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智囊》杂志与中国管理传播网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起了关于“企业信仰”问题的调查和讨论,到底什么是企业信仰?企业信仰与宗教有什么关联?企业信仰对企业有什么作用……众多企业人士、专家学者和网友参与了这次活动,我们摘编其中的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我们不能失去信仰 企业信仰不能望文生义](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4427512154.jpeg)
几乎所有的管理新概念,都有可能是有作用的、有价值的、赋予理论创新意义的,前提是,必须给予新概念一个恰当的定义。 aihuau.com就如同“企业使命”一样,它的作用,在于界定组织的边界、业务的边界,并因此而界定了顾客的边界(早期的中国,曾经将企业使命误解为是理想描述,显然是极大的荒谬),它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业理论”,它意味着传统的“哪里有商机,就往哪里走”说法的破产。也就是说,法律意义上的所谓业务边界,最多,仅仅代表着允许的经营范围,而企业使命才真正定义了企业未来应该做什么。 显然,“企业信仰”的新概念,会遭遇到同样的尴尬问题,那就是:企业信仰是用来干什么的?它能否实现重要的企业成果?等等。接下来,才是其它一些技术性的管理问题,譬如:如何建设企业信仰?等等。因此,定义“企业信仰”,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如何定义“企业信仰”?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隐藏在其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企业的信仰,准备实现什么样的管理成果?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而组织的成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而不是组织的内部——正是借助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德鲁克发现了管理的真相:企业的目的,不是生产产品和创造利润、而是致力于满足和创造顾客,因为,产品是内部的,顾客才是外部的,只有当产品被顾客购买时,才会产生利润并形成市场。 看,德鲁克就是这样轻易地颠覆了泰勒,并因此而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因为,泰勒的科学管理主义,其实是内部的效率主义,而“内部效率”——无论是成本降低还是产量增加——最终,都必须表现为外部的成果,譬如价格竞争优势或是物美价廉,否则,内部效率并没有管理的意义,所以,德鲁克才使用了“onmouseover=displayAd(1);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1);>绩效”一词,替代了传统生产的“效率”一词。 因此,“企业信仰”的新概念,也必须回答同样的疑问,即:企业的信仰,准备实现什么样的管理成果?显然,回答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容易,确实,当国内某畅销书作者提出“管理就是爱”时,他依旧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假如人人都彼此相爱,能够实现怎样的管理成果?他不能想当然地说:人人彼此相爱,干劲就被激发出来了,因为,泰勒已经证实了这种看法的荒谬,并且,发现了一个伟大发明:执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因此,它的逻辑次序是:先定义企业信仰可能实现的成果,接下来,“企业信仰”的定义就会自然地浮出水面,并因此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当然,这不代表着管理者的功利或肤浅、而是依旧证明了这样一个原理:管理,必须为成果而工作,否则,一切美好的看法或说法,都有可能成为“乌托邦”。 它也是我个人一贯的看法:管理,最原始性的基础问题,一个是效益,另一个是效率,无论你是否愿意谈论它们,最终,你都无法逃脱这两个管理命题。当然,你完全可以在语言上避开它们,就如同学习型组织一样,但是,最后依旧要使用效益和效率来检验理论的市场价值,这也是企业组织同其它组织——譬如政府组织或慈善宗教组织不同的特殊性所在,当德鲁克说,管理的意义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时,他的真实意义是企业理论必须接受市场考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