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由来
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O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论,其内容就是限制城市规模过大,持续保留城市四周农业用地,如菜园、果园、牧场、森林、疗养地等各种功能的绿地系统,让城市中心成为一个大花园,四周缀以放射性或环形的林荫道。
20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较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概念。进人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剧,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始了一些都市型农业的研究,并不断深化,并先后提出了“城市农业”、“都市农业”、“都市圈农业”、“都市型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概念和发展理念。
.2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如日本东京在上世纪6O年代末提出“都市型农业”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岛农业”,构建了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新加坡提出了建构“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创建了具有观光、旅游、出口创汇、城市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的科技农业园区。
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或都市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
北京将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①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②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③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④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⑤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对都市型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都市型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
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环城经济圈重点培育文化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综合经济带着力拓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滨海经济带积极开发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型农业。
此外,无锡提出现代都市农业由一个体系、八大片区构成,包括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市区六大现代都市农业主题片区和江阴、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片区。嘉兴从空间上将都市型农业分为三个功能区,即东北部都市农业区、中西部特色农业区和沿江生态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