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冯宗智 杨云龙本篇文章是《新智囊》与中国管理传播网共同策划的“中国商业理念转型三部曲”终篇(前两篇为《狼性文化的终结》、《企业真的能够和谐吗?》,见《新智囊》2007年2月期和3月期),重点在探讨支撑经营理念转型的动力之源是什么?提起信仰,很容易想到宗教,而时下中国企业家中信教的也不在少数,但企业家个人的信仰又与企业信仰有什么关联?提起信仰,很容易想起皈依、虔诚、自由、超越、精神这些字眼儿,而这些又同个人、个性相联,但企业是一个组织,即使组织人格化,也不过是一个比喻,那么企业信仰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含义?信仰一词显然还没成为管理学中成熟的词汇,那么它与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概念的关系是什么?让我们离开概念,回到企业实践之中,从IBM到惠普,从世界最昂贵的品牌可口可乐,到比尔·盖茨的微软,再到星巴克的咖啡精神,众多公司对各具特色的公司精神进行定位,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个性化的公司精神典范。使我们看到,他们向消费者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理念或精神。公司的理念或精神为消费者及市场所认知,成为公司长远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企业信仰 企业信仰不是乌托邦](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442436059724.jpeg)
而在《新智囊》和中国管理传播网共同发起的对500多名管理者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企业信仰是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时下企业信仰存在着危机。中国企业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不仅要追求经营的成功,而且要获取精神和商业道德的胜利,即使仅仅为了前者,也必须找到企业信仰。当我们有了信仰,道德感也随之而得到提升,接着就会帮助我们远离恶意的影响。我们还建立起爱、同情、耐心、平和的心态和其他一些积极的品质……哪里有信仰,哪里就有和谐、团结和爱。没有信仰者总被怀疑困扰……他既不平和,也得不到宁静……他的整个生活基础是不稳定的,并因为他缺乏对一种更高原则的信仰而四分五裂。——当代的一个印度宗教师玛塔·艾姆瑞塔南达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