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玉关风水名师杨晤 从“名师”到“明师”



——兼评中国企业培训行业之现状与未来

 从清华大学1981年首次推出“厂长班”至今,企业培训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二十五年了。真正呈爆炸式增长,只是近五六年的事。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大多数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在没有多少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把握市场机遇,实现了原始积累,把企业做大了。做大之后,企业要往何处走?该不该走?怎么走?成了困惑他们的主要问题。于是,忙碌的企业家不得不放慢脚步,纷纷走进了大学的课堂。企业培训项目,就是在这样一股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今天的“火爆”局面。

 现在流行的大多数培训项目,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带着很强的商业化色彩。其中部分项目,甚至忘记了培训的教育功能,而片面地、浮躁地追求商业化,给整个中国培训行业蒙上了阴影。譬如,010恐慌症,反映的是北京培训行业过度同质化发展、恶性化竞争、营销手段低劣、服务水平落后的现状;又如,名校培训热。许多企业家都有向往名校的心理,顺应他们的心理,一个又一个名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长出来了,据调查,仅北大清华的高端培训份额就要占去全国同类培训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其他大学的培训,却是惨淡经营,门前冷落。还有,诸如EMBA热、国学热、企业教练热等现象,无不折射出培训市场及其行业的浮躁气息。这些阴影严重制约了培训行业的正常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果,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

在众多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主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才有希望逐步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选什么样的老师来上课”的问题,也就是目前困扰许多企业培训项目的“师资瓶颈问题”。几年前,还不存在这个问题,搞培训的人少,渴望学习的人多,供不应求,各个项目只要敢于搭个台子开班,就会有人来学习。培训班的经济效益不错,日子很好过,所以,他们在开发师资方面并没有动力。今天,形势变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研修班、学习班,假借各种名目,以各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白热化的生源争夺战。争夺的结果是,人们开始意识到:赢得竞争优势的秘密在于谁掌握了优秀的师资。对于中国培训业而言,“开始重视老师”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师资瓶颈问题”又从何而来呢?先从“名师”说起。

aihuau.com

一、“名师”之疑

名师者,出名之老师也。原本没有疑问,可是当国人把眼光聚焦在“名师”身上,把希望寄托在“名师”身上时,“名师”之“名”就成了问题。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天下皆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皆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们经常在各种总裁培训班的“招生简章”上看到“名师授课”、“著名专家”、“知名教授”、“名校名家”等字样,足见“名师”观念之流行。大有没有“名师”就不能搞培训的架势,难道“名师”真有这么重要吗?

在商业社会里,“名人效应”确能带来经济效益。“名师”的重要作用在于能给培训班带来人气,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因此备受人们的“亲睐”。对于学员来说,他们对于众多的培训课程和老师缺乏专业的判断能力,只有借助“名气”判断,越有“名”的老师,越可信赖,于是才有动力去学习;对于项目操作者来说,找“名师”主讲是最经济最保险的。一来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有了名师出场,招生就不用愁了;二来可以借助“名师”之“名”推广项目,减少不必要的宣传费用。既能开源,又能节流,“旱涝保收”,何乐不为?这也许正是各培训班争夺“名师”的原因吧。

 “名师”有如此功能,从商业角度看,似乎无可厚非。然而,静心剖析,就会发现问题,而且是大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名师”之“名”吧。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很重视“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若要事成,首先“正名”。所以,在传统社会里,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无名”到“知名”;然后从“知名”到“著名”,以至扬名立万,本来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很正常。当人们过分注重“名”,甚至用“名缰利锁”来戕害人性的时候,“名”才开始变得不那么正常了。庄子在其《逍遥游》中指出:“名者,实之宾也。”当“名”不副“实”,“名”大“实”虚的时候,“名”就越位了,就过分了。

