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概要怎么写 整体可持续发展论概要



摘 要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一直就是以被肢解的形式存在。本文在梁言顺“两循环三增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也称三循环四增长四适度理论。该理论克服了还原论范式的缺陷,从系统的角度探讨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条件、现实途径和发展目标,相对清楚地勾画出一个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具体内容:1、三循环是实现整体可续发展的宏观条件,即:良性的自然循环;良性的经济循环;协调的自然——经济复合循环;2、四增长是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即:人口的非加性增长、环境容纳量的非减性增长、经济的质量发展型增长、社会福利的公平性、共同性增长;3、四适度是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即:人口规模适度、消费水平适度、经济规模适度、社会公平适度。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两循环三增长;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循环四增长四适度

 

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可以无限衍生的概念,它必然随着经济与社会条件、以及认识水平发展而发展。在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分阶段(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等)逐步进行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历“压缩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同步解决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以及复杂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等复合问题,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已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经济、社会、文化、工业、农业、教育、科技等方面。条块分割式的各说各话,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就是以被肢解的形式存在,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应该说被肢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科学范式(分析、还原)的产物。从系统学的角度,在现有发展模式下每一个局部(国家、地区、行业等)都在以损害其他局部利益为前提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有局部追求可持续发展结果的加和必然是整体的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需要范式的转变(从分析到综合、从局部到整体)和理论的创新,最终才能走向整体可持续发展。[1]

1999年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梁言顺提出“两循环三增长”理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两循环,即:一是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二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三增长,即:经济低代价增长,自然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扩大增长、人口适度的零增长。[2]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示我们如何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视角,重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本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转变(从分析到综合、从局部到系统),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循环三增长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克尔12539;思朋斯(Michael Spence)等)以及我国资源、环境领域两院院士(冯宗炜、蒋有绪、李文华、马建章等)的关注和广泛的社会反响。客观地讲,两循环三增长理论的提出,对丰富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这也是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独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但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分析,该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以提出“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式,与梁先生就两循环三增长理论的修正和发展问题进行商榷。

一、从“两循环”到“三循环”

两循环,即:一是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二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指的是自然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系统中应该被循环利用,当一种资源的边际成本大于另一种新资源时,它就会被新资源所替代,如此往复。所以,“两循环”中的第一个循环主要指的是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可以大体归属于经济循环或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指的只是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中的一小部份——污染净化功能。所以,“两循环”中的第二个循环主要涉及自然循环,但不完整。

从实际情况看,自然生态系统的污染净化功能客观存在,经济系统中的回收利用也在不同程度地进行,而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社会也没有因此发展成为可持续的社会。由此可见,仅仅强调“两循环”还远远不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和谐的有机联系,也就是在其母系统——全球或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水平对两个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耦合,使经济子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的社会行为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循环的自然行为互为补充,并在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有机联系中实现统一和协调,才能保证实现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的稳态和持续。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条件从“两循环”扩展为“三循环”。即:良性的自然循环;良性的经济循环(或循环经济);协调的自然—经济复合循环。

1、维护和增强良性的自然循环

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系统(包括生态系统)。自然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食品、水、氧气、木材、纤维等),而且在更大的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已有的研究表明,自然系统具体的功能虽然并非人工不可替代(如:污水净化、土壤修复等),但是在规模尺度上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人工可以替代的可能。维护和建设良性循环的自然系统就是在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和前景的自然条件。因此,在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维护和建设良性的自然循环占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自然循环包括生物循环、水文循环、地质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再生等方面。良性的自然循环可以持续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污染净化、可再生资源、文化审美等服务。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维护和利用好自然循环,不能超越地球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和资源的最大可持续产出,才能保证人类持续地共同享用地球家园的生态福利。

从维护和建设良性自然循环的角度,我们必须转变社会生产、生活和组织方式,使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减轻其对自然循环的干扰和危害;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通过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高其资源供给能力和污染净化能力等,最终才能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经济与社会和谐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良性的经济循环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仅仅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人类经济活动的两端),如果不从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着手,我们仍然解决不了人类经济与社会永续发展的问题。快速膨胀的经济与社会需求迟早会对资源、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传统工业经济是以“资源—生产—消费—污染排放”为特征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它一方面掠夺式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将生产、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膨胀,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线性工业经济必然导致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等负效应,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基础。传统工业经济过分强调增长,而不顾及生态与环境成本和危害。从本质上讲,传统工业经济具有反环境性质,是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在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形成与世界环保理念的历史演革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环保理念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到“源头预防”与“全过程控制”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环境革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思想,才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排放减量化为主线,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重构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组织形式,形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程、构建网络化物流、能流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比例、效率和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和危害,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对自然循环的干扰,使人类经济与社会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系统,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持续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统筹协调的永续发展。所以,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源头预防、减量化和全过程控制是循环经济区别于以往任何经济与环保模式的最显著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最理想选择。

