
与知名度相比,本土化更将决定一个品牌或公司进入市场后的成败。谷歌一直坚持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至今,虽然谷歌仍面临市场压力,但至少因本土化的深入而获得了在中国市场及用户中生存发展下来的立足之本。而在AOL中国公司身上,我们很难看到谷歌或其他成功的本土化公司的影子。在AOL市场认知不理想的数据背后,正是本土化问题在制约着AOL中国公司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其不得不借着金融危机的当口而选择如此“体面”的理由匆匆退出。
AOL的立足之本在哪里?去年推出的AOL中文网站,虽然包含了新闻、财经、娱乐等12个频道,也有即时通讯软件、邮件和浏览器工具栏等服务应用。然而,无论是与四大门户相比,还是与腾讯QQ、微软MSN、网易邮箱业务竞技,AOL中国公司在门户和即时通讯等服务方面均无亮点可言。缺少亮点,或许是包括AOL中国公司在内,整个美国在线公司的通病。据国外权威媒体《商业周刊》报道,“美国在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尽管美国在线已经收购了Tacoda和Advertis-ing.com等几家前景看好的公司,但是它拿不出非常优秀的作品,无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与国外市场相比,中国互联网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可以说,AOL在2001年和2008年两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无不是受到这种巨大机会的吸引。然而,两次进入、两次退出,我们不妨将AOL看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内地互联网市场的一个负面案例。因为,AOL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市场机会虽多,但并非唾手可得。而反过来看,如果仅仅因为暂时碰壁就急匆匆地撤离退出,那么,这就更加凸显出公司在战略上的不成熟以及在应对危机方面的不理性。
面对经济危机,跨国公司大致有三种态度:其一,越危机越不裁员;其二,为生存下去而适当裁员;其三,全盘裁员并退出市场。持前两种态度的公司,显然是对市场的未来和公司的未来抱有信心。而持第三种态度的公司,到底是对市场的未来缺乏信心还是对自身没有信心?
中国互联网市场机会无数,不仅有潜力巨大的农村互联网市场等待开发,而且在3G商用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当下,包括谷歌、微软乃至苹果等公司,无不觊觎这些潜在的发展机会。而在AOL中国公司早先设立的北京研发中心中,曾包括Labs、Mobile等3个研究方向。其中,Labs主要研究最新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Mobile主要做与移动通讯相关的网站和终端应用开发。可以说,AOL中国公司拟定的这些研究方向也无不与未来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潜在机会相吻合。
遗憾的是,AOL总部并未给其中国公司及56名员工以坚持下来赢得这些未来机会的机会。尽管撤离市场是经济危机到来之际一种暂时的解脱之道。然而,正如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才一样,机会同样不会垂青“早退”的公司。在未来,当经济危机的影响淡去、当市场的机会进一步显现之际,若AOL禁不住诱惑第三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那么,不仅要费时费力地重新招揽人才、组建团队,而且更大的可能是,这些未来市场的机会都已与“早退”的AOL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