 金锁玉关风水名师杨晤 从“名师”到“明师”
 “名”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当我们脱离“实”而追逐“名”时,种种怪现象就会生发出来。譬如,培训行业的许多“名师”,有多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名师”既然这么受社会的宠爱,身价自然就会水涨船高。“名师”课酬逐年增加,挤压着培训公司的利润,造成许多民间培训公司利润微薄,难以长大。“名师”的高回报,吸引了一批不是老师的“老师”削尖脑袋成为“名师”。怎么样成为“名师”呢?这需要“包装”。怎么“包装”?首先要拉大旗作虎皮,跟某某著名大学或机构搭上关系。搭不上关系的,也要自封一个名号,譬如,博士、教授、博导、著名销售专家、中华第一专家、华人三大管理专家之类。其次,要整合一本甚至多本“专著”。“专著”不必精,但求有人看,能够流行就行。当你拿着自己出版的著作四处讲演时,就向“名师”迈开了第二步。第三,要有演讲和表演能力。没有这一能力的“老师”,似乎很少成为“名师”。“名师”必须具备让人在听课现场激动不已的能力。内容与形式相比,形式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还要出光盘,上电视,做广告,上机场播放。如此苦心“包装”,“名师”就打造出来了。一旦成为“名师”,房子车子就不用发愁了。

 把所有“名师”都归结为“包装出来的名师”,显然不符合事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名师”确有真才实学,是一步一步赢得今天的名望的。即便是这些“名师”,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因“名”之“害”。当老师变成“名师”的时候,在学术上,他们惯于树立权威形象,保持现状,打击异己和新兴事物;在教学上,他们更乐于与“名流”为伍,不屑于给普通学生上课,也没有多少时间给他们上课;在做人上,容易养尊处优,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名师”之“名”,一不小心,就会把“师”送入坟墓,可不慎乎?

二、时代呼唤“明师”

 时下,国内流行“忽悠”一词。什么事都有人“忽悠”,大到国际政治,小到柴米油盐。培训行业的“名师”,也是给“忽悠”出来的问题。“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还有办法为中国培训行业找到一条有价值的出路?答案是:有。

 只要修改一个字,整个格局就会为之一变。不要追捧“名师”,而要追寻“明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者,明德、明道、明术、明礼也。明师者,明白天下学问及做人道理的老师也。明师者,永远把教书育人放在人生事业的第一位,永远以学生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成功,永远以生命激情承担智慧德业。明师与名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明师未必出名;名师未必明白。有既为明师又为名师者,懂“名”之害,常常俯首为“师”;有虽不出名却为明师者,懂“名”之用,常常呐喊为“师”。“名者,实之宾也”。“名,乃身外之物”。明师自然看的透彻。

 天下不明明师之用,久矣!曾有专家指出,根本就没有“明师”这个词汇,只有“名师”。笔者专门查了《新华字典》,果真如此!这也难怪“名师”大行其道,而“明师”却不为人知。自清乾隆中叶以后,中国文化开始从“极高明”而走向衰微。两百年来,中国文化历经堕落、流失、西化甚至消亡的沧桑,到于今已是“命如悬丝”。虽有中国文化复兴之大势,然真明白中国文化精神的明师,能有几人?时代呼唤明师,培训行业更是如此。对于今天的培训行业来说,真正需要的是“明师”,而不是“名师”。中国培训行业究竟该往何处发展?中国企业家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呼唤明师,指点迷津。

 明师授课的特点,与“名师”大有不同。明师重视的首先是“明德”,其次才是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就是“德”;明师授课,以启发学员领悟天下道理为根本,是谓“明道”。他们不是授学员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明师授课,非常注重教学之艺术,所谓“明术”是也。因时因地因材而施教,绝不会千篇一律地打造标准化课程,放之于四海;明师还重“明礼”,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礼”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明师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以礼乐文化造福社会,报效祖国。

 相对“名师”而言,“明师”更为稀缺。他们是真正的国家栋梁、中流砥柱。发现他们,团结他们,并不容易。“明师”不象“名师”那样有名,他们往往默默无闻,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却鲜为人知。“明师”是需要“挖掘”的,是需要用心去寻找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毫无疑问,真正的“明师”终会“出名”。一旦出名,其产生的社会效用和经济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对于培训行业来说,投资于“名师”,就是投资“现在”;投资于“明师”,才是投资于“未来”。我们要振兴中国的培训行业,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培训项目,就应该在“明师”的发现与发展上,投入更多的心力。

三、中国培训行业之未来

 教育产业化,产生了许多不好的社会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笔者倒认为,教育产业化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产业化!这就像“麻将”作为游戏并没有错,可是当我们把它作为“赌博”工具,沉溺于其中而不务正业时,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应该叫停,试问中国的其它产业又该如何呢?豆腐渣工程、假冒伪劣产品、盗版、色情服务、环境污染、商业欺诈、泡沫经济等诸多现象,该作何解释?所以,笔者认为,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不在“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而在于“产业化”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我们该采取何种方法产业化,是关系到教育产业化前景的关键。

