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以下简称:中医学)接近于经验医学,而西方医学(以下简称西医)则更接近实验医学和技术医学。中、西医医学思想、学科特征、教育模式以及科学研究体制等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医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医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才能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1、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先进的辨证论治思想与落后的中医发展之路形成鲜明对照
我们的祖先总结、创造了中医药理论及其实践体系,中医讲究辩证论治、升降沉浮、四气五味等,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手医疗的实践体系。而西方人直到二十世纪才提出体现整体思想的系统理论。而源于西方世界的现代复杂系统理论直到二十世纪末才浮出水面。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总结中医理论的当时,在系统思想方面绝对是世界领先的。
与中医学思想的先进性相比,中医学发展之路却不甚乐观。纵观中医学理论,经典之作多为前人所为。中医论治言必称《内经》、《千金方》,离现在比较近的医典也是清代的《本草纲目》。甚至有人说现代中医无经典。
中医学的系统、辩证思想既然如此先进,那为什么没有发展得比西医更具生命力?我们不妨先看一看近代西医是如何发展的。
2、近现代西医建立在“大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是现代医学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医学体系
西医的整体论方面的思想没有中医学先进,常说的治标不治本、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就是中医对西医的基本评价。而西医因治疗疾病谱广、见效快、疗效确切,而在世界医学中一枝独秀。
西医与中医不同,近现代以来,西医一直处于发展、创新的变革之中。几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会为西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剖学和生理学发展对西医的促进作用自不必说;物理学发现X射线,随后X光机用于人体透视;虚拟现实技术催生数字“虚拟人”;甚至机器人微型化后,可作为“机械药物”用于清除血管中的血栓等。大规模的化学合成与药物筛选技术为西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基础药物,基于化学原理的诊断技术更是使西医如虎添翼。
生命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展对西医的影响几乎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使西医基本药物体系大为扩展,也有效地改进和保障了西医的疗效。病原微生物分离技术和疫苗制作技术的发明,使西医具备了强大的对付瘟疫的手段。免疫诊断可以使西医做到有病先知,而疫苗的使用更使西医可以无病防病。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西医的影响显而易见。DNA重组技术诞生之后,基因治疗技术获得成功,为遗传病的治疗和及其基因监测提供了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为西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人类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心理学的发展使心理医生辅助人们调适心理、更好地适应和享受生命成为可能;伦理学的发展为安乐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依据,为人体器官的捐献和移植技术的实施扫清了障碍,无疑可以帮助许多人摆脱疾病和面对死亡的痛苦。
总而言之,近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大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基础之上的。而大科学,如今正是一个迅速成长,不断加宽、加厚的“巨人的肩膀”。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西方医学呈现一派生机,这应该就是西医能够与时俱进、生机勃勃的原因所在。
3、中、西医学及其教育、科研体制比较
中、西医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得差异。从表面上看,中医至少在这样几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①中医理论没有建立在“大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中医学的影响远不如西医学那么显著;②中药品种创新和补充的数量,远没有西药那么迅速、也达不到西医那样的规模;③中医治疗手段、技术方法与西医相比更是难有突破。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中、西医差别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3.1 中医落后的思想因素
制约中医发展的思想因素,也是前面提到的中医学本身的优点:中医学系统、整体、辩证的医学思想。对于中医学思想应该说,先进得与产生它的时代格格不入。在科学技术与知识积累还很有限的古代,中医学直接以系统思想认识、理解医学对象,它所面向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成长缺乏必要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更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偶尔才能产生的天才。所以,中医学的发展似乎总是处于经验总结和修补的状态,现代中医更是出现了难有经典的状态。
3.2 中、西方医学教育的差异
3.2.1中、西方医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及其影响。
以美国医学教育为例。美国医学院要求申请者至少要有一个学士学位,才具备申请进入医学院学习的资格。这样,来自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时,自然而然地就会与他原有的背景知识发生联系,甚至整合,产生和形成纯粹医学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比如,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某些医学化验手段不理想,以化学为背景的医学生就有可能用其所学,完善原有的分析技术或者发展出一种新的、更好的分析方法;以物理学为背景的医学生甚至可能转而利用物理学手段,发展出一种更好检测方法或设备;当然,以生物学为背景的医学生,更容易联想到具有特异性的免疫诊断技术等。
具有不同本科教育背景的医学生不断补充到医学院,不断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技术与医学理论、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依靠经过学科整合后的知识结构支撑其医疗实践。所以从广义上讲,西医教育及其医疗实践都是建立在大科学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西方的许多医生,可以成为医学家、生物学家、医学设备或医疗方法的发明人等等。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好像很难见到。建立在狭窄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我国西医、中医教育,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部分充其一生只不过是一个开方、抓药的郎中。
3.2.2 中、西方医学教育的开放性不同
解放前,中医教育长期以师徒帮带的方式进行。虽然中医一直在为大众服务,但它却一直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技术,而非大众可以自由接受教育和从事的职业,是典型的小众医学。建国后,随着中医药大学的建立,使中医摆脱了家族医学的羁绊。但却出现了另一个与经验医学相悖的倾向,用大学讲堂上的语言传授代替言传身教的经验传递,这显然使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根基遭到动摇。
与中医教育的状态恰恰相反,西方医学教育倾向于大众化。他们很早就建立了医学院,面向大众传播医学理论与技术,使每一个愿意并有能力从事医学工作的社会成员学习医学知识。西方医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范式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具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其学科基础、学科主干和学科轮廓清晰。可以以较完善理论与技术体系向大众规模化的传播。正是由于西方医学教育的开放性,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献身医学事业的优秀人才,促进西医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3.3 中、西方医学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不同
西医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或技术,都可以找到合适位置和坐标,并有效地融入西医理论和技术体系。所以,西医的发展不仅建立在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吸纳更广泛地对西医感兴趣的人从事医学事业,而且同样建立在从事西医实践所有人员的医学实践的基础上。
与之相反,中医学由于其体系的相对不系统化,自身的开放性不足。中医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地纳入中医理论及技术体系。因此,中医的发展不仅没有有效地依托“大科学”发展的基础,而且也同样不能充分地建立在中医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之上。
3.4中西医研究体系的差异
西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依托,以现代科学方法与标准为依据,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体系,这为西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与空间。而中医虽然也形成了类似的体制,但建立这种机制仅限于个别国家,并且相对于西医科研体系更显薄弱。
中医研究更大程度上是在以单兵作战和经验总结的方式进行。中医研究对中医发展的推动作用似乎微不足道。这与西医全球合作,集团化科研推动的形势天地之差。所以,中医易固步自封,而西医则重机制,易统一,易推动。
4、对中医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1)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成果,推进中医学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复杂系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系统、整体思想见长的中医学的新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把复杂系统理论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应用于中医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把中医的发展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关联起来,使中医学站到大科学“巨人的肩膀”上,才能为中医学的现代化赢得新的机遇。
(2)改革中医教育体制,促进各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向中医学的渗透、融合,为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改造提供更广泛的人才和科学基础。从改革中医教育入手,是促进中医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在中医学院五年制本科教育中的前两年用于生物学(生命科学)教育,后三年用于专业训练,最后授予学士学位。再比如,吸收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等各专业本科生,开办研究生班。学习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学制四年授予中医学硕士学位。
(3)改变中医研究单兵作战的状况,将西方医学研究的理论、技术、方法引入中医。比如:招收西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招收西医学的博士,做中医学的博士后。由那些在西医科研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员从事部分中医研究工作,自然而然地就会促使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向中医学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