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国家把今后一个时期“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的开发战略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这将是“十一五”期间指导我国旅游市场开发的总的指导思想。
这一战略调整,是基于我国十五期间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背景提出的。
这一总体背景是:我国三大市场快速发展。2004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分别居世界第4位和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了大量的收入和就业机会。2003年,我国旅游业创造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同时,旅游已成为我国人民所广泛接受的生活方式。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84.8%,这是我国初步实现小康目标以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但同时。我国旅游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压力。首先,入境旅游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上旅游目的地都在不断提升旅游竞争力,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我国旅游创汇排位与人次排位形成落差,反映了入境旅游深层次的挑战。
其次,我国近年来出境旅游高速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出境旅游增长速度高于入境旅游21.92个百分点,旅游贸易逆差已经潜在发生。若此种增速差距长期保持,迅速增大的逆差对于我国内需的漏出,对于国际收支平衡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我国游客利用出国游渠道滞留不归、非法偷渡等问题增多,旅游部门、旅游机构和旅游企业必须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第三,我国国内旅游低层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面临挑战。三个“黄金周”游人蜂拥而出,造成交通难、住宿难。景区景点人满为患。旅游配套服务和服务质量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即所谓“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也使旅游附加值难以提高。
对三大市场开发战略的理解和看法。
市场开发战略,是指准确地把握旅游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通过增加有效供给、传递旅游信息,对客源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驾驭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能力。我国针对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三大板块的市场开发战略,需要不断适应新现实和新问题,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体现旅游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之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关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是延续前一时期未变的战略方针,说明入境旅游仍然是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发展入境旅游,必须加强国家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新时期应有新举措。首先应是新形象。全球化带来开放和透明,我国以往那种基于“古、大、穷、远”的旅游吸引力已无法反映新时代的中国面貌和特征。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中国旅游必须重塑一个新的、鲜明的、有吸引力的形象——尽管这个重塑的过程已经开始了。其次是协调促销方面的体制和机制;整合、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促销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再次,对促销经费的使用,也应有更好决策、监督、评价机制。
关于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出境旅游市场战略从原来的“适度发展”改变为“规范发展”。从字意上看,“适度”的核心在“量和度控制”,而“规范”的重心在“规范管理”。按照现有的理解,“规范”所针对的矛盾是:我国出境旅游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经营中也存在价格恶性竞争、缺乏诚信、经营秩序混乱、游客滞留不归等现象。“规范”的主要内涵是,在未来发展中,强调旅游主管部门承担起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倡导诚信旅游;企业要提供质价相符的产品,引导游客理性消费;游客要树立成熟的消费观念,从而促进出境旅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战略转变的潜台词是,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规范”是可以选择的方针。
然而从当前形势看,“适度”所基于的背景并没有过时,而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根据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课题的分析,我国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耗汇产业,逆差估计在100亿美元以上。据北京大学中国公益彩票事业研究所的调查,中国每年有多达六千亿元资金流向境外赌场。按照自然趋势发展,导致我国内需的漏出是巨大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中国近年来贫富差距增大,一部分富人在境外的高消费已引起世界瞩目;而虽然我国国际收支已出现双顺差,但必须看到,我国的商品出口,主要还是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类产品的出口,外贸优势的背后是亿万劳工的血汗代价和生命补贴;用如此换回的外汇支持富人在境外的奢侈消费,有悖于“和谐社会”的本义。
但问题是,如果政策不适当的话“控制”恰恰会催生“失范”。我国以往的采取旅行社出境游经营配额的方法,以及更早的时候实施对中国公民因私出境的限制,都被暗中暨越。中国公民强大的出境旅游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需求必须正视,又要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对出境旅游进行审度。
规范出境旅游,应做好已开放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的后续工作,建立双边旅游协作关系和工作渠道;旅游部门做好旅行社方面的管理,并协同公安部打击境外赌博,防止借旅游偷渡等等。同时抓紧研究针对出境游市场的危机处理机制和调控手段。
一些信用卡支持的境外支付事实上已经突破了换汇额度的限制,国内消费力大量流出。个人认为,对出境消费的规范和调节也应该是“规范”的题中之意。在境外的赌博和色情场所,应限制中国信用卡的支付,对境外购物应严格报关和计税。应研究新形势下征收出境税问题,预设出境游的调控闸门。对中国人在海外的旅游花费应加强统计调查。
关于全面提升国内旅游:按照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国内旅游将全面开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
提升国内旅游意味着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过去比较关注的是入境游客的接待服务质量。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产阶级的形成,对高品味、高档次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普通人的旅游消费也从蒙昧走向挑剔、成熟,广大农村旅游市场也开始启动。面对强大的,不断升级的国内旅游需求,我国旅游业要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完善“六大要素”的产业衔接;需要加强旅游景区精品化建设,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饭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和机场、口岸建设。
提升国内旅游呼唤更平稳的旅游。“黄金周”制度曾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对旅游业的认识,对旅游业各项法规的建设,对发挥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过于集中的旅游消费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可考虑在“十一五”期间,按照国际惯例,采取扩大并认真执行带薪假的方式代替目前的黄金周。
提升国内旅游还意味着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者引导方面的向实现和谐、可持续的目标努力。不但要强调旅游可持续发展,而且要让旅游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应倡导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更应倡导大众旅游生态化。应继续大力发展工、农业旅游和红色旅游,使旅游业为国家宏观经济转型与调整,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旅游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新时期必须看到旅游作为“社会缓释剂”的功能,那就是,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积极、有益的休闲方式,使人们得以脱离那些低级、庸俗、颓废的逸乐方式;旅游促进人与人之间、行业之间、发达和落后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了解与沟通;旅游使人们暂时从繁琐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为人们带来心理的释放,具有疏导社会压力的社会功能。旅游作为“社会缓释剂”的功能是我们过去没有正式提出的。但也要看到,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管理,旅游也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对峙,东道主与游客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倡导“有责任的旅游”、“和谐和可持续的旅游”。这是国际上的一个趋势。应通过设计好的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优化旅游环境,使旅游业起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