 培训行业,作为教育产业化的一个方向,是大有可为的。只是目前的产业化方法是走不通的。目前是一种什么方法呢?就是所谓的单纯“市场导向”的产业化方法。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应该说是个进步。而过分强调市场导向,一切以市场为中心,把客户看成上帝,满足他们表面的即时的需求,忽视他们深层的长期的需求,以获取短期利益为目的。这样一种导向观念,已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弊端。

在培训行业,这种“市场导向”的产业化方法,更是上演得荒腔走板。在这个行业里,来参加学习的学员,都是客户,是“上帝”;来主持讲课的老师,应该算“供应商”,供应商要赚培训机构的钱,就要把培训机构看成“上帝”,把学员看成的“上帝”的“上帝”。在这个产业链中,老师——培训机构——学员,老师的“位置”最低,为了“赚钱”,他必须让他的客户们满意。所以,通常情况下,老师上台之前,首先要问学生想听什么课、喜欢什么风格,你想听什么我就讲什么。譬如,许多学员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很多老师授课都准备了大量的故事。老师站在台上后,还要看学员的脸色,看看他们是否听得高兴,如果不高兴,就应该调整课程内容、节奏甚至风格。否则,学员会在《老师讲课质量评分表》上给你打很低的分(这会决定你下次能否有机会再次走上讲台),严重的,甚至把你赶下讲台。这就是当今中国培训行业的标准流程,它与别的产业一样,是符合“市场导向”或者说“客户满意”原则的,然而,他真的有效吗?请问大家能否用这套方法教育自己的小孩?!

 单纯的市场导向,是存在问题的,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我们在学习西方“市场导向”理念的同时,却忽视了正在西方流行的“价值导向”观念。消费者不仅有需求,而且有潜在需求(他不一定认识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当前价值,而且需要未来价值(他不一定明确是什么价值)。市场导向,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他们的当前价值;而价值导向,却是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塑造他们的未来价值。市场导向的观念,仅仅告诉我们要迎合市场,赚取短期收益;而价值导向的观念,却告诉我们不仅要迎合市场,而且要引导市场、启蒙市场、培育市场,赢得长期收益。正如消费者一开始并没有对电话、电视、手机、互联网的需求,可是,是科学家和真正的商人引导他们有了这些需求!

 对于中国培训行业而言,急迫需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观念,才能真正把培训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重塑教育的尊严。老师作为领域内的专家,站在讲台上必须对学术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员负责(不仅对他在课堂上负责,而且对他的未来负责)。老师或者培训机构绝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而片面地迁就学员,忽视教育责任。在必要的时候,老师需要训斥“上帝”——学员,甚至逆“上帝”之喜怒而教育之。(这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很自然的,天下明师都知道这一点!)老师给学员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创造了价值,赚取相应的报酬,这是应该的。学员以师为尊,学习提高,获得了一定的价值(现在的和未来的),交付一定的学费,这也是应该的。教育产业化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存在着价值交换,教育产业化的误区就在于单纯以“市场”为导向,把“利润追逐”放在“教育”的前面。先有教育,后有产业化,这才是教育产业化的正途。

 回到本文的主题。“名师”是迎合市场而产生的,会把培训引向离“教育”本质越来越远的歧路。而“明师”却是应时代而生的,他们肩负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增进智慧,带领学众走向和谐幸福的康庄大道。

 时代呼唤明师,明师引领未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8904.html

更多阅读

金香玉 梦幻西游金香玉

金香玉20世纪80年代中期,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其主题歌《一个美丽的传说》,被蒋大为演绎的家喻户晓。《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只要你懂得它的珍

金镶玉竹——小数码植物摄影434) 摄影数码

苏东坡先生有云: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是一种潇洒脱俗、谦逊儒雅的观赏植物!今天就上传一种连云港云台山的“名片式”植物,即云台山当地经过多年培育而成的特产珍贵观赏竹种——金镶玉竹,这也是本植物摄

声明:《金锁玉关风水名师杨晤 从“名师”到“明师”》为网友笑臉逢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