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条件下的生物进化也称生物驯化。家养生物生活在人工条件下,人工选择成为其进化方向的主导力量;人类的好恶成为人工选择的标准(生产性能、经济价值、娱乐观赏价值等)。这样,家养生物在遗传、变异和人工选择的长期作用下,通过定向选育,形成具有稳定遗传特征的品种或品系。这些家养品种或品系适应了在人工或半人工环境中生活,生产性能或者人们偏好的某些性状逐渐最大化。由于选择标准的多样化,家养生物逐渐形成了粮用、油用、肉用、蛋用、奶用、观赏用等各种各样品种或品系,以满足人们各种生产、生活需要。
仍以猪为例,野猪是家猪的祖先,但是通过千百年连续的人工选择,家猪与野猪已经表现出很多方面的不同,家猪更适应人工饲养环境。家猪的体形臃肿,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家猪性情温顺、慵懒、反应迟缓,与虎狼相向,只能任其宰割;家猪虽然也属于杂食性,但几乎失去了主动捕食其他动物的特性……
目前,家养生物虽然只占生物多样性的一小部分,但家养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直接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形式,它们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资源。但是,家养生物脱离了其生存的野生环境,失去了其赖以稳定进化的协同机制。长期的人工选择可以导致家养生物遗传结构的失衡和进化潜力的衰退,最终可能导致选择的极限,甚至品种的崩溃。随着农牧生产良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品种的单一化及其遗传品质趋同化的趋势明显。其潜在的危险已经对农牧业生产,以及人类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何保护和持续利用家养生物的品种资源,显然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比如:长期的人工选育导致家猪育种潜力或遗传潜力的衰退。比利时培育的皮特兰猪,其瘦肉率高达72%以上,经济价值极高。但其抗应激的能力很差,在中国北方要想养好它,冬天需要加热、夏天需要降温;运输时尤其需要小心,从种猪场运到养殖场、或从养殖场运到屠宰场,就可能导致其死亡。显然人工条件下的生物驯化是有限的进化,不能保证物种的长期进化与持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