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服务业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制造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5年10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2005年11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也指出,应把“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作为政策法规环境、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2006年2月,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把现代服务业与信息产业并重,设立了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领域,并把“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软件”作为优先主题。
2007 年3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除了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之外,特别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进业务外包、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意见。
二、中国制造服务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但事实上,包括制造服务业在内的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程度还非常低,总体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滞后,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的经济社会、可发展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
200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2万亿元,比2000年增加3.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9%;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2.3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4%,比2000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近几年来,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下降,2004年为40.7%,2005年为39.9%,2006年为39.5%。2007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但占GDP比重仅为4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4.79%,也低于中、低收入经济体53%和50%的平均水平。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了7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又占服务业的70%。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发达国家GDP的一半左右。根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的估算,在我国,金融与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只占到了服务业总增加值的20%左右。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从事服务行业的有281家,占500强的56%。全球跨国制造企业中,服务收入比例超过25%,两成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 像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已经是无生产车间的公司,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品牌进行产品设计,把生产制造全部外包。
三、中国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紧迫性
第一,中国政府提出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而两化融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因此,信息服务业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广阔的市场需求急待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传统工业化中“边生产、边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原罪对环境和社会造了很大消耗和压力。因此,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必须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这就要求中国工业的中间产品结构中,非再生性资源耗费要下降,再生性资源耗费要上升,这就要求整个制造业必须要注重在环保、信息、科技、通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第三,工业化、信息化必然造成人员的大量流动和人才的不断流失,而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所需的就业,主要是要依靠培养和引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来解决,这就必然要求要加快高等教育、科技、信息、文化等产业等为制造业服务的部门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的生产、服务外包趋势,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纷纷向中国外包生产、研发或技术服务,中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高新技术的充分掌握与拥有,再加上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必定大大提高制造产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从而为“两化融合”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总之,中国的“两化融合”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能够很好实现满足这些要求。
因此,有理由认为制造服务业应该成为中国推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中国政府必须要从全球、从产业发展趋势、从国内的实际情况、从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出发,顺应潮流,把握机遇,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真正重视制造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