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东升 潜水中国14年后, TRW终于浮出水面,它通过一场隆重的记者见面会来宣告自己已走上前台。2005年,中国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忽略了美国天合(以下统称TRW),在《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一书中,他的报告里提到了德尔福、伟世通、德国博世、日本电装、美国阿文美驰等众多世界零部件巨头,却缺席了TRW,原因何在?事实上,早在1993年TRW就将一项安全带专利授予上汽集团,1994年TRW和德尔福同时正式进入中国,当时正是大多数国外汽车巨头与国内合资的蜜月期。但是,与颇受关注和略显张扬的德尔福相比,呆在中国14年,TRW却如隐士一般——在网络上你仅仅能看到一些TRW的例行消息,即使浏览一些专业网页和刊物,你也很难找到一篇全面介绍TRW在中国运营状况的文章。即使其他零部件巨头站在了媒体的聚光灯下,TRW还是一如既往地闷声做事。这种近乎地下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2005年末TRW亚太区总裁换帅,巧合的是,当时德尔福申请破产保护仅过去3个月。先是TRW亚太区总裁康爱德先生接受媒体的公开采访,2006年TRW中国区市场与业务开发总监孙星原和TRW其他亚太区领导人也通过媒体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从那时开始,TRW的各种消息开始慢慢多了起来。而当时的德尔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到底是巧合还是预谋?面纱揭开后aihuau.com“TRW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4年的历史,为什么直到今天才独立召开这样一个记者见面会?” 2007年3月7日,TRW在北京王府井天伦王朝饭店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记者见面会,首次举办这样一个全面的记者见面会,主人一时没想到会碰到这样一个“直接”的问题。 不过,这并没有难倒孙星原:“以前,TRW的做法是:一是和一些技术性媒体联系,当时主要是技术的引进;二是通过会展来拉动和客户的关系;三是和当地政府一起来共同宣传安全概念等。现在,TRW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非常快,也非常大,它在中国的投资额与销售额都有着惊人的增长。”看来,原因在于TRW市场和地位的变化。
![揭开公司面纱案例 “天合”出水--面纱揭开后](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445351196503.jpeg)
如果深入地分析,也许这与TRW对手的变化及其整体战略有关。过去14年里,即使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日益兴盛,TRW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气势,它只是暗暗增兵中国,进行战略转移。TRW不断在中国进行投资和市场开发,几乎每年都要新建一个生产企业或服务设施,默默地将亚太区总部和亚太技术中心搬到上海。截止到2006年末,14年里TRW在中国拥有了10个生产企业和5个运营设施(其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已达到15家生产经营实体),其中2006年10月和11月,TRW相继在京兴建了天合富奥汽车安全系统(长春)有限公司北京分厂和天合华北销售办事处,随着TRW华北办事处的成立,天合公司完成了其发展中国业务的一个重要步骤。不仅如此,同时TRW的销售服务体系也逐渐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扩大。从华东的上海开始,到华北再到东北,TRW一步一步耐心地积蓄着实力,TRW就像一只伺机而动的猛虎一般,它积蓄力量的同时还时刻关注着它的那些对手们。“过去几年里,北美的汽车工业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失去了许多市场份额。原材料涨价对整个汽车工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TRW亚太总裁康爱德(Ed Carpenter)对北美汽车工业的萎缩这样感慨道。在那段时间里,北美的大多数汽车企业包括零部件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损失了市场。当2005年北美一些零部件企业也出现巨额亏损的时候,也许TRW觉得该是出山的时候了。虽然大多数国际零部件巨头都出现了巨额亏损,“However(但是),TRW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却达到了稳定的、良好的财务业绩。”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流露出康爱德的骄傲。 据美通社对TRW连续三年的财务报道,2004年~2006年,TRW始终保持了预期的业务增长目标,这三年TRW分别以120亿美元、126亿美元和131亿美元向世人展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市场活力。其中,TRW 2006年全年销售额较2005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净盈余为1.76亿美元(合稀释后每股1.71美元)。 TRW总裁及首席执行官John Plant对此表示:“虽然2006年下半年公司的运营面临重重挑战,但是,我们的全年业绩依然强劲,并超出了2006年初制定的目标。公司在十分严峻的行业环境下,实现了优良的业绩,顶住了由于北美汽车制造商市场份额缩减和原材料涨价产生的巨大压力。”那么,我们不免疑问,为什么在北美汽车工业普遍萎缩的情况下TRW却能幸免于难?TRW的救世主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