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劳资、医保、退休金……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TRW。当意识到这些可能成为发展的致命要害的时候,TRW 和伟世通、德尔福想到了一块——业务重组,关闭高成本的生产工厂是一条阵痛的捷径。伟世通在过去24年的时间里将北美25个工厂还给他的老东家福特,德尔福的类似做法反而引发了地震。幸运的是,TRW 获得了成功,“是TRW先知先觉?”记者不由疑惑地问道。 “在北美有很多机构专门做汽车市场和战略分析,早在好几年前,世界上许多汽车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将来会制约企业发展。”孙星原这样回答,“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TRW成功关闭了17个北美工厂,这些都是必须的。”显然,这对于降低TRW生产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关闭工厂需要支付巨额的现金,TRW会不会像其他零部件巨头那样被高额关闭费用拖垮?“这得归功于TRW强大的现金流控制能力。” 康爱德这样解释TRW的财务,“当时面对北美汽车市场的萎缩,大家行动的时机差不多。当北美市场萎缩、亚洲市场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在进行业务的整合。TRW的整合早在8年~10年前就开始了。”“战略调整成功与否,在于你是否在发生变化之前进行调整。”孙星原这样补充。那么,TRW的强大的现金流的保障是什么? 从近年TRW稳定的财务表现来看,TRW以先进的安全产品库、领先行业的多元化结构和全面的成本控制三管齐下的措施确保了TRW的财务优势。同时,TRW高额投入到研发以不断提高技术能力,进而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这些与TRW的最终目标(着眼长期绩效、提高公司盈利和持久竞争力)有关。TRW自1994年开展在华业务以来,贯彻“立足中国、发展亚太”的战略方针,把亚太总部和亚太技术中心均设在上海,形成了稳步前进的可喜态势。TRW公布了2007年度全球财务报告,但是却对2007年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区的销售业绩及其对TRW全年的业绩贡献三箴其口。据亚太区总裁解释,这是出于美国证券市场管制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发布的限制(因为TRW是纽约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原因),但是他同时承认,仅仅占TRW6%市场的亚太区业务拯救了其北美市场的衰退,并以此保证了“我们全球4%的业务增长目标”。这些成绩取得在全球许多汽车和零部件巨头业务倒退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实属难能可贵!“2006年公布的财务业绩超出上年预期,主要得益于TRW重组费用的降低,并与良好的净运营业绩和举措适时有关。影响与上年同季度对比的因素包括较低的重组费用,2006年较高的有效税率,和增加了2005年净盈余的一次性诉讼储备金缩减(计1800万美元)。”康爱德这样解释TRW2006年的业务增长。

“2006年TRW的北美市场的减缩是靠亚太地区的增加来填补的。”孙星原肯定了中国区业务在TRW业务中的重要地位,并给出了一个数字作参考,“2007年,将销售额的4%用于在中国的资本投资。实际上,过去TRW在中国的投资要大大超过这个数字。” TRW提供的这样一个参考数据,其实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中得出TRW亚太区大致销售状况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数字计算,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2007年TRW亚太区销售额为7.86亿美元。同时,孙星原还承认,TRW亚太区业务尤其是中国区业务的增长速度要远高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TRW相信,2006年和2007年其亚太区销售额对其全球销售额的贡献还将加大(上述所有销售额数据中不包括TRW所占股权等于或少于50%的合资企业)。可见,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市场才是拯救TRW真正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