3、协调的自然—经济复合循环

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均为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但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具有截然不同性质和功能。经济系统无法替代生物、大气、水体、地质等自然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但是,它可以借助于人类生产体系,实现对自然系统无法更新的、某些非更新资源(金属、塑料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循环的干扰以及对此类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反过来讲,自然系统对某些非更新资源(金属等)的循环利用无能为力,但却可以借助大规模的生物、水文、大气、地质等自然循环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可更新资源、污染净化服务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所以,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在人类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只有能动地耦合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统筹协调的自然—经济复合循环,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持续发展。

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别于传统经济理论,它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设定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边界。建立统筹协调的自然—经济复合循环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经济与技术转型、制度革新、文化进化等方方面面的协调统一。自然—经济复合循环是整体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高层次,也最能体现整体可持续发展范式从分析到综合的根本转变。

在三个循环中,良性的自然循环是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或循环型社会,实现良性的经济循环是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协调的自然—经济复合循环是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整体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3]

二、从“三增长”到“四增长”

梁言顺的“三增长”,即:经济低代价增长,自然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扩大增长、人口适度的零增长,主要关注的是经济、资源和人口因素,而制约这些因素的政治、制度、法律、文化、道德等社会因素的作用似乎被忽略了。而这些社会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制度、资源和财富配置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不能忽视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没有社会因素的协同作用,三个增长都无法真正得以实现。

1、人口的减量化增长

首先讨论一下“人口适度的零增长”。从2000年开始世界谷物生产连续四年产不抵消,到2003年,亏空额度达到1.05亿吨,使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多年来的最低水平。2000年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与1984年相比下降了11%。[4]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资源,粮食产量是体现全球或区域环境容纳量的基础指标。世界粮食生产——消费格局的转变表明,世界人口可能已经超越了地球生态系统现实的环境容纳量。超载人口已经成为促使生态系统走向衰退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前全球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人口问题,是如何实现人口的减量增长,最终将世界人口限制在全球生态系统环境容纳量范围内。在世界或区域人口规模降到适度水平之前,零增长的结果同样会导致地球生态系统衰退。“人口适度的零增长”语焉不详,如果理解为“通过人口的减量增长,达到适度人口后,维持零增长”是符合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2、经济的质量发展型增长

“经济的低代价增长”的提法很新颖,但只是一个模糊的目标要求,其本意是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成本,才能实现低代价、高效益的经济增长。其实质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质量发展型增长。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才是低代价的呢?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很好地向自然学习。

在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完整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结构,并可以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结构自我完成“生产——消费——分解——再生产”为特征的物质循环功能。在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的废弃物都可以成为另外生物的食物,一切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一种典型的“无废”循环。而这种循环是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自调节得以实现的,其良性运行不需要成本。这应该是最低成本运行模式。

从自然生产力的角度而言,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培育自然生产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净化能力,有效地降低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持效性。有资料表明,如果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每人每年生活所需可以少于100美元,而完全依靠人工的手段,生产食物、降解排泄物、净化空气和水等,每人每年生活所需高达900万美元。自然生态系统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地良性运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从投资收益角度分析,通过培育自然生产能力实现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低代价、高效益的增长。

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推动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生态化,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人类经济与社会系统的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立以物质循环利用为特征循环经济社会,同样是降低经济与社会运行成本的必然选择。

在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我们不仅关注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模式,同时关注自然生产力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强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质量与效益。所以,我们这里把“经济的低代价增长”改称:经济的质量发展型增长。

