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新生力量来说,中国国内市场对芯片的大量需求所产生的吸引力仍然远大于中国芯片制造业所产生的聚能量。正如应用材料的总裁摩根先生所言:“目前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的每四块芯片中,只有一块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这就意味着,广大芯片制造商可以加大或是保持他们在中国市场的产品推销力度。 换句话说,目前国产芯片自给率不足20%。技术方面,现有的国产集成电路多为低端产品,且产品趋同化严重。众多企业急功近利、同质竞争,市场上“你有什么我就有什么,你没有的我也没有”。以长三角为例,涉足芯片的企业很多,但产品多集中于玩具、手表、遥控器等低层次的消费类产品。中国是最大的手机生产国,但在中国生产的手机尚没有一台是中国芯。这是何等之大的差距,又是何等之大的商机!难怪有专家感叹:“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却是这么落后的产业。” 审视中国几十年的芯片发展史,不能不提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有专家说:“合资工厂引进的都不是下一代技术,比如建厂的时候是6英寸生产线,等过了两年后量产的时候,国际上流行的已经是8英寸的了。”引进的生产线技术应该是最高的,至少也是可以升级的。现在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引进12英寸,但至少也有升级的能力。 一直在芯片一线研究的北京市经委科技处处长梁胜说:“以前合资公司引进的都是别人的技术,脱不掉一代又一代的引进。假如下一代主流技术别人不给你,怎么办?” 由此形容中国制造业“缺芯少魂”的现状是不为过的,强调发展“中国芯”应该成为我们一个坚定不移的选择。 有数据显示,在“九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的容量从68亿块增加到232亿块,翻了两番,“十五”期间这一势头将继续保持,2005年预计达到770亿块。目前中国大陆芯片需求量已经占到了全球市场的10%强。aihuau.com
![纸币时代的终结 终结“缺芯少魂”的时代](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453467577297.jpeg)
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还是投资热。据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发布的报告显示, “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3倍。此前,即使在“909工程”投产的“九五”期间,国内IC的总投入也不过14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占了近一半。 另一个事实是,近两年跨国芯片公司因为国际市场不景气而缩小投资规模的同时,却纷纷增加了对中国的投资,中国台湾省以及日本、欧美芯片制造厂商的十多条芯片生产线相继移师中国大陆。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甚至预期,中国芯片的生产在未来会以42%的速度增长。 更让我们值得欣慰的是,中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芯片“星光一号”已全面实现产品化,并为三星、联想等国际著名厂商所应用。 业界专家认为,这是中国信息产业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中国的信息产业将从“芯片在中国”发展为“中国的芯片”时期,从而终结“缺芯少魂”的时代。 中星公司是在中国信息产业部提议和支持下,由邓中翰等一批硅谷博士企业家在中关村创立。该公司总部设在北京,而将研发中心放在美国硅谷,并吸引了大约两成五的台湾创投基金。 作为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专家,邓中翰的回国创业曾引起很大影响,并得到美国华裔学界泰斗田长霖等人支持。中国科协有关人士认为,这将使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服务于中国,并有利于中国信息产业实现与世界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