3、环境容纳量的非减性增长

关于“自然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的扩大增长”需要具体讨论。就全球而言,自然资源(物质、太阳能流量)总量是一个稳定的常数,不存在增长的问题。区域自然资源可以通过贸易和竞争而流动。其实当前一些国家就是通过技术、资金、人力等优势在全球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区域资源总量扩大性增长的。在资源总量不足的条件下,这显然有利于该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消弱了其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参与全球资源竞争对于具体国家不啻为一种积极的经济策略,但对于全球而言,并不能导致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环境容纳量是体现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服务质量的指标。就人类复合生态系统而言,它不仅取决于资源的数量,还取决于人类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利用资源的质量、结构、分布、资源效率及其可持续性。所以,通过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适度、适量消费和改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效率都可以实现环境容纳量的扩大增长。但是当资源、环境和消费均达到最优化时,环境容纳量的决定因素就是资源的总量。人类始终生存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必须以有限的经济、社会规模来适应这种限制,才能真正实现永续发展。总之,环境容纳量存在最终的极限,在达到这个极限之前,环境容纳量有增长的空间,到达极限后只能借助稳态发展来适应这个极限。所以,用环境容纳量的非碱性增长来总结整体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更合适。

4 社会福利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增长

“两循环三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三原则中的可持续性原则,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却没有等到充分的体现。事实上,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经济或资源问题,更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经济的构架、资源的配置等等归根结底要受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和公平(公正)失衡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只能导致社会稳态的破坏和可持续性的丧失。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们都有利用地球资源满足其争取美好生活愿望的公平的权利。没有公平的和共同认同的福利,可持续性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墙上芦苇。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保证是:实现社会福利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增长。

这样,梁先生的“三增长”就被扩展为“四增长”,即:人口的非加性增长、环境容纳量的非减性增长、经济的质量发展型增长、社会福利的公平性、共同性增长。

三、从膨胀到适度:实现一个稳态优化的社会

 论文概要怎么写 整体可持续发展论概要

工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危机丛生(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战争等)社会图景,这显然也是一个缺乏适度和稳态的社会。在狭隘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支配下,人类拘泥于琐碎的细节和局部的利益,缺乏宏观的认识和共同的行动,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局部有序,而整体无序的纷乱的社会中。当人类开始意识到原来无限广阔的地球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宇宙飞船”、而自己也只不过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与其它生物共生的普通生物中的一员时,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和条件有限性、整体性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明了了。人类从此从一个(主观)无限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客观)有限的世界,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从民族走向了世界。这注定是一个颠覆传统的时代,也必然是一个通过选择改变现实而创造未来的时代。[5]我们现在还无法准确地描述未来社会全景,但那必然是一个超越现状,适应(地球)有限性,实现稳态和整体优化的新型社会。笔者试图用“四个适度”来概括未来整体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部分特征。

1、人口规模适度

天赋人权,人只要生存就需要资源。所以,人口是体现和影响经济与社会规模的基础指标,人口规模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规模适度是经济、社会需求规模适度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地球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有限的环境,有限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这就是环境容纳量概念的内涵。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它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无限增长往往导致资源衰竭、种群崩溃等灾难性的结果。历史证明,有限环境中无限增长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人类社会同样无法幸免。只有把人口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才能实现经济、社会需求规模的适度,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

适度人口是指建立在全球或区域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和一定期望目标(如:生活质量)下的最适宜人口,也是社会理想的人口规模。[6]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最大人口容纳量约为15~16亿。利用不同的最优人口模型推算出的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在4~10亿之间。[7]在我国,实现人口规模适度任重而道远。

2、消费水平适度

消费水平是人类可以能动选择的因素,它和自然限制因素共同影响人口容纳量和适度人口的规模。在资源限制的条件下,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就对应着什么样的适度人口规模。人类的消费水平应该能动地适应资源、环境的有限性,而不是挑战甚至超越其极限,自掘坟墓。所以,适度消费要成为人类自觉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人类消费观念的重大转变。传统经济以刺激和鼓励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及资源与环境后果。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一次性消费方式将弹出人们的生活,循环利用将成为资源利用和消费的主要方式;华而不实的产品和豪华奢侈的包装将在消费者的一致拒绝中黯然退场,注重品质和简约包装的绿色环保产品将摆满了超市的货架;汽车工业大面积倒闭,自行车产业蓬勃发展,公共交通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成为人们能源消费的主流,人们永远告别了肮脏的能源和污浊的空气;生态食品(也称有机食品)成为人们日常的饮食,食品安全问题早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融入自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够颐养天年,烈性传染病也早已销声匿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文化和休闲情趣,天人合一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焕发着不尽的恩泽。

3、经济规模适度

适度的经济规模是指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纳量条件下,最有利于人类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经济规模,这是人类经济系统能动地适应有限环境和有限资源的必然选择。地球生态系统可更新资源的最大可持续产出、环境对废弃物的净化(再生)能力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必然要受制于其母系统——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不能突破合理的边界。所以,经济系统在数量和规模上不能无限增长,经济发展具有终极规模。

经济规模适度不仅仅意味着数量规模的适度,也意味着经济结构和功能的适度和优化。目前为止,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现经济规模适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终极规模的循环经济,应该就是戴利(Daly)所倡导的稳态经济。[8]从物质运动的角度看,稳态经济是一种外部流量稳定、内部存量稳定的“存量循环”经济。但是,稳态经济并不是不发展的经济,而是以一种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和功能完善为特征的质量发展型经济。

4、社会福利的公平适度

社会福利(物质福利、生态福利)的分布、时尚、嗜好和价值观等因素均会对经济和人口的适度规模产生影响。与福利公平的社会相比,在一个由少数人占有大部分生存资源的社会中,满足同样规模的人口生存所需的经济与资源规模就要大得多。当然,不同的人在先天遗传和体质上存在着差异,后天生存条件、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等方面也有不同,绝对平等地分享所有的社会福利,就意味着绝对的不公平。因此,社会福利的分享存在公平适度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经济或资源问题,更是一个广泛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应该从社会系统的层面上着眼解决。这要求人类必须改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将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纳入生产力管理的范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通过税负转移(从劳动、资本型税费向环境与资源消费型税费转移)、资源定价、生态补偿、生态法治、生态文化教育等机制,重建社会结构和经济(或利益)及价值体系。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运行和调节机制必需发生重大变化,这显然不是经济部门或其他一两个部门可以做到的,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预言,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最终必然是一个个人—团体—社会利益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统一,国家、民族矛盾缓和与和平共处,持续繁荣和发展的美好社会。

四、结语

“两循环三增长”理论是我国学者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独立提出的、具有很高原创价值的理论成果。我们有必要很好地理解、认识和深化这一理论成果,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和价值,并为社会广泛接受,成为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体系。

“两循环三增长”理论的提出,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两循环”并不是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三增长”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含糊不清的问题,甚至有些表述明显存在欠妥之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不能独立于社会因素之外,所以,不包含社会综合因素考量的“两循环三增长”理论也是不完整的。

本文提出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试图对“两循环三增长”理论进一步修正和发展。该理论克服了还原论范式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肢解,从系统的角度探讨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条件、现实途径和发展目标,相对清楚地勾画出一个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但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是以局部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所不同的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整体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局部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局部可持续发展加和导致的整体不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历“压缩型工业化”过程中同步解决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以及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等复合问题,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录强。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梁言顺。低代价经济增长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二版。

[3] 张录强。循环经济与循环增长模式[J]。东岳论丛,2005(2):98~100。

[4](美)莱斯特8226;布朗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5] 张录强。生态学视野中的若干人文社科问题[C],生态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209~221。

[6] 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7] 蒋正华,张羚广。中国人口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8](美)戴利(Daly, H. E)著,诸大建、胡圣等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8002.html

更多阅读

专题论文怎么写 论文范文参考

专题论文怎么写——简介通过了大学高等教育,似乎论文写作似乎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但是,仔细观察大学教育就会发现,就没有专门写作的课程。这就好像是性教育,根本不会在课堂上讲授,因而大多数人是通过自己看视频,找女朋友进行实践,来取代专

政治小论文怎么写 初中政治论文发表

政治小论文怎么写——简介政治论文涉及民主制度、政治哲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台湾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政治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撰写政治论文旨在通过对现有政治的研究分析,不断总结政治方面的经验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简介毕业论文课题选定后,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要准备向导师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独立完成,报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工具/原料论文课题收集的相关资料 word文档 毕业论

论文引言怎么写 论文引言的格式

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

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 毕业论文的致谢格式

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简介●毕业论文的致谢是一篇完整毕业论文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论文作者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论文做出贡献的老师、同学、家长、朋友的一种尊重。●本经验以一个通用的《毕业论文致谢模版》为例,讲解毕业论文致谢的

声明:《论文概要怎么写 整体可持续发展论概要》为网友爆破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